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嵌入:理论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嵌入:理论与实践

【摘要】:物理空间的嵌入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科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物理空间嵌入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图书馆自身的空间结构和服务方式改变和完善。

物理空间的嵌入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科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物理空间的嵌入是指将信息、数据、资源融入到用户工作、学习、科研的现实环境中,用户可以不需要走出自己物理空间(如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家等实体空间),就可以得到用户所需求的资源信息和学科服务。物理空间嵌入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图书馆自身的空间结构和服务方式改变和完善。图书馆自身的空间中随时拥有大量的在馆学习的读者群,他们来到图书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图书馆可以在其自学的同时对其进行嵌入式的服务,如为用户撰写论文提供资料和检索服务、指导软硬件的使用、提供其感兴趣学科的相关文献等;举行如学术报告、展览等文化活动等。还可以邀请其他机构走进图书馆并提供给他们所需要和感兴趣的学科资料,争取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集自学、辅助学习、协同研究、人际交往、休闲场所为一体的多元化机构,从而使用户的不同需求充分得到满足。这样将会有更多的用户走入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中来,增加图书馆的服务人数,提高本地馆藏的资源利用率,强化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同时也使学科服务人员能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学习、研究过程,强化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更有效地提供服务。第二,学科服务人员走出图书馆的馆舍空间,把学科服务推广到图书馆建筑以外的实体空间中去。这种方式是现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人员最为常见的一种嵌入模式。很多学科馆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服务推送到图书馆以外的用户空间里,可能是用户的办公室、实验室,也可能是教学课堂、会议研讨地等等。走出图书馆能够更加主动和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1.1 嵌入学生学习环境

嵌入学生学习环境是指学科馆员走出图书馆,进入课堂,随堂听课,参与全程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整合图书馆学科资源,通过多形式和多形态的学科化服务,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育,包括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介绍、文献检索方法与技巧等。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安排,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互动,全面把握他们对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的信息需求,为学生开设相对应的课程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辅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

1.2 嵌入教师教学环境

嵌入教师教学环境是指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直接融入教学过程,协助教师完成课程、作业和实践活动等的设计、组织、实施甚至评价等工作,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即嵌入式教服务。学科馆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要求,提供该学科的信息资源和相关服务,如开设学科专题讲座和图书馆相关资源利用培训等,也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教学内容,由学科馆员和教师共同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方式和内容。这一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嵌入用户科研环境

嵌入用户科研环境是指学科馆员深入师生的科学研究领域,提供相关学术研究信息和知识增值服务。有调查表明,在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中,50%时间用于查阅资料,而仅有10%的时间用于编写科研报告。由此可见,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耗费了科研人员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嵌入式科研服务,使学科馆员融入学科团队,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科研信息,并通过提供贯穿课题研究各个环节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协助其高质量地完成科研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约科研人员的时间成本,而且可以提升学科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嵌入式科研服务对用户和学科馆员来说都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互助共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