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历朝历代不得志的才子、不如意的英雄不胜枚举。有的名留史册,为后人所哀悼同情;有的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留下半点痕迹。清代后期,朝廷腐败混乱,大批底层文人困顿科场。就连周乐清这样出身官宦、恩荫做官的中层士人也难逃穷困潦倒的命运。这些文人只能寄情于艺术创作,在虚构和想象中弥补现实的缺憾,形成了戏曲中的“补恨情结”。
其实,为历史人物鸣不平的戏曲在元代已经出现,但这些作品仅通过营造悲剧气氛表达作者的激愤与同情,尚未采用“反事实”的方法对古人事迹进行改造。直到明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士人心态的转变,“补恨”成为一种常见的创作套路。明清鼎革之际,补恨戏的创作达到了顶峰,但此时的作品多以表现个人情绪为主。尤侗、嵇永仁等作家以历史人物作为代言人,聊以排遣内心的牢骚和苦闷。到了清代后期,中下层文人渴望扭转时局、参与政治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此时的情绪与明末士人比较相近,因此明后期、清后期的补恨戏出现了许多重叠的元素。
以岳飞戏为例,元代的《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孔文卿著)、明代的《精忠记》(姚茂良著)都描写了岳飞之魂在地府申冤,秦桧遭受惩罚的情节。这种设定虽然也是一种张目补恨,但没有改变岳飞含冤被杀的史实。明末的《如是观》传奇[74]则一改岳飞被害的命运,剧写秦桧密信败露,岳飞率军抗金,迎回钦、徽二帝并受到封赏。这部传奇对于史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以作者的主观意愿结撰故事,用力在“补”恨而非“抒”恨。周乐清的《碎金牌》大体脉络与《如是观》相近,只是在结尾增加了岳飞成仙的情节。这一改变增添了人生如梦的反思,为煊赫的团圆场面赋予一层悲凉况味。
在“补恨”的过程中,文人们融入了自身的功业意识和救国壮志。在现实中,他们无法施展才华,这些渴望不过是一种“臆想”。《补天石传奇》就是将“补恨情结”与“功业臆想”结合在一起的典型代表。
《河梁归》中,李广、李陵祖孙三代忠勇善战、屡建功勋,却惨遭灭族,可谓汉代一大冤案。周乐清为李陵翻案后,又在末出写李广得到武帝追封,“大翻身,喜煞了例变春秋的太史公”[75]。周乐清在现实中未能光耀门楣,内心充满了对祖父和父亲的愧疚。李陵的遭遇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剧本借李陵的逆袭表达了周乐清本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臆想。但臆想不过是梦幻泡影,在充满喜剧氛围的大团圆结局中,作者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他在剧中多次提及“梦中”,如《墓封》中的【三学士】三支曲,结尾都收在“赐假天恩谁与共,又还疑是梦中”[76]一句。三曲反复,一唱三叹,点醒了陷入美好臆想的自己和观众,暗示了喜剧表象下的悲凉现实。
与周乐清同时的其他文人曲家也通过作品表达对功业的憧憬。如《黄河远》表现文人艳遇,《女云台》讴歌秦良玉的巾帼壮志,《金榜山》写巴州状元张曙的金榜题名,这些作品都不遗余力地描绘着“建功立业”的盛大场面,展现出中下层文人的“渴望功业”的共同心理。但是这些臆想始终是虚幻的自我安慰,他们无力改变怀才不遇的现实,无法挣脱名缰利锁,在无奈、痛苦、麻醉中沉沦。“功业臆想”对中下层文人来说,既是慰藉,也是催眠。深陷其中的文人正如清王朝一样闭目塞听,在幻想的金戈铁马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补恨情结”“功业臆想”是逃避心理的艺术化表现,清后期的中下层文人们通过戏曲中虚构的大团圆来弥补生活的缺憾、抚慰精神的痛苦、祈福国家的命运。剧中的喜庆欢乐与现世的黑暗萧索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也照见了作品背后含泪的微笑。
[1]《静远草堂初稿》,为周乐清诗、词、文等作品的总集。其中,诗集《惠音集》为《清代稿钞本》所收,其余文集、诗话、信札等零散收藏于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处,以复旦大学图书馆所收较为全面。共计25册。
[2]周乐清:《诰授朝议大夫广东高州府知府本生大父璜涯公行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3]周乐清:《诰授奉政大夫兵部武选司主事赠员外郎钦赐丧葬显考慕蘐府君行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4]周乐清:《赠徐香庄大纶》,《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丙子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页。
[5]周乐清:《诰授奉政大夫兵部武选司主事赠员外郎钦赐丧葬显考慕蘐府君行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6]周乐清:《赠灵佑伯前知黔县事族高祖元陇公碑记》,《静远草堂初稿·四六文稿》,清钞本。
[7]周乐清:《告风神祝文》,《静远草堂初稿·四六文稿》,清钞本。
[8]周乐清:《奉调赴永州军营,和朱同木桐赠别之作,即用其起句》,《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壬辰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1页。
[9]周乐清:《七旬自寿记》,《静远草堂初稿·骈体文稿》,清钞本。
[10]周乐清:《七旬自寿记》,《静远草堂初稿·骈体文稿》,清钞本。
[11]周乐清:《寄嵩巢三兄》,《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12]周乐清:《寄嵩巢三兄》,《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13]载周乐清:《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壬子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页。
