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自古以来,名士、才女多会集于政治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富裕的经济条件、发达的交游网络以及先进的文化教育,使得他们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家族传承以及时人的赞誉,使得他们的才能得到尽情彰显。因此,明清两代在北京及江南形成了两个著名的文化圈。这里孕育了许多文化家族,也诞生了众多雅士名姝。本书论述的三位女戏曲家都出身于主流文化圈,她们在绚烂的舞台上恣意地展现绝世风华。
(一)吴藻
吴藻(1799?—1861?),字香,又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人,以词闻名。
她出身富商家庭,夫家亦以贾为业,家境优越。其兄梦蕉与两姊蘅香、茝香都擅长诗词。吴氏在少女时代就表现出极高的创作天赋,据《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她填制的《浪淘沙》词曾令“湖上名流传诵殆遍”[1]。一身才华,却身为女子,这是封建才女的大不幸。吴藻对性别束缚深感不满,尝作男装自娱,并自绘写真,名曰《饮酒读<离骚>》图。《乔影》一剧便是据此事改写,此剧一出,令她名满江浙。魏谦升在《花帘词·序》中赞道:“吴中好事者被之管弦,一时传唱,遂遍大江南北,几如‘有井水处必歌柳七词’矣!”[2]
吴藻的才华得到江浙文坛的普遍认可,她也与当时的许多名士诗词往还。当时陈文述仿效袁枚事迹,在杭州招收女学生,称“碧城仙馆”弟子。吴藻移家虎丘,拜入陈文述门下。随着吴藻声名日隆,梁德绳主办的鉴止水斋名媛雅集活动也向她发出邀请。在这里,她与梁德绳、沈善宝、黄履等名家闺秀以及振绮堂汪氏一门结为终生挚友。出身商贾家庭的吴藻,在书香世家举行的文化沙龙中找到了吟咏唱和的自在天地。
吴藻的丈夫专心经商,不能成为她的知音,因此她早年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交游唱和上。直到丈夫中年离世,才使吴藻意识到形单影只的悲凉。伤感不已的吴藻于道光十七年(1837)搬至杭州南湖,开始了诵经论道的修行生活。二十四年(1844),吴藻翻检近15年来的作品,编为《香南雪北词》,“自兹以往,扫除文字,潜心奉道”[3]。其后吴藻不再参与文坛的雅集盛会,专心在家清修,直至逝世。
吴藻的生卒年目前尚无确论。其生年,有“乾隆六十年(1795)”(如冯沅君《古剧汇说》)、“嘉庆四年(1799)”(如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两种主要观点。其中“嘉庆四年”的看法最早见于陆萼庭的《<乔影>作者吴藻事辑》一文。文章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较其他说法更为准确,故本文从其说。其卒年,陆文考为“同治元年壬戌(1862)前后”[4]。吴藻晚年遭遇太平军之乱,死于兵祸。其友张应昌的《烟波渔唱》中有《南歌子》[5]一首,为之悼亡。是词之前,为应昌悼念另一友人魏谦升之作,谦升亦在此乱中罹难,故疑其二首联咏。此次战乱发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故笔者推测吴藻于是年亡故,与陆文之结论互相印证。
吴藻的作品目前有诗集《花帘书屋诗》、词集《花帘词》《香南雪北词》及杂剧《乔影》传世。《花帘书屋诗》为吴藻的早期作品,由陈文述选入《碧城仙馆女弟子诗》刊刻行世。《花帘词》于道光九年(1829)编定,次年(1830)刊行。《香南雪北词》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印,三十年(1850)复刻并附《自识》一篇及《金元乐府》一卷(散曲五套、小令一支)于其后。而《乔影》的版本情况比较复杂,除“乔影”外,尚有“饮酒读骚图”“饮酒读骚图曲”“乔影”“饮酒读骚图传奇曲本”“饮酒读离图”的提名。传世者不下7种版本,然内容大体相同。所异者一为卷首顾韶图及钟绩辰图跋之有无,二为题辞之多寡。其版本之多、题辞者之骤增(道光六年刻本即较五年刻本增加20人)反映出该剧搬演后迅速引发的巨大反响。
(二)何珮珠
与出身商贾家庭的吴藻相比,宦门之后何珮珠在家庭教育资源和文学圈入门机会上略胜一筹。何珮珠(1819?—?),安徽歙县人,字芷香。其父何秉棠,字子甘,任两淮盐知事,夫家亦出身官宦。
何珮珠早年随父定居扬州,何父为盐知事,家境富裕,且姐妹多善诗词,家中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她在家中排行第四,其二姐何珮芬(字吟香)、三姐何珮玉(字浣碧)均有诗集传世,时称“何氏三姐妹”。另外,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发现《红香窠小草》钞本。封皮题笺落款云“芷香仁姊大人著,梦香妹题笺”,可推断出何珮珠以下还有一妹,字梦香。题笺字迹娟秀工整,亦见其文化修养不浅。何氏姐妹间的唱和活动在婚后依然持续,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她们的深挚情感。
