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图书馆深层次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深层次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

【摘要】:固定型团队模式典型的成功案例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总部按大学科划分为理学部、工学部、文学部三大学部,每个学部下再按一级学科细分为若干个固定学科团队,每个团队平均以1名学科馆员、2名咨询馆员和若干名辅助馆员组成。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行的信息专员制度,它由各院系不同科研团队委派1人参加图书馆的高级培训,考核通过后聘任其为学科服务团队的信息专员。

随着信息环境的复杂化发展以及用户对专业化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个馆员独立式工作已很难满足用户系统的深层次的需求,这就有必要组建由多种类型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分别负责学科联络、知识组织、情报研究、个性化服务等任务,在协同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这便是团队式工作模式。Martin早在1996年就提出学科馆员团队的思想,他认为将来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是十分系统化的内容,它是多种类型信息服务的集合,一般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拥有新的组织结构、基于功能化协作的学科馆员团队。团队式工作模式特别适合为协作式科研提供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虚拟项目组、基于网络的开放研究群体等被人们广泛接受,它们具有学科领域广泛、研究群体动态变化等特点。因此,根据项目需求,从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动态抽取学科馆员组成服务团队将更具可行性。在这种需求驱动下,学科馆员团队将会从单一图书馆内部的协作走向与馆外的分布式网络协作。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团队式服务。

2.1 固定型团队模式

固定型团队模式由几个学科服务人员组成固定的服务团队,每个学科团队服务于一个或多个学科院系,学科团队由学科馆员、咨询馆员、辅助馆员组成。固定型团队模式的特点在于:采取学科馆员负责制,赋予学科馆员更多的职权,在工作中提高学科馆员的管理能力。同时,不要求学科馆员具备所有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互补,如学科馆员更强调组织领导能力,咨询馆员可以更加强调专业知识能力,辅助馆员可能更善于沟通与宣传。固定型团队模式典型的成功案例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总部按大学科划分为理学部、工学部、文学部三大学部,每个学部下再按一级学科细分为若干个固定学科团队,每个团队平均以1名学科馆员、2名咨询馆员和若干名辅助馆员组成。

2.2 互补型团队模式

由于固定型团队也可能出现人手不够或学科交叉的情况,因而互补型团队模式在固定学科服务团队的基础上,由2~3个固定型学科团队之间小范围协调,将学科化服务人员按特长进行分工、确定职责,以各人之长来开展服务,如团队中可以培养学科馆藏资源建设专家、信息素养培训专家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分工较科学、合理,不追求全能型馆员,力求最大限度达到馆员能力的共享。也有图书馆在不同部门之间组建互补型团队,如来自读者服务部门和采访编目部门的馆员就可以采取合作协同的方式,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也弥补了人力的不足。

2.3 可塑型团队模式

可塑型团队模式设首席学科馆员,以全局工作为重点,对以学科馆员为首的固定型团队灵活重组,以适应任务的需要,可以说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协作模式。可塑型团队也是在固定型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但不同于互补型团队的是可塑型团队是对所有学科服务人员进行灵活组配,不讲求谁属于哪个固定学科团队。其特点在于此种模式可全方位涉及学科服务的各种内容,从宣传沟通、素养教育到资源保障、深层情报研究服务。采用这种模式组建的团队,其学科服务能否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图书馆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的保障。采取此模式的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它将学科团队划分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医学六个学科工作组,下设小组长,每组5~6人,小组成员由来自不同部门包括各分馆学科馆员、信息服务中心人员及院系资料室人员组成。

2.4 拓展型团队模式

拓展型团队模式与个体模式中的院系协助型相似,团队模式组建也可获得院系的支持,特别是科研团队的支持,因此,此种模式也可称为“嵌入型团队模式”。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行的信息专员制度,它由各院系不同科研团队委派1人参加图书馆的高级培训,考核通过后聘任其为学科服务团队的信息专员。信息专员的职责是做好所在科研团队的学科服务工作,并接受学科团队的考核和指导。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科服务团队和院系科研团队联系紧密,非常有利于将学科服务嵌入科研,但对信息专员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还需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采取类似的模式,每个学科团队设学科联系人,院系设院系联系人,院系联系人通常由教学秘书或科研秘书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