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吕天成在《曲品》中曾道出杂剧与传奇的区别:“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止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2]宏观上看,二者在篇幅上长短迥异;微观审查,又有曲牌、角色、结构等具体之别。自明中叶以来,为了适应实际演出的需要,传奇体出现压缩的趋势。以往动辄三四十出的长篇大制开始向20出左右的篇幅靠拢。孔尚任《桃花扇凡例》云:“每出脉络连贯,不可更移,不可减少。非如旧剧,东拽西牵,便凑一出。”[3]他指出前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出目都是“东拽西牵”的赘笔。因此,清代曲家开始有意识地删繁就简、压缩篇幅:
各本填词,每一长折,例用十曲,短折例用八曲。优人删繁就简,只歌五六曲,往往去留弗当,辜作者之苦心。今于长折,止填八曲,短折或六或四,不令再删故也。[4]
传奇的缩短成为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杂剧的体制则发生了双向逆转:一种是压缩为1折的小短剧,一种是延展为6至10出的长杂剧。短杂剧由于体式灵活,成为文人案头自娱时常用的体裁。长杂剧逐渐与传奇混同,呈现出“你我不辨”的交融态势。
笔者对道光朝文人戏的篇幅进行了统计。如表4-1所示(百分数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表4-1 道光朝文人戏篇幅统计表
*姚燮的《梅沁雪》传奇仅存残本11出,未知全本篇幅,暂不列入。
*1~5折的部分主要为1折短剧(16种,17.2%)和4折杂剧(21种,22.6%)。5折杂剧仅有1种(《梨花梦》)。
从数据上看,1折短杂剧数量最多,6~10折/出和16~20出的中篇戏曲紧随其后。21出以上的长篇作品体例不一,甚至出现80出的超长传奇。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杂剧与传奇融合产生的中篇作品在数量上并不占据绝对优势,“你我不辨”的情况在道光朝文人戏中并非主流。相反,传统体式的4折杂剧与21出以上的传奇数量可观。
在这一结论的引导下,我们发掘出道光时期一条被忽略的曲体发展线索——传统曲体的复归。通过对文本的细化考察,笔者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复归不仅停留在篇幅体制的表象层面,而且反映在内容、风格等内涵方面上。
道光文人的复归式创作以许鸿磐的《六观楼北曲六种》最为典型。
许氏六种在嘉道间陆续成稿,虽非一气呵成,却保持了高度一致的体例——均为四折北曲杂剧。作者在各剧前又加入短小精练的《弁言》部分来敷演全篇大义、表达作者见解,也是在仿效北曲前的“楔子”。
这六个作品分别名为《西辽记》《雁帛书》《女云台》《孝女存孤》《儒吏完城》《三钗梦》。除了最后一种为红楼戏外,其余多写金戈铁马、沙场征伐之事。这些作品意象宏大、主旨雄浑,即便是旦本戏《女云台》《孝女存孤》,亦体现出飒爽气象。臧晋叔谓元曲填词“必须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5]。明清文人制北曲,则多以士卿生活入戏,或摹写风月,或倾吐款曲,与元人相去甚远。直至许鸿磐六种曲,风格方为一振,颇具元人气度。不仅题材熔家国战事、英雄烈女为一炉,而且语词豪迈,洗脱文人粉饰忸怩之病。
除了题材、曲风外,作者在细节方面也着意追寻元曲本色当行的创作风尚。《西辽记》讲述契丹遗部故事,作者便在其中大量使用契丹语汇。比如耶律大石叙述西辽建国经历,词云:“只落得九朝斡朵埋秋草,宝帐空画船。破忍听那四季捺钵啼暮猿。好教俺抚时感事,不由人恨泪遥弹。”[6]“斡朵”“捺钵”二词均为契丹语,前者为宫帐之意,后者为行营之意。又如【齐天乐】一曲,描写群臣曰:“你看那帘外刀光立众官,惨风沙、毳幕生寒。一般儿金花毡帽朝元旦,可怜煞两院残。”[7]作者在这支曲后以小字注云:“金花毡帽,辽臣僚公服也。”[8]