何珮珠的美好生活自婚后戛然而止。她的夫家虽为官宦,但经济条件并不好。何珮珠婚后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有时甚至典当陪嫁首饰以填补生活开销。她与公婆、小姑一起生活,还时常遭到小姑的嫉妒和谗言。道光十九年(1839),公公调任天津,何珮珠夫妇亦随之北上。远离亲人的孤独与女儿夭折的痛苦令她心力交瘁。此时姐姐们的鼓励成为何珮珠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她时常想起以往深居闺阁的日子——温馨的家庭、少女的幻想、诗词的唱和,恰似神仙般自由烂漫。作于婚后的《梨花梦》杂剧描写了一位不幸的少妇对未嫁时光的追忆,正是她自身的写照。何珮珠虽然没有像吴藻一样名声大噪,但她笔下的闺秀生活与姐妹亲情真挚动人,体现出名门才女特有的矜贵典雅。
何珮珠的生卒年,目前尚未发现确凿证据,仅可参考其姊妹的年龄进行推算。华玮的《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任荣的《清代徽州女诗人、戏曲家何珮珠考论》均以嘉庆二十四年(1819)为是,论证合理,暂从其说。
何氏作品有诗集《津云小草》《红香窠小草》《竹烟兰雪斋诗钞》,戏曲《梨花梦》杂剧传世。除了《红香窠小草》以钞本流传外,其余均于道光二十年(1840)刊刻。
(三)顾太清
出身贵族家庭、嫁入皇室的顾太清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较吴、何二人更为幸运地走上了展示才华的宽广舞台,成为极负盛名的才女。
顾太清(1799—1877),亦称“西林春”“太清春”。本姓西林觉罗氏(汉姓称“鄂”),名春,字梅仙,自号太清,笔名云槎外史。满洲镶蓝旗,北京人。曾叔祖为大学士鄂尔泰,其祖鄂昌因文字狱获罪赐死,父鄂实峰受到牵连、游幕终生。然家族重视教育,书香不断。
顾太清的堂姑祖母为荣亲王永琪(乾隆第五子)的嫡福晋,鄂氏家族与王府为老亲关系。顾太清早年曾嫁某副贡,未几孀居。王府听闻顾太清的才名,便邀请她做家庭教师。通过日常接触,顾太清与荣王府继承人奕绘贝勒(永琪长孙)倾慕相恋。然而二人身份悬殊,婚事一度受阻。据顾太清五世孙、著名清史学者金启孮所述,为了顺利迎娶心上人,奕绘曾安排顾太清冒充家中护卫顾文星之女上报宗人府,才得以纳她为侧福晋,此亦为太清“顾”姓之来历。[6]
奕绘对顾太清十分宠爱,他们互相诗词唱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然而森严的等级制度却使顾太清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刁难和打压。婆婆和嫡福晋的排挤一直成为笼罩在她婚姻生活之上的阴影。当深爱的丈夫英年早逝后,家庭矛盾彻底爆发,坊间更流传出她与龚自珍的绯闻……顾太清因此遭受多方非议,不久连同亲生儿女一起被嫡子赶出王府,成为封建家庭嫡庶之争的牺牲品。在艰苦的条件下,她赁屋而居,独立将子女抚养成人。后来她的孙子继承了王府爵位,迎接顾太清回府安享晚年。
顾太清一生始终保持着贵族的骄傲与尊严。身处顺境时她的词作潇洒飘逸,不腻浮华;逆境时亦不屈于势,勇敢地表达对奕绘的思念。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质恰如寒梅傲雪。这位贵族才女笔下不仅有旷世才情,更有动人风骨。
她的作品有诗集《天游阁集》、词集《东海渔歌》、戏曲《桃园记》《梅花引》及小说《红楼梦影》传世。《天游阁集》诗七卷,另附《东海渔歌》词六卷,该集从未刊行,钞本于战火中流入日本,后由金启孮辗转访得并于20世纪末影印回国。《桃园记》与《梅花引》亦未刊刻,前者手稿同样流入日本,后经学者黄仕忠访得,收入《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出版;后者手稿存河南省图书馆,稍有污损。《红楼梦影》于光绪三年(1877)刊刻。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比如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都在书中予以详细介绍并大加赞许。他在“反入城”运动中,直接到英国领事馆谈判,以渊博的西学知识引经据典、慷慨陈词,最终喝退英夷,取得胜利。梁廷枏在金石、书画、戏曲、西学、洋务、书院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堪称全能型学术大家。......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文人奇谈戏的题材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作者或友人的亲身经历;二是地方见闻或前人笔记。地位的差距、家长的反对等都是他们分手的常见原因。及识余,余亦姑勿究其颠末,以诏此奇也。这固然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但足以表明这件奇闻对作者的震撼。姚燮欲为其赎身却苦奈囊中无资,只得怅恨作别。......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婚姻成为男子单方面评定的事物,女性则沦为被欣赏、被评价的客体。王氏作为深闺女子,与外界交往不多。王氏服侍生病的婆母,在侍疾的过程中劳累染病的事迹一经宣扬,立刻引起男性群体的称赞。而王氏已经从这场悼亡的主角变为追悼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成为男权意识塑造的完美偶像。太清耻其为人,未予理睬。......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