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科服务概念与实践:图书馆的新兴服务模式

学科服务概念与实践:图书馆的新兴服务模式

【摘要】: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科服务的含义、特征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了解和掌握。而实际上,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界的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服务需要,深化服务变革、提高服务水平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它是海量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形式。在国内,学科服务的广泛应用大约在2007年以后。在这一时间段内的名称上的所有变化,并没能使学科服务概念的内涵发生很大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演进,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网页、网站以及数字文献信息系统等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到图书馆获取信息不再是唯一选择,但是,由于网络干扰信息不断、质量良莠不齐,高精度检索技巧复杂,信息筛选利用难度的加大,对于用户而言,有用的知识或知识解决方案大量淹没在海量的信息深潭里,这无疑又给用户带来了诸如“信息富有”与“知识贫穷”等新的矛盾。因此,用户的基于知识渴求与知识解决方案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迫切希望能有帮助他们将知识内容从众多信息对象中挖掘出来,根据其内在特征和价值进行鉴别、重组,帮助他们识别和创造新的知识的专业的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这一信息文献知识服务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与变革。高校图书馆为了应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挑战,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利用本身的人才优势和多年从事服务管理的经验,转变工作重心,配合高校学科建设,以高校狠抓学科建设为契机,不断拓展、延伸服务内涵,改变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手段、引进国外先进服务理念、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服务经验,试行创建与开展具有中国本土化的学科服务。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科服务的含义、特征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学科服务从词义学的角度分析,“学科服务”一词是由“学科”和“服务”两个词组成,“学科”在前面已作详细诠释,“服务”对于图书馆人就更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服务”包含着行业的责任等意思。因此,仅从其词语的中文词义上进行分析,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围绕学科而进行的各种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简而言之就是图书馆馆员们围绕高校学科建设需要而提供的全方位的文献知识信息资源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而实际上,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界的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服务需要,深化服务变革、提高服务水平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它是海量信息时代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形式。学科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活动和作为一个比较规范的、正式的学术术语源于“学科馆员制度”及后来的“学科信息导航”和“学科信息门户”“跟踪服务”和“导读服务”等。

在国内,学科服务的广泛应用大约在2007年以后。早期的学科服务主要是指利用学科馆员开展的服务,即利用学科馆员开展一些诸如用户联络、介绍图书馆资源、编写参考资料等简单的面向用户的学科服务工作。随着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广泛运用和深入发展以及对学科馆员认识的逐渐深化,2003年张晓林教授撰文把学科馆员的服务上升为了“学科化知识服务”或“学科化知识信息服务”,到2006年李春旺在《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一文中将张晓林教授的“学科化知识化服务”衍变为“学科化服务”,到2007年才风行为“学科服务”。在这一时间段内的名称上的所有变化,并没能使学科服务概念的内涵发生很大的改变。那么,现今的“学科服务”又该是怎样的呢?直到目前为止,关于“学科服务”概念的内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甚至还都没有在张晓林教授给定的学科服务的定义上有什么超越,基本上都是沿用的张林晓教授的关于“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定义。张晓林教授关于“学科知识化服务”的定义是:“要求按照科学研究(例如学科、专业、项目),按照文献制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制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以上关于学科服务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3年的“学科馆员”或“学科馆员制度”,强调的是学科馆员岗位的设置,着重于对学科馆员的选拔和职责的界定;2003年至2007年的“学科化服务”,强调的是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及学科馆员服务内容的升级。

初景利教授在CALIS学科馆员培训班的《学科服务概论》和《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与机制创新》专题中根据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引入的10年实际提出,由于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和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学科化服务的模式和机制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得重新审视学科馆员这一制度,在进行重新审视时必须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学科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