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单一,影响用户体验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单一,影响用户体验

【摘要】:5.2学科服务内容单一大部分“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只有点击学科服务栏目或进入学科服务平台,才能找到学科咨询项目,操作过程繁琐,容易引起用户焦虑等待,不利于学科咨询。

5.1 服务模式单一化

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学科服务多以“学科服务馆员—学科专家”模式为主。而“学科专家”由于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由起初的配合度和契合度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渐渐弱化,并没有发挥“学科专家”的真正作用。从侧面也反映了学科服务馆员并没有完全具备某一学科领域服务的科学敏锐度,无法达到学科专家真正需要的学科服务专员的水平。“学科专家”对学科服务的内容、方向和模式持认同并支持的态度,但由于双方缺乏知识结构的契合度,仅围绕文献的检索、传递、推送、查收查引、资源导航等并不能满足学科专家的知识需求,学科馆员需要融入到学科发展、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中去,立足于所服务学科的时代发展背景,不能仅从文献资料的视角出发提供学科服务,而是要与学科专家沟通真正了解用户所需,避免表达不通和滞后的缺陷,避免信息交互不对等情况的出现,提供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为适应“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应当充分发挥“点—点”的作用,服务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献资源服务层面,要“走出去,嵌进来”,走到学科发展的前端,了解整个学科发展的态势与热点宏观掌握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趋势,从而更好地嵌入到学科专家的知识服务中。

5.2 学科服务内容单一

大部分“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只有点击学科服务栏目或进入学科服务平台,才能找到学科咨询项目,操作过程繁琐,容易引起用户焦虑等待,不利于学科咨询。个别学科服务主要面向教师,为教师提供尖端服务,藐视研究生群体,无形间缩小了学科服务对象的范围。

学科资源多侧重于对数据库及书目等信息的提供,很少有科学数据、机构门户网站、MOOC课程、学科导航信息等。虽然浙江大学设置机构知识仓储,但收录的作品仅来自本单位的师生用户发表的SCI期刊信息。可见,数据管理重点为师生用户的科研文本数据,数据的受众基本只覆盖本机构用户,显得存储数据类型不够丰富,开放意识不足,且只提供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未能开展面向不同层次用户的“个人主页”和“统计报告”等增值服务。除同济大学外,都未将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模块纳入学科服务体系,并未认识到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在服务观念、内容和方式上,“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将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多为简单、泛泛地讲授相关检索知识的课程,以及多由数据库公司等指派专人开展专题讲座,可想而知,学科信息素养教育上座率不会理想。例如山东大学仅为资源培训,显得过于单调。

5.3 学科服务方式较少

一些学科服务平台具有明显的劣势。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门户不足之处在于访问速度、系统更新与升级缓慢,用户使用起来不方便,造成用户认可度较低。而Lib Guides优势在于访问速度快、页面分类合理等,劣势为若干栏目文字内容未能处理,系统显示多为英文。但又有一些板块称谓转换为中文,板块内容仍然是英文。例如东南大学Lib Guides医学分馆,其板块名称包括常见数据库与期刊、学术热点追踪、图书阅读与荐购、学习社区、论文写作、循证医学、信息素养测试、临床医学导航等。另外,“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博客不普及,如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3所图书馆学科博客较为简单,多为图书馆资源推介、学科信息、投稿指南、数据库信息、期刊信息、查询图书、查询期刊、网络资源等,没有检索功能与个性化服务项目。可见,整体上“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博客服务刚刚起步,内容分类不统一、互动性差、检索功能单一、更新频率低,难以为用户提供针对性很强的学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