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最开始关注社会正义问题始于他1958年发表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正如“正义”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一样,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引起了思想界、哲学界和法学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罗尔斯本人也在回应各种质疑和批评中不断发文对正义理论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以致《正义论》一书的出版已经是1971年了。......
2023-08-06
学术界一直致力于程序正义理论的分类研究,近几年,比较引人关注的当属陈瑞华教授的相关研究。北京大学的陈瑞华教授对程序正义问题关注多年,他2010年出版的《程序正义理论》是国内学术界对程序正义理论研究问题中的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在这本书中根据程序价值的不同维度,也就是人们在评价和构建一项法律程序时所应依据的价值标准以及人们在通过法律程序实施法律时所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为标准,陈瑞华教授将程序价值理论划分为四个模式: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相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程序本位主义理论以及经济效益主义程序理论。[5]
陈瑞华教授认为从更宽泛的层面上划分,“大体上看,有关程序价值的理论能够形成体系的,主要有程序工具主义理论和程序本体主义理论”两种,这种划分与本书划分方式从划分结果以及涵盖学者的范围来看是基本相同的。但本书将程序正义理论划分为“结果论”、“参与论”与“均衡论”乃是从法律经济学关注的制度成本角度来划分的[6],因此在本书中也不准备使用“程序工具主义”和“程序本体主义”的表达,同样本书并不关注两个流派中各位学者之间观念上除基本立场外的细微差别。
在关于程序正义汗牛充栋的学术著作中,引发人们持久关注且最有影响力的非罗尔斯和哈贝马斯两位学术大家莫属,两位在西方世界的法学家中均属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其身后均追随者甚众,他们自己的很多学生也成为屈指可数的著名法学家。对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程序正义”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的争议焦点,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的论战,两位重量级的法哲学家对“程序正义”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有关程序正义均衡论的文章
罗尔斯最开始关注社会正义问题始于他1958年发表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正如“正义”作为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一样,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这篇文章中的思想引起了思想界、哲学界和法学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罗尔斯本人也在回应各种质疑和批评中不断发文对正义理论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以致《正义论》一书的出版已经是1971年了。......
2023-08-06
以下我们将分析由判决来进行行为指引的制度设计模式会带来哪些可能的问题。同时,在一般案件中通过判决获取信息并传播知识通常是效果甚微又成本昂贵的。比如,直接发布公告宣称对超速的监控已经遍布整个城市,或是对超速的违法行为的突击检查或是将超速行驶给城市交通的危害进行频繁宣传。......
2023-08-06
改善惩罚以及当事人的法庭行为就显得比对个体的行为控制更为有效,尤其是当惩罚的社会成本高昂时,让无辜者个人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减少出现错误的概率将有助于同时改善法律的威慑力以及降低惩罚成本。减少对无辜的错误惩罚将有效减少行为人的犯罪预期收益,可以使无辜的行为更有吸引力。当惩罚涉及较高社会成本时,对惩罚应当是审慎的,对无辜者实施补贴将提升其在法庭上力证自己无罪的情况发生。......
2023-08-06
他在1973年发表《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引起了美国学术界对法律经济学的关注和追捧。一项制度的运行,从立法议案的征集到讨论再到公布施行直至完全保障实施,都需要花费高昂的制度成本。此后的法律经济学学家也无不奉此信念为圭臬,不断地深化并强调着效率价值的重要性,并在立法环节以及司法判决中加以贯彻。......
2023-08-06
以下将通过古今证据制度的精确性程度的比较来分析为何古代使用“亲亲相隐”的粗糙证据规则却没有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失范的恶劣后果。C与PL的交点在X轴上对应的点表示,在对法律效果无差异的两种社会状态中,证据制度的精确性程度。“亲亲相隐”制度作为一个证据选择的程序法,通过放弃对实体权利的保护而彻底消灭实体权利,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就会部分放弃案件真实,这就是程序法影响实体法的典型例证。......
2023-08-06
可见哈贝马斯的极端程序主义强调程序的独立价值,而拒绝对政治价值的任何承诺。在哈贝马斯看来程序的正义意味着通过公民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协商之后所达成的共识,这是在民主层面的程序正义。哈贝马斯始终强调的是商谈,而民主为商谈提供了制度性的程序。哈贝马斯的追随者则认为司法的程序正义意味着这种程序能为那些受判决影响的人提供参与机会的程序,如在审判中为被告方提供自辩的机会等。......
2023-08-06
在此,借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资源和后现代法学中对法律的精确性的理论资源,本书将尝试对法律的精确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思维中的精确性是指人们的思维中关于思维对象的类属边界及其形态的清晰、确定的一种规定。......
2023-08-06
在赔偿模型中的实质正义通常被界定为引起损害的当事人应当支付与其所造成的损害相当的损害费用,也就是法律程序所获得结果的公平。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加害人确实能够合理预测实际伤害,但是却没有经济能力对实际伤害进行赔偿,那么一个要求绝对公平结果的制度在获得精确的结果中的成本投入就是一种浪费。使用公平性在评价制度来制定规则会缺乏一种能保持一致性的弹性。......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