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法律化可行性的一般原理是论证环境行为法律表达可行性的理论基础,然而行为的法律化似乎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现实存在。如果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像民事行为与民法、犯罪行为与刑法、行政行为与行政法之间同样的结合性、相洽性,那么环境行为的法律化也会变得自然而然,即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也具有必然的可行性。即环境法实施的最终落脚点是行为,是一种模式化的环境行为体系。......
2023-08-06
环境行为必须进入法学的界域,才能最终实现法律对其的规制。反过来,要想实现对环境行为的法律规制,必须要完成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何为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
“表达”是一个极其常用的词汇,而其最通常的含义就是“表示、表述”,如“思想表达”、“真爱的表达”……但据梁剑琴博士统计分析,“表达”在法学研究中作为一个特定化的用语却是极为少见,并且单从字面意义上很难对其给出一个确切规范的定义,只能结合具体的论述框架和语境来理解。[32]
“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换句话讲就是“用法律来表达环境行为”,显然,在此“法律”成了“表达”所利用的工具。然而,不同的工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达至不同的状态,所以在明确“法律表达”的含义之前,需要对作为“工具”的“法律”予以界定。关于什么是法律,这更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话题。众所周知,仅仅是“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就存在隶属、相互指称、相互对立等不同的观点,而将话题延展至“法”,对法律的界定将变得更加复杂。所以,在这里笔者只想用博登海默的一句话来表明界定法律所存在的困难。博登海默曾说:“法律是一个带有许多大厅、房间、凹角、拐角的大厦,在同一时间里想用一盏灯照亮每一个房间、凹角、拐角是极为困难的,尤其是由于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局限,照明系统不适当或至少不完备时,情形就更是如此了。”[33]然而,考虑到此种困难并且关注“法律表达”中“法律”的实际指向,文章主要是从法律的存在界域层面来界定法律的。本书中的“法律”是指以规范状态存在的法律,一套以文字和文本方式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指令系统。如此,“法律表达”就可以简单地转化为运用现存的法律规范来表示、描述之意。
而作为“表达”客体对象——环境行为,指的就是一种行为类型。所以无论“表达”取何种含义,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将环境行为与现存法律连接起来,以期为环境行为与法律建立联系。一旦作为工具的“法律”得以明确,那环境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简化为环境行为这一客体对象与现存实在法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关于规范领域的行为问题,环境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与一般意义上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而对于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行为是法律的调整对象。[34]至此,我们便可明确“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就是运用现存的实在法对环境行为这一调整对象进行的表示和描述,即将环境行为上升、转化为广义法律行为之一种,进而可以为法律所规制。
有关中国环境法研究整合路径之探析的文章
行为法律化可行性的一般原理是论证环境行为法律表达可行性的理论基础,然而行为的法律化似乎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现实存在。如果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像民事行为与民法、犯罪行为与刑法、行政行为与行政法之间同样的结合性、相洽性,那么环境行为的法律化也会变得自然而然,即环境行为的法律表达也具有必然的可行性。即环境法实施的最终落脚点是行为,是一种模式化的环境行为体系。......
2023-08-06
所有现存的环境法是环境法体系的本质,而环境法体系是环境法的表现形式和规范样态。环境法体系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则是衡量环境法体系化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一个国家的环境法体系化程度的高低,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法制建设与环保工作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健全的环境法体系有助于科学合理的环境立法的实现,有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实可行,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
2023-08-06
对于“企业利欲熏心、损人利己,是罪魁祸首”的断言,其实是对“环境问题面前市场必然失灵”这种判断的简单推论。缺少这一“职责”,企业便不能称其为企业。[39]政府对于环境职责为何不履行,为何不到位?也就是说,大部分的环保法律重视对政府及工作人员的职权的规定,而缺少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具体措施、程序和制度。......
2023-08-06
现存的环境法研究,由于学者们没有采取共同的信念作保证,每一种思想的代表者都被迫重新为这个领域建造基础。现有的环境法研究之所以未能使环境法的实效显著提升,正是因为这些研究并未切中法的本质,缺乏法律所要求的可操作性。环境行为对环境法学界来讲,似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对于这个问题,本书的前几部分主要从环境行为对于环境法的整合作用这一视角进行详尽阐释。......
2023-08-06
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的现实来看,现行的环境税制度绝非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税,即庇古所倡导的环境税类型。对于环境税制度自身固有的“变异”和西方国家实施该制度所考虑的因素,往往淡出大部分学者的视野,因为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对该制度引进之必要性的宣传工作,至于制度背后所深藏的东西便与他们无关。......
2023-08-06
无论是将环境行为视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还是将其作为一种法律分析框架,都是在“法”的范畴内所做的定位。换句话讲,环境行为有理由也有可能实现法律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环境行为都毫无差别、无须区分地应该实现法律表达。而对此问题所要厘清的就是何种性质、程度、范围内的环境行为能够进行法律表达。......
2023-08-06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危机迫使学者投入到环境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之中,以求助于人类环境伦理的转变而实现环保的目标。依据我国目前的研究,通常认为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新兴学科。......
2023-08-06
法律适用问题则是指学者们针对环境法理论适用效果的一种评价导向。就环境法学科而言,其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理论的更新发展均依赖环境法学界“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极分化的高度发展。一方面,从认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环境法理论知识发展与整个体系的构建。......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