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3期五年规划的历史跨度并不算很长,但是历经“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3个五年规划的积累,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在目标管理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少特点。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组织启动了《“十三五”规划》年度监测评估。这些行政手段的运用无疑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3-08-05
虽然“问题导向型”目标管理模式更符合当今的科技发展潮流,但是在本质上,“目标细分型”“问题导向型”这两种目标管理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用的条件和场合之分。一般来说,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间的关系较简单时(如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规划),适合使用“目标细分型”模式;在强调绩效问责的场合,需要注重强化绩效目标的考核,也适宜采用“目标细分型”模式,正如美国《绩效现代法案》采取的便是这种模式;在规划发布机构的组织协调力度较弱、难以对重大问题的解决进行协调时,也适宜采用“目标细分型”而非“问题导向型”模式,如欧盟在实施《欧洲2020战略》时采用的也是目标细分的做法。反之,在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间的关系较复杂,以及规划发布机构的组织协调力度较强时(如日本第4期、第5期《科技基本计划》的实施),则适宜采用“问题导向型”目标管理模式。
此外,“目标细分型”和“问题导向型”这两种目标管理模式还存在着以下区别:
首先,在逻辑起点上各不相同。“目标细分型”模式是根据当前发展趋势,通过前瞻预测未来发展确立规划战略目标;而“问题导向型”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和挑战,满足本国乃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如日本第5期《科技基本计划》将“全球规模问题的应对”纳入),然后“倒果为因”,使问题解决后应达到的状态即为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两者在实现手段上各不相同——一个以目标为抓手,一个以问题为抓手。“目标细分型”模式主要依靠遴选各重点领域、重点政策,然后确定各重点领域、重点政策目标,最后通过具体的科技计划/政策解决各领域、政策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而逐层实现规划战略目标。而“问题导向型”模式是通过凝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紧迫和最重要的战略问题,然后面向战略问题的解决,设立相关的科技计划/政策,开展科研与创新等活动,最终通过战略问题的解决实现规划战略目标。
虽然“目标细分型”和“问题导向型”这两种目标管理模式的起点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它们最终的落脚点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使规划的战略目标顺利落地和实现。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目标管理模式都能够成功建立起科技规划执行体系中“规划(plan)—计划/政策(program/policy)—项目/措施(project)”3个层面的逻辑链接(简称“PPP逻辑链接”),从而使规划组织实施自上而下的逻辑链条顺利“贯穿打通”——最顶层的抽象规划目标,通过层层分解,最后直接落实到具体的计划项目与政策措施之上,实现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出台的计划、政策、项目的可追溯,继而实现规划实施结果的可归因。
建立基于目标管理的PPP逻辑链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首先,能够使规划的目标切实得到执行落实。规划目标与计划/政策、项目/措施的匹配对接,能够使规划目标顺利“落地”,获得实实在在的支撑;同时,目标责任也由此“自上而下”地层层传导,最终将中央政府的目标、各部门的目标、各项目承担单位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做法,符合目标管理通过目标来指导、激励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的宗旨,正如目标管理理论提出者德鲁克所言——“不是因为有人叫他们做某些事,或是说服他们做某些事,而是因为他们的任务目标要求他们做某些事(岗位职责)”(许一,2006)。
其次,能够为规划实施的监测提供前提基础。依托目标管理,打通“规划→计划/政策→项目/措施”逻辑链条,可以使顶层的规划目标与具体计划项目和政策措施实现“挂钩”。这样,在规划开始实施以后,规划主管机构可以在汇总各方面规划执行主体的科技项目立项和政策措施制定信息基础上“顺藤摸瓜”,实时监测各项规划目标的执行落实情况,获知每个规划目标已经得到了哪些计划项目和政策措施的支撑,以及支撑的力度如何,等等。
最后,使科学地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成为可能。顶层规划目标与具体项目/措施实现了“挂钩”,为科学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可能。由于科技计划项目、政策措施都是依据规划目标而设立出台的,其目的是为了执行落实上层的规划目标,那么这些科技计划项目、政策措施产生的成效和影响自然属于科技规划的实施效果,而那些与规划目标无关的计划项目、政策举措产生的成效和影响自然也不应当视为科技规划的实施效果。例如,有媒体报道,某地方政府为应付生态环保检查,竟然用绿漆偷偷将山体“刷绿”企图蒙混过关(蔡晓辉,2019)。在建立PPP逻辑链接后,若检查评估时发现当地政府并没有关于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财政项目支出,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那么根据PPP逻辑关系即可判定:山体“变绿”要么是当地政府在造假,要么绿化的效果应归功于其他因素,反正与当地政府执行落实生态环保规划无关。可见,通过PPP逻辑链接可以破解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归因难题,自然也规避了前述有关学者对当前我国规划评估科学性、严谨性的批评和质疑。
有关科技规划的目标管理与评估机制研究的文章
虽然3期五年规划的历史跨度并不算很长,但是历经“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3个五年规划的积累,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在目标管理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少特点。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组织启动了《“十三五”规划》年度监测评估。这些行政手段的运用无疑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3-08-05
在此基础上,对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关于目标管理理论的应用,目前大多集中在企业管理、绩效管理(考核)、项目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虽然该调研为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引入目标管理机制奠定了相关理论基础,但遗憾的是,该研究当时并未针对科技规划重点开展研究。总的来看,目前在管理学视域之中,科技规划尚未成为目标管理的重点应用领域和研究对象,鲜见相关研究。......
2023-08-05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探究包括目标管理在内的关于科技规划组织实施机制方面的已有研究基础。同时,对所研究的案例开展交叉比较,总结分析其异同点,以加深和丰富对科技规划目标管理实施机制的认识,为提炼形成有关规律性的理论模型方法提供基础。......
2023-08-05
1928年,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苏联在斯大林的主导下制订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苏联这一成功做法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纷纷效仿。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被改为“五年规划”并持续至今。除五年科技规划外,我国先后制定了8个中长期科技规划。......
2023-08-05
建立科技规划的执行体系虽然科技规划的实施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是科技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主要涉及的是规划、计划、项目3个层次。在某些科技规划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还会再制定若干专项规划,从而形成“规划、子规划、计划/政策、项目/措施”的执行体系。......
2023-08-05
另外,从政府公共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中引入目标管理也是大势所趋。综上,当前在我国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之中,急需科学、对症、适用的理论指导。分析表明,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是一个较为对症而且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国内外政府公共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潜在解决方案,有必要引入到我国科技规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之中。......
2023-08-05
表2.1历次五年科技规划指标设立情况续表与此同时,五年科技规划的实施机制设计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从3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的要求: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部门、各地方要依据《“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结合实际,强化本部门、本地方科技创新部署,做好与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做好重大任务分解和落实。......
2023-08-05
虽然近年来我国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在发展规划目标管理方面的实施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未来具有较大改进空间。目标设置存在缺陷与不足李倩认为,目前我国在发展规划的目标设定上,主要存在目标清晰度和因果性两个方面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预算项目支出以及项目所属的科技计划等与部门、国家规划目标“脱节”的风险。......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