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惩罚以及当事人的法庭行为就显得比对个体的行为控制更为有效,尤其是当惩罚的社会成本高昂时,让无辜者个人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减少出现错误的概率将有助于同时改善法律的威慑力以及降低惩罚成本。减少对无辜的错误惩罚将有效减少行为人的犯罪预期收益,可以使无辜的行为更有吸引力。当惩罚涉及较高社会成本时,对惩罚应当是审慎的,对无辜者实施补贴将提升其在法庭上力证自己无罪的情况发生。......
2023-08-06
接下来的问题就应当是是否允许当事人在法庭上提交完全信息呢?为什么法庭上的信息展示一定要有规范的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证据材料都可以被认定为证据?从上文中的分析看到,从社会整体福利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各方当事人在审判中展示信息的激励都是过度的,限制当事人的信息展示的意图可以增进社会福利。很显然,这个论点与传统的公平观念是相冲突的,从公平角度看来,应当允许当事人向法庭提交他们所知道的关于案件的一切信息,对信息展示的权利进行限制无疑是剥夺了他们的某些权利。这一论点在理论上契合“哈贝马斯型”的程序正义观点,即应当给予当事人无限制的参与权利,完全的证据展示,平等的协商,无限的证据发现,更充分地借用专家证人等权利,否则就是违反了公平的观念。公平的法庭程序允许无穷的证据展示将把当事人与法院都拖入旷日持久的信息展示之中,法庭程序可以无限期拖延。并且从公平观的论证来看,我们也无法确知展示证据的合适的限度在哪里?法律体系为双方当事人都提供了“一天”单位量的审判工作日来展示证据,我们无法获知这对于当事人是公平的、保护过度的还是不足的?可能出现的一种状态是当事人已经认为在“完全参与”程序,我们却无法辨认到“完全”标准已经达到。
可见,在更为精确的制度设计中,公平的理念只是看上去获得了实施,但实际上很多影响公平实际存在的因素却无法容纳到这个框架中,因此对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没有指导意义,它无法回答法律实施的“度”如何寻找的诘问。福利经济学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遵循这种分析方式将很容易找到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程度对社会福利而言是过度还是不足,还可以知道在当事人提交信息的动机与社会福利达到“激励相容”时才是最佳程序。
另外,福利经济学对程序的分析只关注“与结果有关的程序”,如果获得的结果相同,那么多余的程序就是不必要的,为多余的程序进行制度投入只会徒增制度成本。在此福利经济学并不认为程序存在与结果绝对独立的意义,“程序”如果与程序获得的结果完全独立就将失去现实意义。简单的例证是,一方当事人总是愿意提交更多的信息以使得法官相信他的利益更值得保护,因为他们总认为这种“更多的”展示的程序可以促使他们获得对自己更有利的结果,而非他们对程序本身有偏好。[14]相反,他们希望对方当事人提交更少的信息,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阻碍了自己获得更好的结果,如果他们对程序有偏好,那么他们就应当承认程序对任何人都是平等——反对对方也是违反“程序正义”的。可事实是当事人只会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而参与程序,而非为了参与法庭程序而参与程序。同样的,如果给予当事人一个符合其利益的判决结果,再来询问当事人需要多少程序,则回答可能是什么程序都不需要;而当判决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时,他们希望程序能更多一点更久一点,或是直接认为“程序不正义”。
毕竟所有的司法程序都有始有终,许多案件是因为司法要求的时间结点到达而被武断地终止,当事人只能勉强接受有限时间控制的结果。实质正义作为价值观念也会带来同样的“如何实施”的问题。例如,一桩案件调解失败,大概因为对和解金额存在分歧无法达成合意而非一方认为没有达到实质正义的标准。个体要求“公平”或“程序正义”只是为了谋求不同的案件审理结果,这导致他们在法庭上提交信息的激励过度。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法庭上提交信息的价值以及对精确性的评价应当站在“事前”视角审视。因为,在损害赔偿的案件中“事后”(法庭上)提交更多信息对结果产生影响而不会对“事前”行为控制产生影响,这两者是不同的。[15]事后的精确性并不能增益社会的福利,而只是让当事人更强调自己的利益。
通过何种方式能够分辨哪些利益才是当事人真正珍视的利益呢?在事前达成利益分配的合约是一种鉴别机制。在向法庭提交信息之前当事人必须就程序达成合意,同意在经过程序后的任何结果都会认为是“公平的”,不可因为结果而反悔事前对程序的同意。这种鉴别方式的意义在于,可以搁置对程序和结果的价值性争论,在对程序的同意中实现鉴别当事人真正珍视的价值,并区分个体为了在判决获取私利而展示的虚假的公正需求。由于有当事人的同意,审判程序中的有限信息展示在此就是有价值的程序正义需求。当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如何融入当事人的同意的机制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有关程序正义均衡论的文章
