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苏联在斯大林的主导下制订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苏联这一成功做法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纷纷效仿。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被改为“五年规划”并持续至今。除五年科技规划外,我国先后制定了8个中长期科技规划。......
2023-08-05
从“十一五”(2006—2010年)起,我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目前刚刚实施结束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虽然3期五年规划的历史跨度并不算很长,但是历经“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3个五年规划的积累,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在目标管理方面也体现出了不少特点。
(1)设立约束性发展指标
考察3个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制定方式,与《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一样,均采取了“总体目标+关键指标”的制定模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9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其中列举了22个量化指标。这22个指标又进一步划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根据《“十一五”规划》中给出的定义: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则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此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延续了这一做法,而且进一步增加了约束性指标在量化指标中的占比——从“十一五”的36.4%持续上升至“十二五”的50%和“十三五”的52%。
(2)建立了“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
我国对发展规划开展现代意义的评估始于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期评估,开启了我国发展规划评估的先河。
2008年开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将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评估的对象也由中央政府编制的国家发展规划扩展到省级以下政府编制的地方发展规划,并采取了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十二五”期间,在之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继续开展了《“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并于2015年首次开展五年规划总结评估,正式将规划总结评估纳入规划评估体系。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又组织启动了《“十三五”规划》年度监测评估。至此,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年度监测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发展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杨永恒等,2019)。
(3)规划相关实施机制不断强化
2016年,为了进一步强化《“十三五”规划》的统领和约束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明确实施责任主体、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健全规划体系衔接等6个方面提出了有关要求。例如,在明确实施责任主体方面,《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有关职责分工,制定《“十三五”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落实工作。
在重点任务落实方面,《意见》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将《“十三五”规划》中可分解到地方的约束性指标落实到各地,并加快完善相关指标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要加强对预期性指标的跟踪分析和政策引导,确保如期完成。
在监督考核方面,《意见》要求将《“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国务院大督查,建立《“十三五”规划》实施专项督查机制。各级审计机关要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审计监督,并将《“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晋升和惩处的重要依据。
这些行政手段的运用无疑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关科技规划的目标管理与评估机制研究的文章
1928年,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苏联在斯大林的主导下制订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苏联这一成功做法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纷纷效仿。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被改为“五年规划”并持续至今。除五年科技规划外,我国先后制定了8个中长期科技规划。......
2023-08-05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探究包括目标管理在内的关于科技规划组织实施机制方面的已有研究基础。同时,对所研究的案例开展交叉比较,总结分析其异同点,以加深和丰富对科技规划目标管理实施机制的认识,为提炼形成有关规律性的理论模型方法提供基础。......
2023-08-05
从实践来看,日本的《科技基本计划》、美国的政府绩效管理、欧盟的《欧洲2020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目标管理机制的保障,采取了多种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最高层领导对发展规划目标管理的身体力行和深度参与,无疑能够把这两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另外,科技规划目标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还需要相应的外部......
2023-08-05
虽然近年来我国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在发展规划目标管理方面的实施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未来具有较大改进空间。目标设置存在缺陷与不足李倩认为,目前我国在发展规划的目标设定上,主要存在目标清晰度和因果性两个方面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预算项目支出以及项目所属的科技计划等与部门、国家规划目标“脱节”的风险。......
2023-08-05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堪称一项浩大工程。例如,在《十二年科技规划》中,国防优先性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方式并不属于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模式,但其在组织实施与管理方面积累的许多有益经验仍然值得借鉴。在《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执行过程中,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聂荣臻曾几次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
2023-08-05
为此,其《总统管理议程》建议将绩效评估与预算申请相结合,认为这将带来理性而有效的决策,其途径就是利用政府项目评级工具PART。OMB将联邦项目分为7个类型,每类项目的PART问卷都由25个共性问题和若干个性问题组成,问题总数为25~33个。小布什政府从2002年开始,运用PART工具对联邦预算项目的实施绩效进行评级,到2008财年结束时,总共完成了对1 000余个联邦预算项目的评级。......
2023-08-05
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标志着《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此外,《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还在8个重要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目标。从实践来看,在《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其组织实施机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2019年,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协对《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开展了第三方总结评估。......
2023-08-05
党中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要求。未来,发展规划的目标管理仍将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流淌而不断地丰富发展、探索实践和优化完善。日本、美国、欧盟在发展规划目标管理上的历史实践都曾经历过曲折,甚至有过失败的教训。当前,2006年颁布实施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刚刚执行结束,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在即。......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