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与处置一、运动性损伤分类擦伤、切伤、刺伤、撕裂伤等。有时闭合性损伤伴有开放性伤口,称为综合性损伤。......
2024-06-29
一、医疗损害的预防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做好医疗损害的预防工作。
1.依法执业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这对于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医疗质量、防范医疗损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经常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严格医疗质量控制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预防医疗损害的发生。
4.制定预案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损害的预案,预防医疗损害的发生,减轻医疗损害的后果。在预案中应当明确应急机制中各成员部门及其人员的组成、具体职责、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
5.履行告知义务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二、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
1.医疗机构内部报告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①发生或者发现医疗损害。②可能引起医疗损害的医疗过失行为。③发生医疗损害争议。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2.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医疗损害后,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①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损害后果。②导致3人以上医疗损害后果。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三、病历资料和现场实物的封存与保管
病历资料分为客观性病历资料和主观性病历资料。客观性病历资料,包括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主观性病历资料,包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
《侵权责任法》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并妥善保管住院志、医嘱单、检验报告、手术及麻醉记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医疗费用等病历资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个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发生医疗事故等医疗损害争议时,主观性病历资料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封存的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保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当事人以伪造、篡改、销毁或其他不当方式改变病历资料的内容,致使无法认定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有无过错的,应承担相应不利的后果。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四、病历资料的复制
患者有权查阅、复印或者复制自己的客观性病历资料。患者要求复印或者复制自己的客观性病历资料,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五、尸检
尸检,即尸体解剖,是指对已经死亡的机体进行剖验以查明死亡原因的一种医学手段。尸检对于解决死因不明或对死因有异议而发生的医疗损害争议具有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
1.尸检时限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2.尸检机构和人员 承担尸检的机构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医疗损害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派代表观察尸检过程。
3.拒绝尸检的责任 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患者就医后死亡,医疗机构认为死亡原因不明,要求患者一方协助进行尸检,但因患者一方的原因未行尸检,导致无法查明死亡原因,并致使无法认定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有无过错的,患者一方应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4.尸体的存放和处理 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有关卫生法规的文章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损害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损害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上签名。同时,医疗损害造成患者严重精神损害的,患者还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023-08-05
老百姓的医疗保健、疾病预防事宜,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并没有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去管理。人民大众的医疗卫生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在社会中运行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制度,叫作医疗卫生体制。医学的宗旨是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这个宗旨决定了医疗卫生体制应当是宝塔形。很可惜,在现实社会中,建立有效的、宝塔形的医疗卫生体制并不容易。......
2023-11-03
2.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的原则 卫生立法必须遵循宪法、立法法和有关法律关于立法权限划分的规定。卫生法的制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2.卫生法律议案的提出 享有法律议案提案权的机关或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关于制定、修改、废止某项卫生法律的正式提案。包括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法进行的卫生执法活动和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卫生违法和犯罪案件的司法活动。卫生法的适用采取以下基本规则。......
2023-08-05
为贯彻落实《国境卫生检疫法》,1989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发布了《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2010年4月24日,国务院对《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进行了修改。⑥签发卫生检疫证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检疫传染病染疫人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检疫传染病染疫嫌疑人应当将其留验,留验期限根据该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
2023-08-05
3.行政处理申请的审查和受理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医疗损害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4.行政处理与诉讼的关系 医疗损害争议行政处理和人民法院对医疗损害争议的审理裁决,都是解决医疗损害争议的途径。......
2023-08-05
(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制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依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分别由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其中省和县的规划都要以设区的市所制订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基础。申请设置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①不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23-08-05
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