改善惩罚以及当事人的法庭行为就显得比对个体的行为控制更为有效,尤其是当惩罚的社会成本高昂时,让无辜者个人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减少出现错误的概率将有助于同时改善法律的威慑力以及降低惩罚成本。减少对无辜的错误惩罚将有效减少行为人的犯罪预期收益,可以使无辜的行为更有吸引力。当惩罚涉及较高社会成本时,对惩罚应当是审慎的,对无辜者实施补贴将提升其在法庭上力证自己无罪的情况发生。......
2023-08-06
“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意味着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可以针对外部性直接规定禁令和处罚。前提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且制度能获得完全执行,当外部性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要求外部性的受益人补偿其损失。这在规范城市公共道路的运营的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非法的运营的外部性呈弥散化的特点,当事人也不明确,责任大小也难以确定。......
2023-08-06
罗尔斯最开始关注社会正义问题始于他1958年发表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正如“正义”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一样,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引起了思想界、哲学界和法学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罗尔斯本人也在回应各种质疑和批评中不断发文对正义理论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以致《正义论》一书的出版已经是1971年了。......
2023-08-06
以下我们将分析由判决来进行行为指引的制度设计模式会带来哪些可能的问题。同时,在一般案件中通过判决获取信息并传播知识通常是效果甚微又成本昂贵的。比如,直接发布公告宣称对超速的监控已经遍布整个城市,或是对超速的违法行为的突击检查或是将超速行驶给城市交通的危害进行频繁宣传。......
2023-08-06
基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罗尔斯提出的正义论落脚于“公平、公正、平等”等层面,他所谓的“正义”是指“作为公平的正义”,他阐述的“正义”意味着公正和平等。也就是说,罗尔斯期望实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即被制定出来的社会制度和规则,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社会中的每个人。罗尔斯提出这样的正义理论,以替代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从而为宪政民主制度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2023-11-03
可见在预防成本低,当事人能够对自身行为预测更准确的情况下,法律制度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可以有助于遏制行为人做出损害社会利益的决定。在这样一个精确的量化处罚列表中,对更为冒险的司机处罚更为严厉,这看似符合“公平”的观念在实践中却给法官提出了调查的难题,而且对司机行为的改善难以起实际效果。所以,对损害结果作更精细的调查貌似符合“公平”观念,实际上却减损了法律的权威浪费了司法资源。......
2023-08-06
比如,在“打黑除恶”行动中,执法的目的在于迅速控制“黑恶势力”的行为,对已经造成伤害的填平作用退居次要位置。此时,我们必须更多的使用规则条款而不是简单的标准,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更精确的控制,尽管在刑事司法中,“打黑除恶”很显然属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范畴。......
2023-08-06
在此我们还需要假设一个前提,在法律经济学中认为“犯罪”是一种职业选择,罪犯能在自己的违法行为中获得收益。在税法中,我们选择审计的范围和审计的形式;在刑事犯罪中,我们选择证据规则确定对真实案件的调查程度,这就是常常被论证为优势证据制度或是证据高度盖然性制度的问题。同时,案件判决的误差降低将减少对无辜者的处罚的可能性,这将有效地鼓励积极的行为,避免过度威慑导致的社会行为的总体无效。......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