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这一阶段需要图书馆馆员充分发挥其业务能力,逐步扩大嵌入式学科服务范围,提升用户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满意度。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类型用户,选择有针对性的嵌入模式,同时加强网络云嵌入的学习和应用。

2.1 强化服务宣传,注重营销与推广

图书馆需改变被动服务模式,加强学科服务营销推广,跟踪专业学科资源,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D.Shumaker认为,营销与推广是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医学高校图书馆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推广,使嵌入式学科服务覆盖更多的师生和医护人员。

(1)主动营销。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入馆教育、培训讲座、世界读书日等活动展开宣传,向用户分发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宣传册。除传统的线下模式之外,还应重视线上的宣传,通过图书馆、各院系及医院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推广,借肋互联网快速覆盖更多目标用户。

(2)口碑宣传。随着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深入展开,在获得用户更多认可和信任后,口碑宣传成为获取更多用户资源的重要途径。这一阶段需要图书馆馆员充分发挥其业务能力,逐步扩大嵌入式学科服务范围,提升用户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满意度。

2.2 评估用户需求,注重分层服务

医学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在资源使用上具有相似性,但又有较为明显的层次区分,信息需求也有所不同。在层次区别方面,本科生更关注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博士、硕研究生和教师更关注文献翻译和期刊投稿,医护人员则对文献传递和专业热点最感兴趣。其中,教师对图书馆馆员嵌入教学或科研项目兴趣度较高。因此,医学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根据用户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不同的人员需求,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访谈或问卷等调查形式评估用户的信息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嵌入式服务方案,为用户匹配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科、专题开展专业性的文献服务。图书馆设置专门的学科馆员负责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文献信息培训,并承担对口学科的导航库和专题库的建设。

2.3 实行定期考核评估,提高馆员素质

用户对文献翻译、文献检索、信息过滤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因此,嵌入式学科服务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更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术外,还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技术等。考核评估主要指对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成果、服务效益进行定量考核,这对建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可以根据嵌入式学科服务资源服务情况、资料收集进度、服务的具体情况(如课时、学生数、学生反馈)、用户评价等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在开展考核评估的同时,应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2.4 采用多种嵌入方式,融入科研及临床

网络云嵌入是最受用户欢迎的嵌入方式,其次为上门服务。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类型用户,选择有针对性的嵌入模式,同时加强网络云嵌入的学习和应用。通过网络展开云嵌入服务不仅是用户的首选,也是图书馆的首选。其他2种方式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图书馆要配合3种主要的嵌入式服务方式,多途径地嵌入到用户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嵌入式服务网络的主要模式包括上门服务、到馆服务和“云”网络服务。

上门服务可借鉴Welch医学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设置专门的物理空间,由图书馆和院系、医院合作,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为教师的科研教学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服务形式主要是将嵌入式服务与课程、科研项目、临床紧密结合,图书馆馆员在获得信息支撑需求后,评估需求情况,将相关的图书馆资源、检索技巧等信息加以传授,指导用户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确定相关研究主题的最优关键词和检索式,利用数据库实施检索,查找馆藏图书和期刊。同时配合数据库的使用技巧,将最优的资源利用方式展示给用户。除引导式服务外,还可提供直接的成果服务,如提供课题的研究综述、实验方案、数据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提供比较研究、科技查新、引证分析等科研评价报告等。

“云嵌入”方面,应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将教学课程、科研项目和临床课题纳入平台,设置主题管理、资源管理、聊天互动等模块和功能,通过该平台,用户能够快速访问图书馆网站,检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访问虚拟参考咨询网页等,同时图书馆馆员可对用户开展在线答疑服务。此外,已有学者提出学科馆员2.0概念,这意味着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更多地利用社交网络优势开展服务,可将服务工具扩展至微信、微博等大型社会化媒体,使图书馆服务可以嵌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信息服务,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服务。如设立微信公众号,将阅读推广、馆藏查询、参考咨询、入馆教育等服务嵌入微信平台,使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端随时获取图书馆服务,并通过微信在线咨询,及时解答用户在科研和临床中遇到的问题。

到馆咨询方面,要更加注重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式和一站式获取,重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使图书馆成为集阅览区、自习区、讨论室、多媒体教室等多种功能区为一体的多维空间,满足用户多层次的空间需求。一方面能更多地吸引用户来到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方便图书馆开展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嵌入到用户学习、科研和生活过程当中。除了丰富物理空间外,还应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配置专门的图书馆馆员为用户提供及时的服务。

2.5 协调多方力量,获取管理支持

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打破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强调嵌入到用户中去,因此在管理上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方面人员管理模式的变更。Shumaker研究发现,嵌入式馆员往往将大量的工作时间花费在用户的工作环境方面。因此,原有的图书馆人员管理机制将不再适应嵌入式图书馆馆员的现实情况。这就要求图书馆应重新设计嵌入式馆员的工作流程,甚至涉及图书馆现有组织模式的调整和变革。另一方面,需要获得多方支持。开展服务前,嵌入式馆员需要首先了解用户需求,并接受与用户服务需求相关学科的继续教育;在服务过程中,用户要与嵌入式馆员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最新的服务进展;服务结束后,用户需要对馆员的服务作出评价。此外,还需与学院、医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通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服务链,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信息推送、交流互动等服务。

2.6 嵌入式学科馆员团队建设

学科馆员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纽带,他们嵌入到临床实践、教学、科研,就必须与医生、教师等建立良好的协作式工作关系,因此建立人员之间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Choi&Rasmussen认为,嵌入式馆员具备继续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灵活性才能适应图书馆和信息环境的变化和挑战。馆员需嵌入到临床服务中,其沟通技能、临床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决策力都直接影响服务的水平。首先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应提高嵌入式学科馆员的准入门槛,将学历、专业背景及个人素养等均纳入考核范围。除引进各方面人才完善学科馆员队伍外,还应加强在职人员的定期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比如开展学科馆员的素质培训,加强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临床实践指南和综合性循证资源、医学课程的学习,以及高效使用MeSH词熟练获得全文资源,使他们成为具备医药基础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模拟国外的企业,采取雇用图书馆馆员收集信息的模式。学科馆员作为医药临床业务顾问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提供临床与科研的各类调研和信息资源规划,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图情人员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