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最开始关注社会正义问题始于他1958年发表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正如“正义”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一样,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引起了思想界、哲学界和法学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罗尔斯本人也在回应各种质疑和批评中不断发文对正义理论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以致《正义论》一书的出版已经是1971年了。......
2023-08-06
当惩罚是没有成本的,提高惩罚力度同时降低破案概率仍然会保持同水平的法律威慑度,因为同等级的法律权威可以通过较低的破案率获得。这里可以借用经济学中关于预期收益的分析工具。[29]比如,对超速行驶的司机而言,被警察发现的概率为90%,一旦被警察发现就必须接受处罚,罚款为100元,那么对预备超速者预期处罚额就为90元。如果发现的概率为10%,而罚款为900元,那么违法者的预期惩罚仍然为90元。从违法者的犯罪预期惩罚来看,提升惩罚概率和降低破案率在对当事人的行为控制上没有区别,而且降低破案率还可以降低制度运行的总成本,因为更多的违法者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司法投入。
以上的分析建立在当事人是风险中立的情况下,以下我们将加入当事人的风险偏好。在相同的概率和罚款下,一个风险规避者比一个风险中立者更容易受到法律威慑程度的影响。对一个风险规避者来说,只有当他的收益超过预期罚款加上一笔体现他对风险本身的厌恶程度的风险溢价(risk premium)的时候,他才会选择违法。[30]在一个特定发现概率下,针对风险规避者的最优惩罚比针对风险中立者的最优惩罚要低,否则风险规避者将受到过度威慑。[31]在上面的案例中,尽管违法者的预期违法惩罚是相同的,但对于风险规避型的违法者而言,两种模型的威慑程度不同,当他遭遇更高程度的惩罚以及更低的发现概率时,包含惩罚成本在内的社会成本会上升。为了对风险规避者维持一个合理的威慑程度,就应当降低惩罚或是提高发现概率。
有关程序正义均衡论的文章
罗尔斯最开始关注社会正义问题始于他1958年发表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正如“正义”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一样,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引起了思想界、哲学界和法学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罗尔斯本人也在回应各种质疑和批评中不断发文对正义理论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以致《正义论》一书的出版已经是1971年了。......
2023-08-06
在此我们还需要假设一个前提,在法律经济学中认为“犯罪”是一种职业选择,罪犯能在自己的违法行为中获得收益。在税法中,我们选择审计的范围和审计的形式;在刑事犯罪中,我们选择证据规则确定对真实案件的调查程度,这就是常常被论证为优势证据制度或是证据高度盖然性制度的问题。同时,案件判决的误差降低将减少对无辜者的处罚的可能性,这将有效地鼓励积极的行为,避免过度威慑导致的社会行为的总体无效。......
2023-08-06
以下我们将分析由判决来进行行为指引的制度设计模式会带来哪些可能的问题。同时,在一般案件中通过判决获取信息并传播知识通常是效果甚微又成本昂贵的。比如,直接发布公告宣称对超速的监控已经遍布整个城市,或是对超速的违法行为的突击检查或是将超速行驶给城市交通的危害进行频繁宣传。......
2023-08-06
可见哈贝马斯的极端程序主义强调程序的独立价值,而拒绝对政治价值的任何承诺。在哈贝马斯看来程序的正义意味着通过公民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协商之后所达成的共识,这是在民主层面的程序正义。哈贝马斯始终强调的是商谈,而民主为商谈提供了制度性的程序。哈贝马斯的追随者则认为司法的程序正义意味着这种程序能为那些受判决影响的人提供参与机会的程序,如在审判中为被告方提供自辩的机会等。......
2023-08-06
北京大学的陈瑞华教授对程序正义问题关注多年,他2010年出版的《程序正义理论》是国内学术界对程序正义理论研究问题中的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对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程序正义”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的争议焦点,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的论战,两位重量级的法哲学家对“程序正义”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023-08-06
以下将通过古今证据制度的精确性程度的比较来分析为何古代使用“亲亲相隐”的粗糙证据规则却没有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失范的恶劣后果。C与PL的交点在X轴上对应的点表示,在对法律效果无差异的两种社会状态中,证据制度的精确性程度。“亲亲相隐”制度作为一个证据选择的程序法,通过放弃对实体权利的保护而彻底消灭实体权利,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就会部分放弃案件真实,这就是程序法影响实体法的典型例证。......
2023-08-06
建议在设立公司初期,设定一些可能出现的“僵局”,尽可能在章程中明确公司解散的具体情形,以便在股东间矛盾难以调和时,公司可以及时介入清算程序。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2023-08-02
在赔偿模型中的实质正义通常被界定为引起损害的当事人应当支付与其所造成的损害相当的损害费用,也就是法律程序所获得结果的公平。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加害人确实能够合理预测实际伤害,但是却没有经济能力对实际伤害进行赔偿,那么一个要求绝对公平结果的制度在获得精确的结果中的成本投入就是一种浪费。使用公平性在评价制度来制定规则会缺乏一种能保持一致性的弹性。......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