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光朝文人戏研究》揭示沉迷考据的旧式文人

《道光朝文人戏研究》揭示沉迷考据的旧式文人

【摘要】:梁廷枏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书香之家,家族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也培养了他对于金石、考据经史的研究兴趣。梁廷枏对考据的癖好甚至延伸到了戏曲领域中。因为与官场交涉较少,所以他并不了解政坛与时局的变化,可谓“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典型旧式文人。[10]耿耿长夜,心系家园,梁廷枏虽然沉酣考据、固守书斋,但其内心纯笃善良,具有旧式文人朴素的使命意识。

梁廷枏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书香之家,家族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也培养了他对于金石、考据经史的研究兴趣。梁氏家族在顺德伦教很有声望,族中子弟在戏曲、书画、诗文等多个领域均有才名。乾隆进士梁善长、散文家梁泉为梁廷枏族祖,书画家梁彝为其伯父,山水名家梁元翀为其族兄。其父澹缘居士对金石学研究颇有见地,梁廷枏早年的金石收藏几乎都承自父辈遗存。此外,梁廷枏的一位族伯梁森,曾任职浙江并在乾隆南巡时负责接驾。《曲话》中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乾隆中,高宗纯皇帝第五次南巡,族父森时服官浙中,奉檄恭办梨园雅乐。先期命下,即以重币聘王梦楼编修文治填造新剧九折,……选诸伶艺最佳者充之,在西湖行宫供奉。……今日重披法曲,犹仰见当年海宇乂安,民康物阜。[4]

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出,梁廷枏对族伯的这段经历深感荣耀和羡慕。他的散文集中有一篇《浙西迎銮乐府跋》[5],记述了自己将王文治所作迎銮戏曲整理结集并作跋的经过。可见,梁森的这次迎銮活动对梁廷枏具有深刻影响,使他对戏曲产生了兴趣,激励其少年时期的戏曲创作。除了家学渊源,梁廷枏还师从岭南名家,如诗人吴维彰、金石学家冯龙官等。尤其是与其亦师亦友的翰林院庶吉士李黻平,非常鼓励梁廷枏的戏曲创作,《断缘梦》杂剧就是在他的提议下完成的。

梁廷枏青少年时代兴趣几乎都投放在学术研究上。一方面,受乾嘉余绪的影响,梁廷枏的研究注重考据;另一方面,自幼扎实的学术训练使其考据功力颇深。这位早慧的少年在书斋中创作了《金石称例》《碑文摘奇》等著作,笔力之深、引证之详远超前人,而作者当时不过20余岁;30岁后,又陆续有《南汉书》《南汉书考异》《南汉文字略》问世。这些作品最后结集为《藤花亭十种》,成为岭南史地研究和金石学研究的宝贵材料。

梁廷枏对考据的癖好甚至延伸到了戏曲领域中。以其29岁时所著的曲学论著《曲话》为例,考证是全书的最大特点。首先,《曲话》注重声律。梁廷枏注意到中原音韵系统与粤语方言之间的差异,他提倡在韵脚的选择上采取融通的办法,一方面尽量保证韵脚的和谐准确,另一方面在演出中夹杂粤语方言,以适应观众的需求。他选取《中原音韵》《吟香堂曲谱》等多家曲谱、声律著述作为材料,对声律的变化和方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述来证实自己的理论。其次,《曲话》对于前代作品的论述体现了梁氏非凡的考据能力。与一般戏曲评点的感性评说不同,他在评论之中加入大量的实证材料。如对“北曲有名同词异者”“四声二十八调者”“燕乐二十三宫调诸牌名”[6]等曲学常识的介绍和列举。尤其是关于北曲中“打连厢”“唱连厢”的考述,上溯唐代《柘枝词》,下至元末“董西厢”,将连厢词的由来、发展以及应用实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考察。言必有据、论必有证的论证方式反映了他擅长考据的学术理路。

早年的梁廷枏也与其他封建文人一样,将功名视作人生的重要目标。然而他考运不佳,从道光八年(1828)开始,连续参加了5次乡试,才得中副榜,当时已年近40岁。梁廷枏前半生的经历非常简单,治学与科举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因为与官场交涉较少,所以他并不了解政坛与时局的变化,可谓“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典型旧式文人。从他早年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出其恬淡简适的生活状态,如《新秋》诗云:“候客望初月,无言凭小楼。相思意微觉,暗引一腔秋。”[7]写待客不至,表达的情绪却并不强烈。《江头晚步》诗云:“村烟三两屋,点出野人家。瞑薄鸟争树,流深鱼呷花。凉声卷屿角,秋意满天涯。渔共鹭鹚去,西风吹月斜。”[8]全诗只摹写景物而不寄情思,虽有“凉声”“秋意”等语,却不觉萧瑟,“西风吹月斜”等语反而营造出惬意淡然之感。

但是,不谙时政的梁廷枏却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道光十三年(1833),顺德地区接连遭遇洪灾和飓风,梁廷枏痛感乡亲流离失所,写下《西潦叹》《飓风叹六十韵》两首诗。《西潦叹》以纪实之笔写下洪灾发生的惨况,诗末的呐喊动人心弦:

不然比苍苍者甚仁爱,胡忍漠视南中民?……好义诸君听我歌一言:桑梓之地曷分堂与门?……噫嘻!缮完赈恤两事工赊更任巨,得知倾囊倒箧谁先举?君不见,万口嗷嗷还待汝;又不见,万叠恩波为君贮?[9]

诗中激切的情绪和语言与梁廷枏平时的诗风大相径庭,其关怀乡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甫及初秋,顺德又遭受飓风,伦教乡也成为重灾地区之一。在广州读书的梁廷枏虽躲过灾祸,却惦念亲人,无法平静:

我歌《西潦叹》,经时还未久。倏及初秋望,又刮狂风陡。……惨状况目见,痴坐神沮忸。家园得讯迟,知复平安否?五更耿未眠,遣闷乏杯酒。挑灯写愁思,掷笔绪纷纠。[10]

耿耿长夜,心系家园,梁廷枏虽然沉酣考据、固守书斋,但其内心纯笃善良,具有旧式文人朴素的使命意识。这种情怀和品质也预示了他将以报国为己任,为禁烟运动献智献策、为抗英斗争奔走驱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