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中,调撤率、上诉率、发改率等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其中的缘由在于,调解意味着当事人不能够上诉,自然不存在上诉的风险和发回重审的问题。其二,对于普通法官的激励。从近年来《人民法院报》所刊载的内容来看,“调解能手”一直是其青睐的报道对象。......
2023-08-06
调解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构建,在中国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中,调解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孔。这项古老的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没有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消灭,反而在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润滑作用。本书以调解率的变迁,来挖掘当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的作用机制,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8.1.1.1 改革开放以来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的基本描述
通过对相关统计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呈现出前降而后升的变化,其中,2002年构成了变化的转折点。然而,由于2002年以后的民事诉讼一审调解率只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因此,还很难形成目前一些学者所谓的“U”型变迁。从1978年至2010年,中国民事诉讼一审调解率一直高于二审及再审的民事诉讼调解率。其中,从1978年至2002年,民事诉讼一审调解率下降幅度高于二审和再审调解率的变迁幅度。然而,2002年后,这一变化被颠覆,二审及再审的民事诉讼调解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而一审的调解率呈现出缓慢上升的态势。
民事诉讼调解率的三大类型(婚姻家庭、合同、侵权)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呈现出略有不同的面貌。三大类型案件结案量占比排序有较大变动,合同纠纷取代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构成了当前法院民事审判的主要内容。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合同纠纷案件增长迅速,其占比从不到2%上升到50%以上。与合同纠纷结案数占比快速增长不同的是,其他两大类型民事案件结案总数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占比却有所下降。其中,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的结案占比从57%下降至23%。权属、侵权纠纷案件的占比,从41%下降至24%。比较三大类型纠纷调解率,可以发现三者存在如下不同:(1)调解率的变动幅度不同。其中婚姻家庭、继承纠纷的调解率变化幅度最小,而合同纠纷与权属、侵权纠纷的调解率变动幅度均较为剧烈。(2)2002年以后上升的幅度不同。婚姻家庭、继承纠纷的调解率虽然始终保持在40%以上,但是其增长相对平缓。同样上升较为缓慢的还有合同纠纷,而权属、侵权纠纷的调解率上升较快。
8.1.1.2 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的解释
在中国的民事诉讼调解的制度实践背后,存在着多重的逻辑。它包括当事人逻辑、法院策略逻辑和国家治理逻辑。三者在不同的时期,对调解制度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在民事诉讼调解率的变迁中,来自当事人的逻辑对调解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机制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当事人的纠纷的性质,对案件的最终结案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二,作为司法产品的消费者,当事人对法院审判的评价,最终影响到国家的治理策略。
由于合同纠纷与离婚纠纷占据了民事纠纷的主要部分,本书主要围绕合同纠纷和离婚纠纷展开分析。笔者认为,导致1978—2002年合同纠纷调解率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事人与法院的“合谋”。一方面,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大量的合同纠纷(主要是借款合同、买卖合同纠纷)涌入法院,使得法院审判工作量剧增。同时,这些合同纠纷的标的金额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导致合同纠纷的可调解性下降。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民事审判中的案多人少局面,法院启动了以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这一改革,压缩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时间,导致法院司法调解功能的消退。合同纠纷可调解性的下降和法院为了应对诉讼审判数量压力所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导致合同诉讼调解率快速下降。在这一时期,国家关于金融机构呆账的治理,使得法院成为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中的一个环节。这一治理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加剧了合同纠纷调解率的下降。
关于离婚纠纷调解率变迁。在当代中国离婚纠纷调解率的变迁过程中,当事人、国家与法院围绕着离婚纠纷的处理,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从根本意义上看,调解率的下滑,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上分歧过大。这一原因,导致国家在制度供给上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离婚纠纷当事人将纠纷诉诸法院。在应对当事人的离婚纠纷诉求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以及“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判断困境,法院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二次离婚诉讼审判规则”。一件离婚纠纷,必须要经过两次起诉、两次判决,才能实现最终结束婚姻法律关系的目的。这间接导致了法院判决率的上升、调解率的下降。这一规则的出现,固然有着客观的原因,但它与法院的体制性约束不无联系。
