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清为他们补恨,既是对其个人遭遇的同情,也寄予了王朝兴衰的慨叹。而周乐清所怀之“块垒”与他人不同,作为一个忠君意识非常浓厚的官吏,他以国家和皇权的利益至上,认为个人的才华与生命都应报效君王。在剧中,个人的功业与国家的兴盛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周乐清真切地体验到与这些悲情英雄一样的痛苦失意,王朝中兴的祈盼只存在于美好的幻想。......
2023-08-05
《补天石传奇》所选的八个故事皆为历史上冤屈似海、未得伸张之事,主人公都以忠义贤德的品格和不幸遭遇被后人尊为悲情英雄。周乐清在创作中不仅改写了他们的个人命运,而且着力表现其英勇、贤德的品格。前六种杂剧讲述英雄们为国尽忠、抵御外侮之事,豪义气概栩栩如生;后两种所述本属家庭和睦之小义,作者却加入了治国、探险等情节,凸显了主角的英勇性格,使得二剧的“补恨”也与大义相关。《如鼓》中,邓攸之子失而复得的机缘是因为他治理有方、百姓拥戴,才能在卸任之时于欢送人群中发现弃子,完成家庭的美满、血缘的延续。至于荀粲哀悼亡妻,本是闺中韵事,真挚感人却无外乎儿女情长。周乐清在创作时将英勇、冒险、忠贞等大节融入其中。《波弋香》中的荀粲勇敢无畏、刚烈正直:在妻子为庸医所害之后,他怒告天庭,为妻申冤;在得知波弋香返魂之说后,他不畏险阻,闯过毒蛇、猛虎、美色等关卡,求得仙香一丸,救曹氏重生团聚。该剧之配角阎君也严惩了草菅人命、害死曹氏的庸医,代表了维护法律、刚正不阿的品格。第四出“判医”中【步步娇】曲云:“莫笑阴司漫漫夜,奈人心不见光明罅。锒铛锁与枷,尽汝呼号何处求宽假。才信道法律不虚花,真真实实有一个阎浮刹。”[54]作者在此隐喻了对廉吏能臣和“法律不虚花”的清正世界的渴望。
周乐清对英雄的敬重之情与其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他生长在一个忠君爱国的官宦家庭,本人从少年时期开始驰骋军营,亲自指挥参与了多次战役,可谓文武兼修的英勇之士,但他的功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嘉奖和肯定。这种心理的落差使得周乐清对悲情英雄生发出惺惺相惜之感,在他的诗文中有着鲜明体现。
他曾在咏史作品中为前代不得志的悲情英雄张目。对韩信、彭越的遭遇,有“君不见云台功并钓台高,怜君生不逢光武”[55]“谁知燕子飞来急,地下韩彭慨大风”[56]的感叹;对赵云的不逢明主,有“呜呼!此间乐不思蜀,半局残棋收太促。未了英雄杀贼心,夜夜枪头神鬼哭”[57]的惋惜。这些英雄都是忠肝义胆辅佐君王,却因功致祸、壮志难酬。对楚汉之争,周乐清有诗云:“杯羹未忍分刘季,玉玦何劳举范增。一样消磨成古迹,秋风谁吊汉诸陵?”[58]对英雄项羽和小人刘邦表达了鲜明的爱憎。
此外,周乐清在宦游期间,发现和关注了许多前代无名英雄。这些英魂都曾为一方百姓殒身不恤,姓名却不为后人所知。周乐清为他们树碑立传,以表达崇敬之感。《双忠纪略》一文,作于嘉庆十九年(1814)、周乐清分判舂陵期间。他检视史书,发现唐昭宗朝道州刺史蔡结、元顺帝时千户郭震战死道州舂陵二事,而州志中“不但事迹杳然,即姓氏亦未载入”[59],乐清愤然曰:
嗟乎!太史公曰“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今二公之里居事实虽无可考,然见于史册班班若此。其见危授命,城亡与亡,谓非明辨于义,决死生于俄顷者乎!何千百载以来,州志屡经修纂,竟使其泯没不得与元阳诸公并存,固不能无憾于当时秉笔者矣。……古今来忠臣烈士其湮没而不彰者又不知凡几,可慨也![60]
文中的激愤、叹惋之情真挚感人。这篇追悼不仅鞭笞史官、为先贤招魂,更融入了作者自己英勇杀敌却功勋难就的忧愤与不平。“决死生于俄顷”,这种忠君报国的赤诚情感,非亲历战场之勇士不能明了,岂是钻营之辈、跳梁小丑所能理解?庸夫以伎俩弄权朝堂,贤者有志难抒,不公的现实经历唤起了周乐清无限憾恨。他笔下的抗敌双忠与他死难的战友甚至他本人融合为一个不可磨灭的无名英雄符号。正是这些不彰于后世的忠勇之士前仆后继,才保全了王朝和百姓的安定,这些英魂理应彪炳史册、光耀千古!
周乐清诗文中亦有对当世殉国之臣的悼亡作品。咸丰初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无数清廷将士在战争中牺牲。咸丰三年(1853),戏曲家、画家、武将汤贻汾[61]拒不降敌、投水殉节,周乐清闻之,哀痛不已,为作《吊武进汤雨生都督贻汾殉节金陵即和其绝命词原韵四首》,所云“有生谁不死,一念决千秋”[62]赞颂了汤氏殉国的大义;“功湮借箸谋君曾献策不纳”[63]为其积极护国却不被赏识的遭遇鸣说不平。次年,阳谷守将赵文颖[64]殉难,周乐清以文悼念,其中“孤掌莫鸣、空拳徒奋”“固我金汤,臣力已竭,君乃啮指,大事去矣,君乃捬膺,吾志决矣”[65]之言描绘出战场援军不至的惨烈坚守,对朝廷的不作为、臣子的无奈表达出憾恨之情。此次死难将士无数,周乐清在祭文后一并哀悼:“殉义为难,秩无论尊卑,而尽忠尤大。”[66]这份悲悯的大情怀难能可贵,也侧面反映了战场的凶险与无情。千古英雄,为之同声一哭。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周乐清为他们补恨,既是对其个人遭遇的同情,也寄予了王朝兴衰的慨叹。而周乐清所怀之“块垒”与他人不同,作为一个忠君意识非常浓厚的官吏,他以国家和皇权的利益至上,认为个人的才华与生命都应报效君王。在剧中,个人的功业与国家的兴盛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周乐清真切地体验到与这些悲情英雄一样的痛苦失意,王朝中兴的祈盼只存在于美好的幻想。......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