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模拟电荷法是模拟电荷法与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成果,方法通过为寻求模拟电荷最佳分布形态和量值而设定的目标函数,采用能自动搜索到最佳的模拟电荷量值和位置,满足高精度电场数值分析的需要。同时,由于模拟电荷的位置必须放置在求解场域之外,也选用z0、z1、z2作为电极内部模拟电荷位置的约束条件。图8-39 球端圆棒—平板电极系统的优化模拟电荷法......
2023-07-02
德谟克利特给原子起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意为“不可分割的”,他的意思是这些粒子是物质分解的极限,换句话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几千年过后,“原子”这个以往的哲学思想已经有了精确的科学内容,它已被大量的实验证据所充实,成了有血有肉的实体。与此同时,原子不可分割的概念依旧存在,人们设想各种元素的原子之所以拥有不同的性质是因为它们的几何形状不同。比如,氢原子被认为是接近球形的,而钠原子和钾原子则被认为是细长的椭球体。
另一方面,氧原子被认为是一个类似甜甜圈形状,但是在中心位置有个封合面,因此可以通过把两个球形氢原子放入氧原子两边的凹槽中(见图48)形成一个水分子(H2O)。而钠原子和钾原子可以取代水分子中氢原子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钠和钾的细长椭球形原子比氢的球形原子更适合放在氧原子两侧的凹槽中。
图48 水分子的形成及氢原子的置换
根据这些观点,不同元素发出的光谱差异被归因于不同形状的原子振动频率的差异。基于这种想法,物理学家们曾试图根据观察到发光元件的原子所发出的光的频率得到原子形状,但都未能成功。这与我们在声学中解释小提琴、教堂钟和萨克斯管发出的不同声音的方法是一样的。
然而,这些试图通过原子的几何形状来解释各种原子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尝试,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真正理解原子性质的第一步是从人们意识到原子不是各种几何形状不同的简单物体,而是具有大量独立运动部件的复杂机构开始的。
在解剖原子精细躯体的复杂手术中,第一刀的荣誉属于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他能够证明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都包含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部分,并且靠电引力结合在一起。汤姆森假设一个原子由若干个正电荷组成,其内部浮动着大量带负电的粒子(见图49)。负粒子或他称之为电子的粒子携带的电荷总和等于总的正电荷,所以原子总体上是电中性的。但是,因为他假设电子与原子体的结合相对宽松,所以它们可以被去除,留下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残留物,称为正离子。另一方面,有的原子设法从外部获得额外的电子从而获得了多余的负电荷,称为负离子。向原子传递多余的正电或负电的过程被称作电离。汤姆森的观点以迈克尔·法拉第的经典实验观点为基础,法拉第证明了无论何时,原子携带的电荷数量一定是静电单位5.77×10-10的整数倍。同时,在此基础上,汤姆森又通过发明从原子中得到电子的方法,以及对高速飞行通过空间的自由电子束的研究,确立了电子是一个个独立的粒子这一观点。
图49 汤姆森的假设
汤姆森对自由电子束的研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就是对它们质量的估计。他通过强电场将一束电子从热电线等材料中提取出来,射入带电电容器两片极板之间的空间(见图50)。由于带负电荷,或者更准确地说,由于自由电子本身就是负电体,电子束的电子被正极吸引而被负极排斥。
图50 提取电子
通过让光束落在聚光镜后面的荧光屏上,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光束的偏转。知道一个电子的电荷和它在给定电场中的偏转,就有可能估算出它的质量,最终发现这个数值确实很小。事实上,汤姆森发现一个电子的质量是氢原子质量的小倍,这说明原子质量的主要部分包含在带正电荷的部分。
汤姆森关于原子内部运动的负电子群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对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分布这个看法却与事实相去甚远。1911年,卢瑟福指出,原子的正电荷及其质量的最大部分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极小的原子核内。他通过著名的“阿尔法(α)粒子”在穿过物质时发生散射的实验得到这一结论。这些α粒子是某些沉重的不稳定的元素(如铀或镭)自发分解时放出的微型高速粒子,并且因为证明了它们的质量是和原子的质量相似且携带正电荷的,它们被看作原始的原子中带正电部分的碎块。当α粒子穿过目标材料的原子时,它受到原子中电子吸引力和原子中正电部分的排斥力的双重影响。但是,由于电子非常轻,它们对α粒子入射运动的影响不会比一群蚊子对一头受到惊吓而奔跑的大象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原子的大量正电荷与入射α粒子的正电荷相互排斥,使后者偏离了其正常轨道,并向各个方向散射,但这个前提是它们离得足够近。
研究一束α粒子穿过薄铝膜发生的散射时,卢瑟福得到了令人惊讶的结论,为了解释观察到的结果,必须假设α粒子与原子的正电荷之间的距离小于原子直径的千分之一。当然,只有当入射粒子和原子的正电荷部分都是原子本身的几千分之一时,这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卢瑟福的发现将汤姆森原子模型推翻了,原本广泛存在的正电荷缩小到原子最中心的一个小原子核中,留下大量的负电子在原子外面。这样一来,原子的图像就不再像一个由电子充当种子的西瓜,取而代之的更像一个微型太阳系,太阳就像原子核,行星就像电子(见图51)。
图51 卢瑟福的原子图像
与太阳系的相似通过下述事实进一步加强:原子核占整个原子质量的99.97%,相比之下,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7%,当我们比较行星间的距离和行星的直径时,我们发现行星间的距离要超出它们的直径相同的倍数(几千倍)。