通过对合同纠纷和离婚纠纷的分析,可以认为,当事人的因素是构成当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治理和法院的应对策略,对调解率变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们仍然只是影响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的次要因素。
8.1.1.3 “调解优先”政策对民事诉讼调解率变迁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调解率的缓慢回升,是诉讼政策转变及实施的结果。然而,调解优先的政策实施效果,并没有宣传的那样出色。实际上,无论是调解率的上升幅度,还是案件的调解效果,都表明司法政策转型的效果有限。大量调解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表明司法系统通过行政化的动员机制所实现的高调解率,并没有实现当事人和谐的效果。同时一些法院所发起的“零判决”法庭竞赛等活动,充分地说明了法院对调解率的追求程度。法院追求高调解率,易引发强制调解、违法调解。要求二审、再审高调解率,不符合司法的规律。法院追求高调解率,亦歪曲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本质。在大调解运动下,调解的政治逻辑遮蔽了司法的逻辑。应当科学看待调解率,褪去调解率的政治光环,取消对法官的调解率考核,严格限制调解在二审与再审中的适用。
而其中,调撤率、上诉率、发改率等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其中的缘由在于,调解意味着当事人不能够上诉,自然不存在上诉的风险和发回重审的问题。其二,对于普通法官的激励。从近年来《人民法院报》所刊载的内容来看,“调解能手”一直是其青睐的报道对象。......
2023-08-06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调解的公共政策发生了近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进入21世纪,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基于“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这一基本判断,就中国的现实发展路径做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从上述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诉讼调解政策的转型,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
2023-08-06
反映至结案比例,则意味着调解率的下降。为了实现“维稳”的目标,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相关的行政资源、司法资源被整合、调度,以服务于维护稳定的大局。在大调解运动中,调解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成为驱动国家各部门行动的合法性机制。为了推动调解运动,法院被要求重点推动一般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通过调解的形式案结事了。调解背后的维稳逻辑“理所当然”地压倒了判决的司法逻辑。......
2023-08-06
图7.1法院组织管理体系为了便于说明激励对象的不同对于“调解优先”政策的实施过程的影响,笔者绘制了我国的法院组织管理体系。按照学者艾佳慧的归纳,法院考评方式的二元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双轨制”。[11]“双轨制”的考核,也就意味着,法院的管理者,不仅要组织法院的力量来应对法院的案件压力,同时,也要应对同级党政机关及上级法院的考核要求。......
2023-08-06
合同纠纷,尤其是借款合同纠纷和买卖合同纠纷的妥善处理,是中国确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目标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治理领域。所谓的呆账核销制度,指的是国家财政部门允许国有金融机构对于不能收回的贷款予以核销的制度。执行财产难寻,主要是指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的现象。......
2023-08-06
在调解的行动结构中,法院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45]在此意义上,中国的法院运作与西方法治理念中所传递的“消极、中立裁判纠纷”的法院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异。[46]在笔者看来,中国当下的法院是一种在司法逻辑与行政逻辑双重支配下的司法组织。对于所审理的民事案件,是否调解,应当以当事人的提出为前提。[50]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法院往往策略性地使用这两种逻辑。大量诉讼案件进入法院,使得法院的案件压力陡增。......
2023-08-06
作为合同纠纷的审理者,法院处于应对社会变迁的第一线。图5.8民事纠纷件与合同纠纷结案数增长情况图5.9民事纠纷与合同纠纷结案数对比分析从这些数据可知,民商事案件的总数确实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在山东省法院系统,从事办案的法官人数为法院总人数的45%。办案法官人均办案数为95.9件,其中民商事业务部门的办案法官人均办案数量为119.9件,基层法院的民商事法官的人均办案数为138.3件。......
2023-08-06
当事人要求离婚的态度坚决,有的夫妻一年之内3次向法院起诉离婚。判决不准离婚6个月期满后,当事人起诉离婚的人数逐年增加。二次离婚诉讼规则一出现,即面临着合法性的拷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婚姻立法对离婚持“限制离婚”的态度。在“限制离婚主义”的影响下,立法虽承认缔结婚姻的双方当事人均享有离婚请求权,但对离婚的条件施加严格的限制。......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