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关于民事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规定正是法律对他们的表达,即行为的法律表达。而环境行为作为一种与环境法学科最吻合、与环境法理论关联最紧密的行为类型,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设置,不仅有助于环境法学科体系的建立,而且有助于环境法律的实施,进而摆脱“无家可归,难以独立”的局面。但仅仅是在一种模糊意义上的使用,既不能使其对环境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大的助益,也不能真正体现环境行为所应具有的实践价值。......
2023-08-06
无论是将环境行为视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还是将其作为一种法律分析框架,都是在“法”的范畴内所做的定位。法律作为一种最具权威性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其最终的落脚点即调整对象就是行为。而欲将环境行为纳入法律体系,用法律来规制环境行为,即实现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面临着以下两个问题:是否所有的环境行为都需要用法律予以规制?对于需要规制的法律行为,法律又应该如何予以规制?对于环境行为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其涵摄的内容极其广泛,是否都能用法律予以规制,是否存在一个限度,如果存在其界限何在?而即使明确了应予规制的范围,那究竟应该如何实现规制仍然属于未知,还需要对这些可规制的环境行为予以类型化分析。类型化分析之后才是法律规制策略、模式的选择,唯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实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法律有表达环境行为的必要,同时法律表达环境行为又是可行的,那么“环境行为法律表达”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法律表达界限的确定。换句话讲,环境行为有理由也有可能实现法律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环境行为都毫无差别、无须区分地应该实现法律表达。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同样需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对此问题所要厘清的就是何种性质、程度、范围内的环境行为能够进行法律表达。
讨论哪种性质的环境行为以及在何种程度和范围内的环境行为能够或应该进行法律表达,暗含一个前提就是法律表达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即成本问题。而这里法律表达的局限性也便是法律的局限性。法律并非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纳入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即使作为普通意义上法律调整对象的人的行为,也不可能全部纳入其中。法律当然也不是一种不计成本的艺术,任何被纳入其中的对象都是成本与收益比较计算的结果。同样,一种行为是否被纳入法律也是由成本的计算决定的,环境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
有关中国环境法研究整合路径之探析的文章
而这些关于民事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规定正是法律对他们的表达,即行为的法律表达。而环境行为作为一种与环境法学科最吻合、与环境法理论关联最紧密的行为类型,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设置,不仅有助于环境法学科体系的建立,而且有助于环境法律的实施,进而摆脱“无家可归,难以独立”的局面。但仅仅是在一种模糊意义上的使用,既不能使其对环境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大的助益,也不能真正体现环境行为所应具有的实践价值。......
2023-08-06
环境行为必须进入法学的界域,才能最终实现法律对其的规制。所以无论“表达”取何种含义,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将环境行为与现存法律连接起来,以期为环境行为与法律建立联系。一旦作为工具的“法律”得以明确,那环境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简化为环境行为这一客体对象与现存实在法之间的关系。......
2023-08-06
规范选择问题是指学者们进行环境法研究时所进行的研究目标的确定,且以此研究目标来确定对规范的选择。环境法研究中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采用与生态哲学对环境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66]以整体主义方法为根据的人类环境权论者从根本上否定公民等个体环境权的存在,认为人类环境权才是建构环境法律制度的起点。个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环境权理论应该是以公民环境权为基点的。并且特别否认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人类环境权的实现方式。......
2023-08-06
而对于这种个性与普遍性的平衡需要一个恰当的角度,“类”则是帮助实现这一平衡的最合适的观察单元,具体到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便是要对环境行为进行类型化。有的学者则是以主体的差异为标准,将环境行为分为个体环境行为、群体环境行为与人类环境行为。有的则更进一步将企业环境行为又分为环境保护投入行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企业污染行为等更加细致的类别。......
2023-08-06
但是法律不会仅仅因为这类行为确实对环境造成影响便将其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之内。排除法律所不能调整和无须调整的环境行为之外,所剩范围便是均可用法律进行调整的环境行为。所以,前面已经阐明这部分的论述,其论证思路和进路的价值会比对法律表达环境行为之范围进行明确的价值更高。......
2023-08-06
行为法律化可行性的一般原理是论证环境行为法律表达可行性的理论基础,然而行为的法律化似乎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现实存在。如果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像民事行为与民法、犯罪行为与刑法、行政行为与行政法之间同样的结合性、相洽性,那么环境行为的法律化也会变得自然而然,即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也具有必然的可行性。即环境法实施的最终落脚点是行为,是一种模式化的环境行为体系。......
2023-08-06
法律适用问题则是指学者们针对环境法理论适用效果的一种评价导向。就环境法学科而言,其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理论的更新发展均依赖环境法学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极分化的高度发展。一方面,从认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环境法理论知识发展与整个体系的构建。......
2023-08-06
社会性行为是人与其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确立的。面对形形色色的关于行为的界定,整理各种关于环境行为的描述,可知环境行为的内涵仍然是具有很大程度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