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明清士人将科场扬名视为毕生荣耀,周家两代以科举起家,至周乐清一辈,更是注重此道。即使他通过恩荫顺利进入官场,却始终没有放弃科场上的努力。
对于父亲周嘉猷的煊赫功名,周乐清倍感荣耀。其父不仅连捷科场(“丙申恭应天津召试钦取二等第七名,恩赏大缎二匹,在武英殿行走。己亥恩科中式北闱举人……钦点顺天乡试誊录官,复充武会试同考官……甲寅恭应天津召试,钦取二等第二名”[30]),而且文笔诗才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纯皇帝八旬万寿……时普天祝嘏,情殷进献诗册不下数千本,蒙特简挑取十本刻入万寿盛典中,府君名列第七”[31])。周乐清谈及父辈的才华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府君奏御之作,上契宸衷,每上一篇辄邀睿赏。于是军门羔币,迓聘相望于道。”[32]周嘉猷善窥君心,在朝中春风得志。周乐清在父辈的荣光下成长,自然以金榜题名、身居庙堂为奋斗目标。这种执拗的想法也令周乐清与无数热衷科举的读书人一样,一生沉溺于功名的旋涡,在中举的热望与落第的失意形成的恶性循环里跌宕起伏,无法自拔。
对于自己的科场失意,周乐清抱憾终生。周家自周人杰起“单传已三世”[33],周乐清对于父辈积累的家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据刘世德考证:“(周乐清)服除之后,一再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终于仗着‘难荫’,被清廷特旨简发湘南,任命为地方官员。”[34]虽然现有文献没有明确地记载他应试的次数,但从其书信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屡试不第的遗憾和愧悔。在一封劝说内弟俞兴瑞(字霞轩)坚持举业的信中,周乐清感慨道:“我辈生长名门,小时了了,前因虽昧,慧业难忘。所愿此中一点灵光,守而不失耳。”[35]然而他不仅未能光宗耀祖,就连“守而不失”的愿景也遥不可及。他在另一封信中自责道:“惟恨髫年孤露,善病多贫,少读十年书,竟不得与莲池香案吏簪笔一竞短长。清夜自思,愧悔交集。”[36]周乐清渴望榜上有名,得到君主的赏识成为“香案吏”以随侍宫廷。但龙门难跃,他唯有在边陲营帐里苦苦寻觅施展才华的机会。
一生辛苦,科场无名,周乐清只好将重振家门的愿望寄托在儿孙身上。这种心态与《红楼梦》中贾政苛求宝玉以功名出仕的情节如出一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时代,恩荫子的身份既是一种荣耀,也经常遭到同侪的嫉恨和鄙视。周乐清在这样的尴尬中度过一生,他对后人重振家风的希望也愈发强烈。更重要的是,他未能给子孙带来推恩的机会,科举成为他们进入仕途的唯一通道。然而事与愿违,周氏子弟不仅没有金榜题名,而且孱弱不永、门衰祚薄:“大儿毓芳于军功得一官而殁,次儿毓衡两赴北闱荐而未售。余皆肆业在塾……”[37]诸子难成大器,周乐清只能继续在考场奔命。周家一时出现祖孙三代共赴举业的奇观:“(我)自入春来赴省赴郡,奔命还遑,且老大秋娘,犹复涂抹,困累可知矣。二小儿三试北闱迄无存进,现仍遥从王叔皮三兄阅文,其余两儿四孙为之分延两师督课。”[38]数年后,这种状况依然如故:“登儿(次子乳名)四困秋闱,今仍逐队;湘儿(四子乳名)学业更难于兄,强令捐监观场藉,识锁闱辛苦;余皆在塾肆业……”[39]这种困顿的局面逐渐消磨了周乐清的功名热望,他终于在咸丰三年(1853)萌生退意,发出“逐队秋闱,操约望奢,谈何容易,聊尽人事而已”[40]的叹息和呻吟。然而此时的周乐清已经“阅名场四十三载”[41],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祖孙三代困科场,难继家声愧先人,此其憾恨之三也。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周乐清以父荫得到嘉庆皇帝的抚恤,留在军营补用,时年12岁。“忠君爱国”对周乐清而言,不是一种普通的士人情操,而是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是家族传承的血液,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在30年的官场生涯中,周乐清处处以先人为楷模,忠于君主、兢兢业业。在吏治中,他爱民如子;在沙场上,他运筹驰骋。平瑶一役,他忠义两全,上对君主、下对黎庶乃至俘虏皆无私无愧。胸怀忠君爱国之志,无缘重振朝纲,此其憾恨之一也。......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