如果说这些词语只是零星点缀,不足以证明作者力求“本色”的意图,那么耶律大石率领众人欢度元旦的【幺篇】一曲可谓尽显塞外风情,充分展示了作者向元人作品致敬的态度。
【幺篇】依旧的天乳葡萄斟玉碗,劳卿家、寿颂南山。偏当这耐捏咿唲增慨叹,我欲和羊髓丸,何处寻香糯饭。怎么得赐各帐也那庆同欢。[9]
曲后注称:“耐捏咿唲,辽语,元旦也。以糯米饭和羊髓丸赐各帐,辽元旦旧制。”[10]这里,作者对“本色”的展现不仅停留在引用几个契丹词语,而且深入风俗文化的层面。许鸿磐在《西辽记》中使用的契丹语汇、风俗典故多达20余处,在短暂的篇幅中描绘了辽人元旦、重阳等节日风俗和宫廷礼仪,几乎成了一部边疆民俗的科普书。
此外,《六观楼北曲六种》在曲律方面十分讲究。除《西辽记》外的5篇作品都在目录中标出各折韵部,可见作者在制曲过程中遵守元曲规范的严谨态度。传统的杂剧和传奇在曲谱上有南北之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北方音乐多肃杀壮美之音,南方小调多柔婉绮丽之色。以音阶为例,南曲只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北曲则加入变宫、变徵,风格苍凉悲怆。南北合套以后,双方互相借鉴。明清作品多为合套之曲,与元代北曲存在差异。而许鸿磐的6种杂剧在《弁言》中均明确声明“仿效元人百种”,细审其剧中音律,诚如作者所言,无一错用。
作者对北曲的过度坚持,有时似有矫枉过正之嫌。红楼戏《三钗梦》叙述哀婉断肠之事,比较适合南曲歌唱,而作者依然使用北曲。如《悼梦》一折,写宝玉祭奠晴雯。内容感伤凄婉,却以正宫入戏。以正宫之“惆怅雄壮”写悲戚相思之情,在风格上显得不伦不类。以【滚绣球】【叨叨令】二曲为例,曲云:
【滚绣球】你洗尽铅华,更丰神俊雅,好一幅潇湘图画。吃亏你惯伤人利齿冷牙,都说你意态儿忒轻狂、眉眼儿会兜搭。把一个女孩儿倒做了招灾的箭靶。一齐价洗垢求疤,星儿事造的天来大。好一似黑罡风日夜刮,可怜煞嫩蕊娇花。[11]
【叨叨令】他病恹恹神虚也那气乏,我镇日里心牵挂。不提防猛风波来一霎,捉青丝立拖床下。两个粉面夜叉,全不顾软咍咍的病体难禁架。他并没有亲娘后妈,丢与那不相干的哥嫂冷摔打。兀的不痛煞人也么哥!兀的不痛煞人也么哥!生克察俏魂儿立刻随风化。[12]
“星儿事造的天来大”“好一似黑罡风日夜刮”“生克察”等语在北曲作品中并不鲜见,完全符合元杂剧的用语特色。但是这样的俚俗之言出自宝玉之口,却并不合适。许鸿磐不顾语境的生搬硬套,没有出展现红楼男女的风月幽情,反而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之,许鸿磐“依元人百种之体,为北曲四折”[13]的创作准则体现出一部分道光曲家对传统戏曲文体的复兴意识。但是刻意复古也造成了审美的龃龉,道光朝毕竟距离元代较远,文化背景、社会背景都发生了巨大变迁,完全按照元人的审美趣味指点创作又何尝不是一种僵化呢?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未来的迷惘与无助,个人的渺小与无奈,这些体验形成了道光文人无处归依的末世情绪。但是,儒家信仰让他们必须背负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这种彷徨于出世与入世、妥协与抗争间的胶着处境,煎熬着道光文人的内心,形成了这一代人特有的矛盾心理。而道光文人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灭亡,更是一个种族、一种文明的创伤。在末世情绪与入世传统的激烈挣扎中,道光文人的内心也在不断地交锋。......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