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战乱,但鸦片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耻辱感和恐惧感前所未有。道光文人在先贤经典中找不到应对经验,外域文明的巨大冲击不断挑战着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这些激烈的变革使他们开始怀疑世界、怀疑人生。未来的迷惘与无助,个人的渺小与无奈,这些体验形成了道光文人无处归依的末世情绪。但是,儒家信仰让他们必须背负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这种彷徨于出世与入世、妥协与抗争间的胶着处境,煎熬着道光文人的内心,形成了这一代人特有的矛盾心理。
道光文人夹在保守与变革之中进退维谷,他们是清王朝“迷惘的一代”,他们是经历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彻底颠覆的一代。生逢离乱,总能引发文人深沉的思索。“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增添了老杜的沉郁顿挫、宋金之恨造就了辛弃疾的悲壮豪迈、明清鼎革赋予了遗民诗人群体的悲愤怅惘。而道光文人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的灭亡,更是一个种族、一种文明的创伤。除了在黑暗中继续行走,他们别无选择。即使隐约意识到前方是万丈悬崖,他们也无法立刻开辟新的路途。他们排斥这个时代,却不得不面对这个时代。
通过“下凡历劫”“仙佛度脱”的创作想象,他们寻求着一种“过客之感”;通过“论世”的动情抒写,他们又在积极寻求着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在末世情绪与入世传统的激烈挣扎中,道光文人的内心也在不断地交锋。他们渴望隐遁,却又留恋红尘岁月。实际上,所有人都无处藏身,因为时代的洪流正在喷薄而来、吞噬一切。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戴圣:《礼记》卷十一《乐记第十九》,四部丛刊景宋本。刘俊文策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中国基本古籍库”,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216页。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1页。
[4]详见[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83页。
[5]刘学锴:《李商隐与宋玉——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感伤主义传统》,《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6]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7]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载席勒著、张玉能编译《席勒美学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页。
[8]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载龚自珍著、王佩铮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页。
[9]龚自珍:《尊隐》,载龚自珍著、王佩铮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页。
[10]韩进廉:《无奈的追寻:清代文人心理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1]刘伯友:《花里钟》第三出“怜贞”,道光间刻本。
[12]刘伯友:《花里钟》第八出“说哄”,道光间刻本。
[13]刘伯友:《花里钟》第八出“说哄”,道光间刻本。
[14]刘伯友:《花里钟》第八出“说哄”,道光间刻本。
[15]汤贻汾:《逍遥巾》第一折“寻春”,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京襄社景石印本。
[16]汤贻汾:《逍遥巾》第一折“寻春”,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京襄社景石印本。
[17]汤贻汾:《逍遥巾》第一折“寻春”,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京襄社景石印本。
[18]沈梁:《花朝日又题》,载刘伯友《花里钟》,道光间刻本。
[19][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2页。
[20][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1页。
[21]顾太清:《梅花引》第六出“返真”,道光十九年(1839)稿本。
[22]冯枢:《双缘帕·序》,载于有声《双缘帕》,道光五年(1825)刻本。
[23]高心夔:《问园遗集·传》,载范元亨《问园遗集》,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4]高心夔:《问园遗集·传》,载范元亨《问园遗集》,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5]范元亨:《空山梦·自题》,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26]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8页。
[2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页。
[28]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29]梁廷枏:《断缘梦》第四折,载梁廷枏著、杨芷华点校《艺文汇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0]梁廷枏:《断缘梦》第四折,载梁廷枏著、杨芷华点校《艺文汇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1]梁廷枏:《断缘梦》第四折,载梁廷枏著、杨芷华点校《艺文汇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32]黄燮清:《帝女花》第二十出“散花”,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33]黄燮清:《帝女花》第二十出“散花”,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34]许鸿磐:《女云台》第一折“传概”,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35]叶襄:《事略》,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36]蒋恩濊:《青灯泪》第三十五出“魂会”,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37]蒋恩濊:《青灯泪》第三十五出“魂会”,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
[38]蒋恩濊:《青灯泪》第三十五出“魂会”,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6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
[39]韩进廉:《无奈的追寻:清代文人心理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40]梁启超著、朱维铮导读:《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41]参见[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42]翠娱阁主人:《辽海丹忠录序》,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9页。
[4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4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45]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7页。
[46]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叙》,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6页。
[47]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7页。
[48]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49]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页。
[50]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0页。
[51]彭剑南:《影梅庵·跋》,道光六年(1826)茗雪山房刻本。
[52]沈筠:《千金寿》第十一出“义激”,道光十四年(1834)守经堂刻本。
[53]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列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刘俊文策划、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制作“中国基本古籍库”,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828页。
[54]许鸿磐:《西辽记北曲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55]许鸿磐:《西辽记北曲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56]许鸿磐:《西辽记北曲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7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57]胡盍朋:《海滨梦传奇自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103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页。
[58]胡盍朋:《海滨梦传奇自序》,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103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352页。
[59]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60]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61]李渔:《闲情偶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42页。
[62][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2页。
[63][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2页。
[64]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65]王骥德:《曲律》,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66]杜桂萍:《抒情原则的确立与明清杂剧的文体嬗变》,《文学遗产》2014年第6期。
[67]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68]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69]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70]严廷中:《秋声谱》之一《判艳》,咸丰四年(1854)刻本。
[71]严廷中:《秋声谱》之三《洛城殿》,咸丰四年(1854)刻本。
[72]严保庸:《盂兰梦》,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7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页。
[73]严保庸:《盂兰梦》,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7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6—297页。
[74]顾太清:《桃园记》第三折“遇佛·谈因”,黄仕忠、[日]金文京、[日]乔秀岩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第五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518页。
[75]顾太清曾与龚自珍传过绯闻,史称“丁香花公案”,详见本书第八章。
[76]张梦祺:《玉指环传奇》第十九出“续缘”,道光间稿本。
[77]严廷中:《秋声谱》之二《谱秋》,咸丰四年(1854)刻本。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文人奇谈戏的题材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作者或友人的亲身经历;二是地方见闻或前人笔记。地位的差距、家长的反对等都是他们分手的常见原因。及识余,余亦姑勿究其颠末,以诏此奇也。这固然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但足以表明这件奇闻对作者的震撼。姚燮欲为其赎身却苦奈囊中无资,只得怅恨作别。......
2023-08-05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自明中叶以来,为了适应实际演出的需要,传奇体出现压缩的趋势。笔者对道光朝文人戏的篇幅进行了统计。相反,传统体式的4折杂剧与21出以上的传奇数量可观。在这一结论的引导下,我们发掘出道光时期一条被忽略的曲体发展线索——传统曲体的复归。道光文人的复归式创作以许鸿磐的《六观楼北曲六种》最为典型。许鸿磐不顾语境的生搬硬套,没有出展现红楼男女的风月幽情,反而造成了适......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婚姻成为男子单方面评定的事物,女性则沦为被欣赏、被评价的客体。王氏作为深闺女子,与外界交往不多。王氏服侍生病的婆母,在侍疾的过程中劳累染病的事迹一经宣扬,立刻引起男性群体的称赞。而王氏已经从这场悼亡的主角变为追悼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成为男权意识塑造的完美偶像。太清耻其为人,未予理睬。......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