然而,更重要的相似之处在于,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电引力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重力都遵循相同的平方反比数学定律[4]。在这种类型的力的作用下,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形成了圆形或椭圆形轨道,类似于行星和彗星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轨迹。
根据前面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观点,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之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数的不同。因为整个原子是中性的,电子绕着原子核的数量一定是由原子核本身的正电荷这个基本数字决定的,而这一数字又可以直接从观测到的α粒子散射中估算出来,这些粒子由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偏离轨道。卢瑟福发现,在按原子质量递增顺序排列的自然化学元素序列中,每个元素中的原子都比前一元素增加一个电子。因此,一个氢原子有1个电子,氦原子有2个电子,锂原子有3个电子,铍原子有4个电子,等等,最重的天然元素——铀原子有92个电子[5]。
这种表示原子的数值通常被称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它与化学工作者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对元素进行排列的表中的位置数一致。
因此,任何一种元素所拥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可以简单地用其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数解释清楚。
图52 周期性的元素系统排列在绕柱的带子上,显示周期为2、8和18,下面的图表代表元素循环的另一边(镧系和锕系元素),它们突兀于规则的周期性
(a)正视图;(b)后视图
19世纪末,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注意到按自然顺序排列的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他发现某些性质在经过一定数量的元素后开始重复。这种周期性在图52中以图形形式表示,其中所有目前已知元素的符号都在绕着圆柱体表面的螺旋带上,这样位于同一列的元素有着相似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组只包含两个元素——氢和氦;之后的两个组,每组有8个元素;再往后每隔18个元素,化学性质就会重复一遍。如果我们还记得沿元素序列每走一步,原子就相应地增加一个额外电子,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观察到的化学性质的周期性一定是由于某些稳定的电子结构,或者说“电子层”重复出现的结构。第一个完整的电子层必须由2个电子组成,接下来的2个电子层每层有8个电子,再往后的电子层每层有18个电子。从图52中我们还能注意到在第六个和第七个周期,元素性质严格的周期性因为两组元素(所谓的镧系和锕系元素)的存在而混乱,所以必须从正常的环状面上接出两块来。这一反常现象是由于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电子层结构的某种内部重建,它破坏了有关原子的化学性质。
现在,有了原子的结构图,我们可以试着回答究竟是什么使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形成无数化合物的复杂分子这一问题了。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钠原子和氯原子能形成食盐的分子呢?从图53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氯原子的第三电子层缺少一个电子,而钠原子的第二电子层饱和后还多出一个电子。因此,钠原子中多余的电子会倾向于进入氯原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层。由于这种电子的转变,钠原子带正电荷(失去一个负电子),而氯原子带负电荷(获得一个负电子)。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这两个带电的原子(或者称之为离子)会粘在一起形成氯化钠分子,通俗地说就是食盐分子。同样的道理,一个外层缺少两个电子的氧原子会从两个氢原子那里“俘获”它们的单个电子,从而形成一个水分子(H2O)。另一方面,氧原子和氯原子之间、氢原子和钠原子之间,不会有结合的趋势,因为在第一种情况下,两者都有获得而非失去的态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两者都不想获得。
图53 钠原子和氯原子结合成氯化钠分子示意
具有完整电子层的原子,如氦、氩、氖和氙原子,完全满足于自我,它们既不送出电子,也不获得电子,它们更喜欢骄傲地保持独立。正因为这样,这些元素(即所谓“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呈现惰性。
在关于原子及其电子层的这一节的结尾,我们还要提及在被称为“金属”的那一组物质中电子所起的重要作用。金属与其他物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原子对外层电子的束缚相当松散,而且常常让它们自由行动。因此,金属的内部充满了大量未附着的电子,它们像一群流离失所的人一样漫无目的地四处移动。当我们在一根金属丝的两端施加电压时,在电压的作用下这些自由电子就会朝着电的方向运动,从而形成我们所说的电流。
自由电子的存在也是决定物质热传导性能力高低的因素之一,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有关从一到无穷大 科学中的事实与猜想的文章
优化模拟电荷法是模拟电荷法与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成果,方法通过为寻求模拟电荷最佳分布形态和量值而设定的目标函数,采用能自动搜索到最佳的模拟电荷量值和位置,满足高精度电场数值分析的需要。同时,由于模拟电荷的位置必须放置在求解场域之外,也选用z0、z1、z2作为电极内部模拟电荷位置的约束条件。图8-39 球端圆棒—平板电极系统的优化模拟电荷法......
