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了缘记》与“三梦”是梁廷枏少年情思的反映,那么其20年后创作的最后一梦——《断缘梦》就是作者对早年时光的总结和告别,表达了对旧生活的厌倦和对未来的期待。[60]《断缘梦》表面是奉命而作,实际却是有感而发。梦王得知此事,又查阅卷宗了解到这段幻缘并无结果,便召二人梦魂相见,指点迷航。《断缘梦》作为“小四梦”的压卷之作,既代表了梁氏对旧日生活的告别,也证明了他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2023-08-05
与隐喻作者自身经历的写心剧《了缘记》《圆香梦》不同,《江梅梦》和《昙花梦》从选材到创作都以考据遣兴为主要目的。
《江梅梦杂剧·自题》云:
杂剧之《梧桐雨》、院本之《彩毫记》,皆演开天遗事,然全以杨太真为主,不及江妃。惟《长生殿》《絮阁》折,偶一出场,亦默然不作一语,未免寂寥。向与同好论之,无不异口同声叹为缺事也。冬暖漏长,戏成此剧,一取裁于两《唐书》及唐人所撰《江妃传》。[53]
制曲的初衷在于填补曲坛空白。在创作中,梁廷枏时刻秉持着考据的原则,细节力求与史传吻合。以第四折为例,高力士于梅树下挖出江氏的尸体,剧中描绘其尸身曰:
肌肤不坏,面目如生。……肋骨下隐隐尚有刀痕,那裀褥子也有血点渍着。[54]
而传奇小说《梅妃传》的原文为:
得尸,裹以锦裀,……视其所伤,胁下有刀痕。[55]
以裀裹尸、肋下有刀痕等细节分毫不差。至于对小说情节的改动,作者予以说明:
《传》称妃死乱兵之手,今以为骂贼而死,固非尽空中楼阁。独献赋、赐珠两事,在阁召前稍更置而已。[56]
其中,骂贼一段的想象可谓神来之笔。江氏三段唱词,一气呵成、气势激昂,为人物增色不少。献赋、赐珠两事,小说安排为明皇召见江妃,却被杨妃撞破,江妃愤恨而作《楼东赋》,明皇赐珍珠慰之;《江梅梦》中则写江妃先作《楼东赋》,明皇赐珍珠并召见欢会,结果为杨妃撞破,大闹一番。“阁召”的前后顺序变换,突出了戏剧效果。戏曲中明皇读赋,自感愧对江氏,二人的欢会是在皇帝饱含歉意的前提下进行的。而面对杨妃吵闹,他撇下江氏逃走,愈见其薄情与偏宠。在此前提下,江氏面对安禄山的威逼利诱依旧对明皇一往情深、殒身殉国,更显其贞烈。因此,梁氏对情节的改编增强了戏剧张力,营造出更加悲哀、激愤的意境。
实际上,在梁廷枏之前,乾嘉曲家石韫玉曾作《梅妃作赋》杂剧,为江氏的独角戏。这部案头之作流传不广,远在岭南的梁廷枏未尝一读也情有可原。梁氏的《江梅梦》不仅曲词生动激昂,而且将梅妃的形象塑造得丰满动人——与杨妃争宠时,她既有独守空房的楚楚可怜,又有醋海翻波的泼辣尖刻;与安禄山对峙时,她大义凛然、痛斥叛贼,最后慷慨殉国。《江》剧将梅妃的聪慧、泼辣、贞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梅》剧以诗入戏、淡化情节的处理相比,显然高出一筹。
《昙花梦》取自清初实事,以毛奇龄妾张曼殊为主要人物,讲述其不为正妻所容、因病早逝的故事。全剧通篇以毛奇龄的诗文为依据,没有任何改动。张曼殊乳名阿钱,丰台卖花翁之女,为观音庙中一枝白花转世。毛奇龄纳曼殊时已经年近花甲,当时陈维崧等名士纷纷作诗祝贺。二人婚后吟咏唱和、甘贫乐道。不料曼殊身染重病,常梦归观音庙。毛妻奇妒无比,将北上团聚。毛奇龄惧内,欲遣曼殊归他人,以其志不移乃罢。后曼殊因病早逝,侍女金绒儿亦死,随葬一处。曼殊之死令毛奇龄痛惜不已,在《西河集》中留下大量的悼亡诗文。梁廷枏有感于二人情笃,为之敷衍制剧:
往阅毛西河先生集,文字之及其妾曼殊者,曰《葬铭》、曰《别志书砖》、曰《回生记》。知先生于死生离别之际,尚有余情。每欲演为杂剧,被之管弦,恐亵先生,不果。……有托碧虚仙史,作《盎中花杂剧》,皆汇载别集。然则当时已有为先生登场搬演者,先生固不怪也。秋风钝甚,……无可驱遣,辄取其本事曲折,略为陶铸,撰成此剧。情真事当,可免凿空添演之弊。[57]
这段叙述一方面表达梁廷枏作为后学,对经学家毛奇龄十分敬畏,不敢擅写其韵事;另一方面,也道出梁氏制曲重在实事求是,以“凿空添演”为弊。虚构本是戏曲创作的必要元素,而梁氏以考据的眼光看待戏曲,显然是受到早年学术风格的影响。
与《江梅梦》一样,《昙花梦》注重与史实的一致性,在细节上力求精准。比如曼殊的事迹在京城文士圈中颇有名气,当时毛奇龄的友人陈维崧、周清原、尤侗等人均作诗文写其事。《昙花梦》第四折便安排了“小外扮周赞善、小生扮尤检讨、中净扮陈检讨”[58]为曼殊吊唁的情节,不仅据实摘录他们的作品,而且这些文人的官职称谓也符合史实。
总之,《江》《昙》二梦均取材典籍传记,在风格上秉承了考据派的严谨,显现出梁氏戏曲的又一鲜明特征。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如果《了缘记》与“三梦”是梁廷枏少年情思的反映,那么其20年后创作的最后一梦——《断缘梦》就是作者对早年时光的总结和告别,表达了对旧生活的厌倦和对未来的期待。[60]《断缘梦》表面是奉命而作,实际却是有感而发。梦王得知此事,又查阅卷宗了解到这段幻缘并无结果,便召二人梦魂相见,指点迷航。《断缘梦》作为“小四梦”的压卷之作,既代表了梁氏对旧日生活的告别,也证明了他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2023-08-05
文人奇谈戏的题材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作者或友人的亲身经历;二是地方见闻或前人笔记。地位的差距、家长的反对等都是他们分手的常见原因。及识余,余亦姑勿究其颠末,以诏此奇也。这固然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但足以表明这件奇闻对作者的震撼。姚燮欲为其赎身却苦奈囊中无资,只得怅恨作别。......
2023-08-05
从这些叙述可以看出,《了缘记》与《圆香梦》在情节和思想上非常相似,均讲述男子与青楼女性的爱恋,女方都在分别后夭亡,男方则通过宗教排遣思念,最终进入“了缘”的境界。梁廷枏早年的诗文证明了《了》《圆》二剧就是以作者亲历的恋情为蓝本。......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