首页 理论教育重构语文评学教系统,师生关系

重构语文评学教系统,师生关系

【摘要】:在备课中,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点、能力点相结合,形成教学设计。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倾向于解惑功能,在师生交流、讨论和碰撞中,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与提升,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输出者,在讨论碰撞的过程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会有更新和突破。

李卫东、王屏萍等认为:“随着信息获取路径的增多,学习自由度的加大,以教师面授为主的单一化传统课堂必然向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并存的课堂发生转变,否则将无法适应时代和学习者的需求。”[3]

网络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收效彻底颠覆了教师长久以来形成的“完成教案”的教学思路,推动教师必须做出多方面的改变。胡卫萍指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4]因此,合作式、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提议之一。打破时空限制的虚拟课堂教学与其不谋而合,切实地实践了这个设想,弥补了实体课堂中难以充分实现的生生交互、多点交互、随时交互等诸多遗憾,让教师得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和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策略,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教学前期,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提前把握学情。在备课中,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点、能力点相结合,形成教学设计。当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前设的情况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不断调整修正教学思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网络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事半功倍。同时,我们会发现,教师不再是学术权威,而是和学生同步获得课程资源。在学生借助互联网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浅层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处理深层问题。

互联网时代,余胜泉教授指出:“教学将从‘教师讲学生听’单向知识传递的教学范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范式,再进一步转变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表达和作品创作,实现知识创新的教学范式。整个演化趋势使得学生从解决书本上的良构问题,转变到解决蕴含知识的情境问题,促进学生从浅层次认知到深层次认知。教学要从‘双基’关注到‘四基’‘四能’,即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学科思想、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多媒体平台作为学习载体,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但多媒体学习平台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持及较为完善的组织和管理功能。教师在这里需要采取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进行必要的筛选和把控,将学生学习中需要的庞大、零散的学习材料进行细分、归类,使之成为数量适合、易于接受和完成的细小的学习资源。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小的学习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并提供结果反馈,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开启新学习内容的条件是必须完成上一个学习任务,这样的设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保持继续进行下一步学习的热情。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些原则和特征下会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再是所有的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而是不同个体会拥有针对自身的多样化学习内容供其分配与选择。这样的设计能够彰显出个性化学习的优势与特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并获得针对性、个性化的诊断和反馈。

综上观之,“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面授、学生聆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成果的前提下,师生有效互动。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换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倾向于解惑功能,在师生交流、讨论和碰撞中,在真实的语言情境和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与提升,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输出者,在讨论碰撞的过程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也会有更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