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光朝文人戏的研究成果

道光朝文人戏的研究成果

【摘要】: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清廷统治在乾嘉之际已经显现出腐朽的苗头,但表面上仍维系着“治世”的假象。待道光帝继位,边衅滋扰、西方入侵等问题连续爆发,令举国上下陷入惊恐。有识之士看透了朝廷粉饰太平的愚蠢手段,开始意识到国家衰亡的命运。但长期的封闭自守使文人阶层一时无法扭转固有思维,提出有效的御敌办法。这种无助苦闷的情绪与战败的残酷现实严重打击了文人的自信。他们的末世情绪与清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命运鲜明地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形成了时代的悲鸣。

生逢末世,文学便先天带有悲剧的基因。无论以古讽今的历史戏,还是刻画现实的时政戏,都具有共同的时代情绪。文人们以敏锐的洞察力站在时代思潮的最前沿,他们感受到中国未来的暴风骤雨,在作品中留下忧虑苦闷的心理痕迹。因此,感伤风格成为道光朝文人戏最鲜明的时代烙印。

西方哲学认为人的悲剧性是与生俱来的。汤因比曾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归纳为“挑战”与“应战”:前者是生存的根本压力,后者是人类面对压力的斗争。“挑战”是非理性的存在,“应战”是理想性、主观性甚至冲动性的抗衡,两者都超越了理性的范畴,因此人类对命运和未来充满了敬畏与不安。[4]自文明诞生之日起,人类的悲剧意识就如影随形。当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对悲剧的表达更为委婉温和。中国传统美学讲求“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文人们即使对人生和社会感到困惑,也经常会先通过自我化解排遣不良情绪。但他们的思想不会止步于单纯的哀恸,大部分智者会力图找寻悲剧发生的根源以警示后人。因此,中国的悲剧文学并不像西方的“酒神文化”那样疯狂激烈,更多的是压抑、隐忧和无奈。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

古典文学的感伤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楚辞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形成了风流婉转、哀怨缠绵的风格特征。这种感伤风格“每逢适宜的时代社会土壤(一般是封建王朝的衰颓期)……便往往出现在一部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作品中,成为一个时期文学上的一股潮流”[5]。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初唐的《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无题》等延续着感伤风格的传统,将时空、人生、离别、爱情作为吟咏对象。通过探讨这些哲学议题,将人生短暂的深沉体悟和感伤心理熔铸在作品中。对现实苦痛、丑恶社会的无奈以及对美好情感、自然景物的爱怜,融合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感伤意象。从中国文化中脱胎而出的日本文化也完整地继承了这种感伤特征,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将“感伤”升华为“物哀”(物の哀れ)。有感于物、有感于时,以纤细敏感的内心体察社会,“物哀”思想可谓将感伤风格中细腻的情思发挥到了极致。

明清文人曲家也在创作中秉持着感伤传统。以明末遗民吴伟业为例,他生逢王朝易代的大转折期,故国破碎的巨大伤痛与新朝征召的被迫选择接踵而来,造成其精神信仰的彻底崩塌。他的遗民心态在诗文和戏曲作品中多次流露,这种深沉剧烈的悲恸经过柔化和隐喻,以哀婉感伤的调子表现出来。如《通天台》杂剧不仅充满了对前朝皇帝的哀悼,还暗示了对“剪不断理还乱的遗民情感的挣脱”[6]。这种反思与辩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亡国之恨的激烈情绪,在故国之思外增加了个人前程的思考,使作品的内涵更为复杂,意韵更加丰富。

提到“感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感伤主义”。其实,中国古典文学的“感伤风格”与西方的“感伤主义”在情绪上是相通的。“感伤主义”专指18世纪末欧洲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它诞生于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加剧。人们对理性世界产生怀疑,强调情感的力量,因此也称“主情主义”。感伤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指出:“(感伤的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所产生的印象;他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感动和他在我们心灵中所引起的感动,都是以他的这种沉思为基础的。”[7]可见,感伤主义作品注重“情”的能动性,现实事物仅作为激发这种情感的引子而非主要摹写对象。“无限的”作者的观念和“有限的”现实互相冲突,以或讽刺或哀歌的形式在作品中展现。

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其“主情”的创作倾向也与道光文人关注个人心灵、注重哲理性思考的创作习惯相契合。虽然二者产生的社会制度大相径庭——一个是朝气蓬勃的进步帝国,一个是大厦将倾的落后王朝,但文学家反思现实、关照人性的创作初衷如出一辙。无论社会的未来走向是进步还是倒退,只要外物异化了内心,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困惑,敏感的文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暴露出“情”与“物”的矛盾并寻求解决。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

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道光文人曲家将窘迫的境遇、深沉的思考以及艺术的妙笔有机结合,摹写出时代与人生的幻灭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