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矛盾心理与末世传统

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矛盾心理与末世传统

【摘要】:未来的迷惘与无助,个人的渺小与无奈,这些体验形成了道光文人无处归依的末世情绪。但是,儒家信仰让他们必须背负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这种彷徨于出世与入世、妥协与抗争间的胶着处境,煎熬着道光文人的内心,形成了这一代人特有的矛盾心理。而道光文人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灭亡,更是一个种族、一种文明的创伤。在末世情绪与入世传统的激烈挣扎中,道光文人的内心也在不断地交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战乱,但鸦片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耻辱感和恐惧感前所未有。道光文人在先贤经典中找不到应对经验,外域文明的巨大冲击不断挑战着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这些激烈的变革使他们开始怀疑世界、怀疑人生。未来的迷惘与无助,个人的渺小与无奈,这些体验形成了道光文人无处归依的末世情绪。但是,儒家信仰让他们必须背负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这种彷徨于出世与入世、妥协与抗争间的胶着处境,煎熬着道光文人的内心,形成了这一代人特有的矛盾心理。

道光文人夹在保守与变革之中进退维谷,他们是清王朝“迷惘的一代”,他们是经历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彻底颠覆的一代。生逢离乱,总能引发文人深沉的思索。“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增添了老杜的沉郁顿挫、宋金之恨造就了辛弃疾的悲壮豪迈、明清鼎革赋予了遗民诗人群体的悲愤怅惘。而道光文人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灭亡,更是一个种族、一种文明的创伤。除了在黑暗中继续行走,他们别无选择。即使隐约意识到前方是万丈悬崖,他们也无法立刻开辟新的路途。他们排斥这个时代,却不得不面对这个时代。

通过“下凡历劫”“仙佛度脱”的创作想象,他们寻求着一种“过客之感”;通过“论世”的动情抒写,他们又在积极寻求着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末世情绪与入世传统的激烈挣扎中,道光文人的内心也在不断地交锋。他们渴望隐遁,却又留恋红尘岁月。实际上,所有人都无处藏身,因为时代的洪流正在喷薄而来、吞噬一切。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戴圣:《礼记》卷十一《乐记第十九》,四部丛刊景宋本。刘俊文策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中国基本古籍库”,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216页。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1页。

[4]详见[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83页。

[5]刘学锴:《李商隐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6]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7]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载席勒著、张玉能编译《席勒美学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8]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载龚自珍著、王佩铮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

[9]龚自珍:《尊隐》,载龚自珍著、王佩铮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页。

[10]韩进廉:《无奈的追寻:清代文人心理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1]刘伯友:《花里钟》第三出“怜贞”,道光间刻本。

[12]刘伯友:《花里钟》第八出“说哄”,道光间刻本。

[13]刘伯友:《花里钟》第八出“说哄”,道光间刻本。

[14]刘伯友:《花里钟》第八出“说哄”,道光间刻本。

[15]汤贻汾:《逍遥巾》第一折“寻春”,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京襄社景石印本。

[16]汤贻汾:《逍遥巾》第一折“寻春”,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京襄社景石印本。

[17]汤贻汾:《逍遥巾》第一折“寻春”,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京襄社景石印本。

[18]沈梁:《花朝日又题》,载刘伯友《花里钟》,道光间刻本。

[19][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2页。

[20][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1页。

[21]顾太清:《梅花引》第六出“返真”,道光十九年(1839)稿本。

[22]冯枢:《双缘帕·序》,载于有声《双缘帕》,道光五年(1825)刻本。

[23]高心夔:《问园遗集·传》,载范元亨《问园遗集》,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4]高心夔:《问园遗集·传》,载范元亨《问园遗集》,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5]范元亨:《空山梦·自题》,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6]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2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页。

[28]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29]梁廷枏:《断缘梦》第四折,载梁廷枏著、杨芷华点校《艺文汇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0]梁廷枏:《断缘梦》第四折,载梁廷枏著、杨芷华点校《艺文汇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1]梁廷枏:《断缘梦》第四折,载梁廷枏著、杨芷华点校《艺文汇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2]黄燮清:《帝女花》第二十出“散花”,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33]黄燮清:《帝女花》第二十出“散花”,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34]许鸿磐:《女云台》第一折“传概”,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35]叶襄:《事略》,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36]蒋恩濊:《青灯泪》第三十五出“魂会”,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37]蒋恩濊:《青灯泪》第三十五出“魂会”,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

[38]蒋恩濊:《青灯泪》第三十五出“魂会”,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39]韩进廉:《无奈的追寻:清代文人心理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40]梁启超著、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41]参见[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42]翠娱阁主人:《辽海丹忠录序》,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9页。

[4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4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45]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7页。

[46]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叙》,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6页。

[47]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7页。

[48]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49]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页。

[50]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0页。

[51]彭剑南:《影梅庵·跋》,道光六年(1826)茗雪山房刻本。

[52]沈筠:《千金寿》第十一出“义激”,道光十四年(1834)守经堂刻本。

[53]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列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刘俊文策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中国基本古籍库”,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828页。

[54]许鸿磐:《西辽记北曲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55]许鸿磐:《西辽记北曲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56]许鸿磐:《西辽记北曲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57]胡盍朋:《海滨梦传奇自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103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页。

[58]胡盍朋:《海滨梦传奇自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103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352页。

[59]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60]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61]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62][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2页。

[63][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2页。

[64]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65]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66]杜桂萍:《抒情原则的确立与明清杂剧的文体嬗变》,《文学遗产》2014年第6期。

[67]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68]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69]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70]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71]严廷中:《秋声谱》之三《洛城殿》,咸丰四年(1854)刻本。

[72]严保庸:《盂兰梦》,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7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页。

[73]严保庸:《盂兰梦》,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7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297页。

[74]顾太清:《桃园记》第三折“遇佛·谈因”,黄仕忠、[日]金文京、[日]乔秀岩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五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518页。

[75]顾太清曾与龚自珍传过绯闻,史称“丁香花公案”,详见本书第八章。

[76]张梦祺:《玉指环传奇》第十九出“续缘”,道光间稿本。

[77]严廷中:《秋声谱》之二《谱秋》,咸丰四年(1854)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