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西科技交流开启:中国科技通史的新四大发明和大国重器

中西科技交流开启:中国科技通史的新四大发明和大国重器

【摘要】:两个月后,徐光启第一次参加乡试,遗憾的是,他落榜了。一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大剧,缓缓拉开了序幕。交谈中,徐光启得知主事此堂的利玛窦神父不在堂内,他应朝廷官员的邀请正前往南京。这次拜访给在科举功名场上一再遭遇挫折的徐光启留下深刻印象。1600年,徐光启赴南京看望因遭弹劾而赋闲的恩师焦竑。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为日后两人的历史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1498年5月20日,由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的船队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又称科泽科德,位于印度西南海岸,《明史》称古里国,是郑和西洋时重要的途经之地),从此开辟了从欧洲沿大西洋南下,经好望角绕过非洲大陆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东南亚的航海路线。这条航线使得欧洲商人得以避开当时陆上的强大阻隔——奥斯曼帝国,重新打通欧亚间的商路。

达·伽马重新打通往来欧亚间的商路

半个多世纪后的1557年,葡萄牙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开始在中国南部沿海的澳门居住,澳门也由此逐渐成为欧洲商人们在东南亚的重要据点。

1562年,一个婴儿在松江府上海县城南乔家浜(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一户徐姓人家中呱呱坠地,这个婴儿的姓氏将被用来命名他和后代们居住的地方——徐家汇,他就是明末西学东渐的中流砥柱——徐光启。光阴流转,幼童长成。徐光启20岁那年的夏天,上海连降大雨,海水倒灌,淹没了无数庄稼和牲畜,饥荒肆虐。徐光启看到家乡人民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深刻体会到农田水利才是百姓生活的重要保障,从此立下了明确而坚定的志向。两个月后,徐光启第一次参加乡试,遗憾的是,他落榜了。

利玛窦中国人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科学技术知识

几乎与此同时,一位比徐光启整整年长10岁的意大利人利玛窦(本名Matteo Ricci,1552年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19岁加入耶稣会,进入罗马学院学习。26岁时被耶稣会派往印度传教,30岁来到中国澳门,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生涯)踏上了澳门的土地。在澳门停留了数月,利玛窦和几位耶稣会的同事获得广东政府的允准,前往肇庆传教。

一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大剧,缓缓拉开了序幕。

此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门自然科学相继获得重大的发现,欧洲的科学水平已经显露出领先世界的趋势。利玛窦早年在罗马学院学习时,不仅接受了哲学和神学的教育,也学习了数学和天文。教他数理科学的老师克拉维乌斯,是16世纪欧洲一流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现在通行于世界的公历——“格里历”就是由克拉维乌斯参与修订的)

利玛窦很快发现,中国人对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诸多小玩意儿,比如钟表、三棱镜等物件感到十分新奇。利玛窦在他的旅行游记中多次提到了传教士们利用这些“新鲜”事物作为礼品,打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谋取地方官僚对传教事业的支持和宽容的事例。在不断的摸索中,利玛窦意识到科学技术能成为传教的重要助推剂,他开始尝试在传教的同时,也向中国人传授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

利玛窦在肇庆传教期间,利用自己的地理知识为中国人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名叫《大瀛全图》。这幅世界地图向当时的中国人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的名称和分布,在长期以天朝大国心态自居的中国人心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大瀛全图》还传达了西方球形大地的地球概念,这也极大冲击了中国人传统认知中的天圆地方观念。

一石激起千层浪,利玛窦的《大瀛全图》引得当时的文人议论纷纷,有人惊叹,有人钦佩,也有人质疑。凭借这幅世界地图,利玛窦在中国的名声与日俱增,而地图本身也被中国人多次翻刻传播。

一次偶然的机会,屡次科举落榜的徐光启在南京拜访了利玛窦。这一见面,令徐光启对利玛窦的博学多闻大为钦佩,利玛窦也发现这位年近不惑的儒生拥有不凡的见识。虽然利玛窦不久便因传教需要而离开南京,但一次重大的历史合作就此埋下了伏笔。

1601年,利玛窦来到北京,接触了不少在朝廷中任职的重要官员,其中就包括李之藻(1565—1630,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精于天文历算、数学)。和徐光启一样,李之藻和利玛窦也相见恨晚,相互都非常赏识。李之藻在北京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再一次重刻,定名为《坤舆万国全图》。

1604年,徐光启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这一次他终于考中进士,20多年的科举之路熬出了头。

考中进士之后的徐光启留在北京,担任翰林院庶吉士。这段时间成为徐光启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他与利玛窦、李之藻往来密切,徐光启和李之藻向利玛窦学习他从西方带来的天文、数学、力学等科学书籍。

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

延伸阅读

徐光启四次落榜的科举之路

1588年,徐光启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落榜,对科举功名感到心灰意冷,但一想到家中贫苦,父母年高,他又不得不继续咬牙坚持。1593年,在第三次乡试落榜之后,徐光启迫于生计前往广东韶州教书。在南下的漫漫长路上,已过而立之年的徐光启备感前途茫然,可他绝对没有想到,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正在前方等待着。

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徐光启像

徐光启在韶州教了两年书,一天,他在城中散步,恰好来到了位于城西的天主堂前。徐光启对在城中居住的外国人早有耳闻,此时路过,不由得好奇心起,便叩门拜访。一个身穿儒生服装、高鼻褐眼的洋人开门迎接了他,洋人自称郭居静(本名Lfizaro Catfino,耶稣会传教士,出身于意大利贵族。1594年被派往韶州,协助利玛窦传教)。交谈中,徐光启得知主事此堂的利玛窦神父不在堂内,他应朝廷官员的邀请正前往南京。这次拜访给在科举功名场上一再遭遇挫折的徐光启留下深刻印象。

两年之后,又逢乡试,徐光启赴北京应考。屡番不中的他险些再次落榜,幸亏张五典和焦竑两位考官慧眼识才,从落选的卷子中重新发现了徐光启,将徐光启从落榜考生直接提拔为解元(举人的第一名)

一举成名天下知,“夺解神京”的徐光启一时声名大噪。然而,命运又给他开了个玩笑,京城解元徐光启在来年的会试上,居然又一次名落孙山,无缘殿试。通过会试的考生春风得意,等待着功成名就,而第四次落榜的徐光启只好回乡继续教书。

1600年,徐光启赴南京看望因遭弹劾而赋闲的恩师焦竑。这时,南京城中有一位很受官员文人关注的人物,他就是向中国人介绍世界地图的利玛窦。据说,南京的两位官员赵可怀、吴中明对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尤其关注,赵可怀重刻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吴中明更是请利玛窦画了一幅更大、更详细的《山海舆地全图》。

徐光启曾看过这两幅地图,又想起数年前在韶州偶访郭居静的经历,于是欣然前往拜会利玛窦。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为日后两人的历史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1604年,徐光启再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为他20多年四次落榜的科举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