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PPPR模型通过不同层级目标之间的关联贡献关系,使科学开展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成为可能。再次,实现了规划评估体系的整体构建。而PPPR模型参考OECD等国际组织的项目评估模型等,构建了覆盖发展规划“从编制、执行到结果产生”完整生命周期的评估模型。PPR方法仅在2个城市规划的评估中应用过,PPIP模型更是从未在实践中运用过。......
2023-08-05
基于PPPR模型,我们可以从相关性、效率、效果3个角度对科技规划的编制制定、执行过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全面覆盖科技规划的完整生命周期。
相关性(relevance),即判断科技规划“是否在做正确的事”(OECD,2019),重点评估的内容包括:科技规划制定的目标内容是否准确地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能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目标任务对上一层级规划(如综合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哪些具体目标具有支撑作用,与同级其他相关规划或政策的目标任务是否衔接协调,是否存在冲突或脱节的地方;科技规划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等要求,规划目标分解是否科学、完整;在规划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形势是否产生了变化,原定规划目标是否仍然符合实际情况,是否需要调整等。
效率(efficiency),即评估科技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评估重点包括:各类科技计划是否围绕规划目标及时设立了相关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等投入是否充足;各部门、地方是否围绕规划目标及时制定了相关科技政策,出台了科学有力的措施;这些计划项目和政策措施是否有力支撑了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否都得到了计划项目和政策措施的支撑,是否存在未得到支撑或者支撑薄弱的目标,是否存在目标支撑落实不均衡的现象;计划项目之间、政策措施之间、计划项目与政策措施之间是否实现了统筹衔接,是否存在互相冲突、重复或脱节的地方等。
在以往的规划评估中,由于规划、计划/政策、项目/措施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逻辑关系,因此各规划执行主体往往在自评估报告中“浑水摸鱼”,胡子眉毛一把抓地把几乎所有的计划/政策、项目/措施都一股脑儿地作为落实规划的“工作量”写进自评估报告之中,反而使规划主管部门和评估人员搞不清楚到底哪些计划/政策、项目/措施真正才是规划实施的产物。不仅显著增加了评估负担,也影响了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评估结论的准确性。
引入目标管理机制后,可以使评估监管的“关口”前移——目标管理机制要求项目在发布指南时、预算支出在申请时,或政策文件在出台时,就应“前置”明确说明对哪些具体规划目标做出贡献。在评估时,只需邀请业内专家对申请指南、预算书、政策起草说明中的目标支撑关系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即可。这样一来,对规划执行效率的评估监管不仅效率更高,而且结果更为可信。规划主管部门很容易也很迅速就能知道某个规划目标已经有多少个计划项目、政策措施予以支撑,以及支撑力度如何等。同时也有利于规划主管部门对支撑落实不力的目标领域加大监管和督导力度,对“扎堆”落实甚至无序竞争的热门目标领域进行统筹协调,及时优化调整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
如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假设规划中的第t个目标由m个计划中的x个项目,n个政策中的y个措施支撑落实,那么该目标t获得支撑落实的力度Ft(x,y)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P1i是支撑落实目标t的科技计划中的第i个项目(1≤i≤x),αi指第i个项目对目标t实现的支撑力度系数;P2j是支撑落实目标t的科技政策中的第j个措施(1≤j≤y),βj指第j个举措对目标t实现的支撑力度系数;常量K指除了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政策举措之外,对目标t实现做出贡献的其他因素,如科技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科研机构的日常运作(operation)等。进一步通过量纲处理,还可以实现对规划目标执行落实情况的数字化动态实时汇总监测。通过对各个规划目标的支撑落实情况的定量化分析,哪些规划目标获得了有力的支撑落实,哪些目标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撑落实甚至根本没有得到落实,便可一目了然。
效果(effectiveness),即判断规划预定的目标是否实现,评估规划实施是否按照预期产生了成效和影响。在规划实施的监测中,上述科技计划/政策、项目/措施对规划目标的支撑贡献关系及其支撑力度〔即Ft (x,y)〕是科技管理和评估人员、同行专家等基于以往的实施经验和主观判断形成的预判,而这些科技计划/政策、项目/措施是否按照原先的设想顺利地组织实施,是否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和影响,进而支撑相应的规划目标顺利实现,需要开展严格的评估。而且只有在开展科技计划/政策、项目/措施评估并形成评估结论的基础之上,才能再进一步地汇总形成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结论。
科技规划实施效果评估的重点包括目前规划评估中常用的“一致性”标准,即将规划实施的结果与当初制定的规划目标进行比对,如一致则说明目标顺利完成。除了一致性外,评估科技规划的实施效果还应重点关注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情况,以及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等。
由此,基于PPPR模型,围绕相关性、效率、效果3个维度便能构建起一个科技规划的通用评估框架[1],如表7.1所示。
表7.1 基于PPPR模型的科技规划评估框架
有关科技规划的目标管理与评估机制研究的文章
换言之,PPPR模型通过不同层级目标之间的关联贡献关系,使科学开展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成为可能。再次,实现了规划评估体系的整体构建。而PPPR模型参考OECD等国际组织的项目评估模型等,构建了覆盖发展规划“从编制、执行到结果产生”完整生命周期的评估模型。PPR方法仅在2个城市规划的评估中应用过,PPIP模型更是从未在实践中运用过。......
2023-08-05
表2.1历次五年科技规划指标设立情况续表与此同时,五年科技规划的实施机制设计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从3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的要求: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部门、各地方要依据《“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结合实际,强化本部门、本地方科技创新部署,做好与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做好重大任务分解和落实。......
2023-08-05
为此,其《总统管理议程》建议将绩效评估与预算申请相结合,认为这将带来理性而有效的决策,其途径就是利用政府项目评级工具PART。OMB将联邦项目分为7个类型,每类项目的PART问卷都由25个共性问题和若干个性问题组成,问题总数为25~33个。小布什政府从2002年开始,运用PART工具对联邦预算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评级,到2008财年结束时,总共完成了对1 000余个联邦预算项目的评级。......
2023-08-05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堪称一项浩大工程。例如,在《十二年科技规划》中,国防优先性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方式并不属于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模式,但其在组织实施与管理方面积累的许多有益经验仍然值得借鉴。在《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执行过程中,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聂荣臻曾几次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
2023-08-05
从实践来看,日本的《科技基本计划》、美国的政府绩效管理、欧盟的《欧洲2020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目标管理机制的保障,采取了多种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最高层领导对发展规划目标管理的身体力行和深度参与,无疑能够把这两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外,科技规划目标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还需要相应的外部......
2023-08-05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标志着《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此外,《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还在8个重要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目标。从实践来看,在《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其组织实施机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2019年,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协对《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开展了第三方总结评估。......
2023-08-05
1928年,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苏联在斯大林的主导下制订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苏联这一成功做法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纷纷效仿。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被改为“五年规划”并持续至今。除五年科技规划外,我国先后制定了8个中长期科技规划。......
2023-08-05
“目标管理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和采取特殊的手段。因为在企业中,管理人员不会自动将自己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引入目标管理的潜在好处有多种。基于此,本论著提出拟研究解决的一组问题如下:①当前在我国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之中,是否需要引入目标管理机制和理论?④目标管理这种新机制与以往的机制相比,有哪些创新?......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