[14]周乐清:《邵仲选婿丞猷伉俪偕亡,仅留子女四人寄寓武昌,城破几遭戕害,道途阻塞,盼至甲寅春仲始迎护至掖,接晤之余感赋四绝》,《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甲寅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6页。
[15]周乐清:《覆沈辛才兆元》,《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16]周乐清:《归家感作》,《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戊辰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17]周乐清:《别狐裘三首》其一,《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戊辰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18]周乐清:《感贺三语纪事》,《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19]周乐清:《感贺三语纪事》,《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20]周乐清:《感贺三语纪事》,《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21]周乐清:《七旬自寿记》,《静远草堂初稿·骈体文稿》,清钞本。
[22]周乐清:《七旬自寿记》,《静远草堂初稿·骈体文稿》,清钞本。
[23]周乐清:《七旬自寿记》,《静远草堂初稿·骈体文稿》,清钞本。
[24]周乐清:《七旬自寿记》,《静远草堂初稿·骈体文稿》,清钞本。
[25]周乐清:《七旬自寿记》,《静远草堂初稿·骈体文稿》,清钞本。
[26]周乐清:《覆王叔皮璋》,《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27]周乐清:《致贵州桃松厅赵荫圃亨铃》,《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28]周乐清:《致麻阳捕厅翟堃元自厚》,《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29]周乐清:《致菏泽幕丁薇洲嘉琛》,《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30]周乐清:《诰授奉政大夫兵部武选司主事赠员外郎钦赐丧葬显考慕蘐府君行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31]周乐清:《诰授奉政大夫兵部武选司主事赠员外郎钦赐丧葬显考慕蘐府君行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32]周乐清:《诰授奉政大夫兵部武选司主事赠员外郎钦赐丧葬显考慕蘐府君行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33]周乐清:《汴梁途次,感旧书怀,寄示登儿一百六十韵》,《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己亥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0页。
[34]刘世德:《周乐清和<补天石传奇>——清代戏曲家考略之一》,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2页。
[35]周乐清:《覆霞轩内弟》,《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36]周乐清:《覆霞轩》,《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37]周乐清:《致菏泽幕丁薇洲嘉琛》,《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38]周乐清:《寄钱菊豪观澜》,《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39]周乐清:《寄王叔皮璋》,《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40]周乐清:《覆长山陶赞臣》,《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41]周乐清:《覆长山陶赞臣》,《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42]周乐清:《补天石传奇八种自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3页。
[43]周乐清:《补天石传奇八种凡例》,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47页。
[44]谭光祜号吹铁箫人。
[45]周乐清:《补天石传奇》,清稿本。
[46]周乐清:《癸丑冬因病乞退,感赋七律十六首》其十三,《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甲寅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5页。刘世德文记为“第十二首”,或为笔误。
[47]周乐清:《致署栖霞张兰坡梦祺》,《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48]周乐清:《覆前湖南湘阴县书云史绅》,《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49]笔者注:《静远草堂诗话》,一本不分卷,记录当时乡贤名句为主,兼予评价,收入《静远草堂初稿》,现存钞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
