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写国家命运,祈盼王朝中兴-《道光朝文人戏研究》

改写国家命运,祈盼王朝中兴-《道光朝文人戏研究》

【摘要】:周乐清为他们补恨,既是对其个人遭遇的同情,也寄予了王朝兴衰的慨叹。而周乐清所怀之“块垒”与他人不同,作为一个忠君意识非常浓厚的官吏,他以国家和皇权的利益至上,认为个人的才华与生命都应报效君王。在剧中,个人的功业与国家的兴盛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周乐清真切地体验到与这些悲情英雄一样的痛苦失意,王朝中兴的祈盼只存在于美好的幻想。

《补天石传奇》前六种曲的主角或为将军勇士,或为和亲使者,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周乐清为他们补恨,既是对其个人遭遇的同情,也寄予了王朝兴衰的慨叹。周乐清的补恨作品已经超出了前人单纯抒发忧愤、感慨命运不公的境界,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寄情抒恨,人有同然。如离骚、和亲等事,前辈坦庵、西堂诸公,及明人杂剧,往往及之。不揣固陋,别创规模。非好与古人争胜也,正如共此一副洪炉,所以销熔块垒者,用各不同耳。”[67]以《纫兰佩》为例,清初曲家尤侗的《读离骚》、嵇永仁的《续离骚》也以屈原为主人公,但他们的着力点在于哀悼屈原的个人命运,借以抒发作者的牢骚情绪;就连与《补天石传奇》创作年代相近的《饮酒读离骚图》(吴藻著)也不例外。而周乐清所怀之“块垒”与他人不同,作为一个忠君意识非常浓厚的官吏,他以国家和皇权的利益至上,认为个人的才华与生命都应报效君王。因此他笔下的屈原在投江后为渔夫所救,又一次参与到匡复故国的使命中。通过联合赵国兵力,屈原不仅铲除奸佞为自己报仇,而且达到了扶助怀王、重振江山的目的。在剧中,个人的功业与国家的兴盛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如果国家灭亡,即使个人苟活也无异于涸辙之鲋,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

生于乾隆末年、嘉道两朝出仕、殁于咸丰初的周乐清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幼年时天下太平一片祥和;嘉道两朝边匪滋生,揭竿起义者此消彼长,王朝的衰朽和变乱已经初显;最终,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使战火遍及全国,目睹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国家,周乐清在焦灼与忧思中度过了晚年:“虽卸篆,……北贼势穷思窜,似易荡平南氛,扰及齐疆。巨野、郓城失守,兖济一带节节堪虞。回首旧游,都成焦土,又不仅极目潇湘,有城郭人民之感矣,如何!如何!”[68]虽偏安一隅,但国家的战乱使他痛心疾首。他无法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决断,只有将重整山河的理想、王朝中兴的美好愿景书于纸上:“恩仇报复都如愿,把转轮王大权夺转。”[69]周乐清借历史英雄之口,寄托了自己的救国理想。《河梁归》中李陵与汉朝众将合唱的一曲【雁儿落带得胜令】正是他为清王朝的祈福:

扫窟巢那戎虎豹顽,倒高枝不许乌鸦绊。纵饶你郅支天远夜郎专,只落得堠亭无火风云断。呀!须知道汉家威令遍尘寰,肯容你乌孙叛。果然你悔罪诚心献,自有那云霄雨露颁求安。大小单于曲在按,恩也么宽。遥指那列将星光绕紫垣。[70]

叛乱的乌孙国象征道光朝的寇匪,汉王朝喻指清廷,而“绕紫垣”的“列将星光”正是与他本人一样胸怀报国之志的士人。他们在想象中踏平叛乱,一展大国雄威。虽然《补天石传奇》创作之时,天下尚未发生大规模的变乱,但预见到国运衰微的文人们已经开始为国家的未来担忧。这种情愫并非杞人忧天,而是预知危亡却束手无策的煎熬。因此周乐清祈盼英雄、自比英雄:荆轲、屈原、李陵、诸葛亮岳飞……周乐清真切地体验到与这些悲情英雄一样的痛苦失意,王朝中兴的祈盼只存在于美好的幻想。满腹韬略才华却沉沦下僚,坐视国家败亡,这种心境犹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铁屋子中率先清醒之人。他们清楚地知道山河破碎的命运却只能束手待毙,比起世间蝇营狗苟的庸人,更加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