2023-07-02
存在于电荷周围空间,对电荷有作用力的特殊物质称为电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是依靠电场来实现的,实际上是一个电荷的电场对另一个电荷的作用,因此静电力又常称为电场力。1)位于电场中的任何带电体,都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这是力的特征。2)带电体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移动时,电场力对带电体做功,这说明电场具有能量,这个能量称为电场能。......
2023-06-20
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解构主义所要批判的实际上是权力意识形态或统治意识形态,无论是来自于现实还是符号的权力与统治。解构主义者看到了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判断,不同意识形态的区分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它们对意义与价值的不同定位与理解。......
2023-11-28
为了得到扩散原子的散射截面,即<>,我们假设该扩散原子与图8.4所示的临近原子获得了扩散动能ΔHm,该参数独立于温度变量:那么,将式与式作比,则得出的就是散射截面的比值:式表明该比值和温度成反比。例如,在480℃下,对于铝的Z*的测量值和计算值分别为-30和-25.6。图8.5金原子的Z*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我们可以从图8.4粗略地估计出,处于激发态的扩散原子的散射截面是正常原子的十倍左右,所以其有效电荷数大约等于10Z。......
2023-06-20
已报道的与钙钛矿复合实现光电探测器的低维纳米结构主要包含零维的量子点[64,134,157]与纳米颗粒[52,59,61,96],以及一维的纳米线[55,136,140]。此外,Gao等人将单根ZnO纳米线与多晶薄膜MAPbI3复合构成了异质结构柔性光电导探测器[136],较纯ZnO纳米线器件,异质结构器件的响应率及响应速度获得明显提升。......
2023-06-24
PCIe V2.1总线规范引入原子操作的概念,原子操作仅能在存储器访问中使用。PCIe设备使用一次原子操作可以实现之前需要多次数据操作才能完成的数据交换任务,除此之外PCIe设备使用原子操作还可以避免使用带锁的PCIe总线事务。这一过程不可被其他总线事务中断,PCIe设备保证这一过程为原子操作。目前,PCIe总线共支持3种原子操作,分别为FetchAdd、Swap和CAS原子操作。使用完成报文返回PCI总线地址中的原始数据。......
2023-10-20
[6]太乙真人角色图首先,通过夸张造型和幽默语言制造滑稽效果。影片中穿插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的经典桥段:哪吒即将诞生之际,需要开启宝莲取出灵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太乙真人却因为喝醉酒而忘记了开启宝莲的密码,多次试验密码无果后,才记起来原来可以用指纹来解锁,“密码”“解锁”“指纹”这些现代性的科技和事物出现在神话故事场景中,产生出离奇的效果。......
2023-08-17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几年里,大众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对以原子能为动力的未来世界的乐观看法在1957年的电视节目《迪士尼乐园》中,德国火箭专家海因茨·哈勃博士在其主演的《我们的朋友——原子》中,把原子能比作瓶中的精灵,它可以满足人类的三个愿望,让我们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在这个系列文章里,原子能“妖精”将再次为空间站的运行提供能量,并使载人登陆火星任务成为可能。......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