[50]毛纶:《琵琶记·总论》,侯百朋编《琵琶记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51]周乐清:《补天石传奇八种自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52]周乐清:《补天石传奇八种凡例》,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6页。
[53]尤侗:《反昭君怨》,《尤西堂全集·右北平集》,民国刻本。
[54]周乐清:《波弋香》第四出“判医”,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页。
[55]周乐清:《淮阴钓台和嵩巢三兄荣森作》,《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壬戌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56]周乐清:《明史绝句十二首》其一,《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癸酉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57]周乐清:《赵顺平侯枪头歌》,《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己巳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页。
[58]周乐清:《西楚霸王墓》,《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壬申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页。
[59]周乐清:《双忠纪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60]周乐清:《双忠纪略》,《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61]汤贻汾,江苏武进人,画家,戏曲家,有杂剧《逍遥巾》传世。世袭武职,与林则徐为至交。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金陵,汤贻汾赋绝命诗,投水殉国,谥号贞愍。至今常州市尚存汤贻汾故居。
[62]周乐清:《吊武进汤雨生都督贻汾殉节金陵即和其绝命词原韵四首》其一,《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甲寅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9页。
[63]周乐清:《吊武进汤雨生都督贻汾殉节金陵即和其绝命词原韵四首》其二,《静远草堂初稿·惠音集·甲寅卷》,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28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9页。
[64]作者注:赵文颖,字鲁斋,汉军正蓝旗,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遇太平军进攻直隶,赴阳谷前线抵抗,因援军不至,守城殉难,朝廷为立祠抚恤。后其子赵尔巽任四川总督,与弟尔丰为其父征集诗文数篇,于光绪年间刻印成册,名《追赠朝代大夫诰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文公鲁斋阳谷殉难事实》,以周乐清当年之文为序。
[65]周乐清:《追赠朝代大夫诰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文公鲁斋阳谷殉难事实·序》,清刻本。
[66]周乐清:《追赠朝代大夫诰封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文公鲁斋阳谷殉难事实·序》,清刻本。
[67]周乐清:《补天石传奇八种自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68]周乐清:《覆朱虞卿赓韶》,《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69]周乐清:《宴金台》第六出“宴台”,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70]周乐清:《河梁归》第三出“关凯”,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7—238页。
[71]周乐清:《查又白陈鹤雏蒋虚舟合传》,《静远草堂初稿·散体文稿》,清钞本。
[72]周乐清:《寄黔阳邱湘渔》,《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73]周乐清:《覆前湖南湘阴县书云史绅》,《静远草堂初稿·尺牍稿》,清钞本。
[74]《如是观》传奇,明末戏曲作品。作者存疑,学界现有张大复、吴玉虹两说。
[75]周乐清:《河梁归》第四出“墓封”,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76]周乐清:《河梁归》第四出“墓封”,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5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247页。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婚姻成为男子单方面评定的事物,女性则沦为被欣赏、被评价的客体。王氏作为深闺女子,与外界交往不多。王氏服侍生病的婆母,在侍疾的过程中劳累染病的事迹一经宣扬,立刻引起男性群体的称赞。而王氏已经从这场悼亡的主角变为追悼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成为男权意识塑造的完美偶像。太清耻其为人,未予理睬。......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