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梁廷枏通过《粤海关志》表达了自己对禁烟的态度和对夷商的看法。现复严立规条,除恶务尽,此实海关要务。尤其以黄爵滋、林则徐的禁烟奏折作为例证,大量引用他们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禁烟运动的支持。这两篇文章表明了梁廷枏对鸦片危害的清醒认识和对西方侵略者的警惕。他搜罗了大量例证披露英国侵略者的真实意图和险恶目的。梁廷枏作为林则徐得力的助手和支持者,亲身参与了这场战斗。......
2023-08-05
道光朝的各种积弊,以鸦片流毒最为棘手。清政府在乾嘉时期就曾颁布过禁止吸食鸦片的法令。道光帝登基以后,亦数次下诏明令严禁,无奈此弊已深,效果甚微。从民间到庙堂,鸦片烟始终无法禁绝。这里仅举一例,以证道光朝此患猖獗之势。
谢世诚在《道光朝官员腐败问题》一文中曾整理出一份《道光年间官员吸食鸦片情况表》[41],统计出吸毒官吏数量高达120余人。表中人员上至亲王国公,下至典史书吏,覆盖了统治机构的各个阶层。四川、江苏官场甚至出现集体吸食的情况。这些仅是有文献记录者,在这份统计表外,未曾被揭发的瘾君子数量可想而知。为国执法的官员尚且集体沦陷于鸦片的荼毒之下,民间的疲弊之况不言而喻。
道光时期,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反而以之为解乏、消遣的良药,对禁烟法令提出质疑。此时的文人戏没有一部将禁烟作为主题,仅将鸦片流行的状况或禁烟法令作为时事情节插入其他题材的作品。尽管间接涉及这个重要的时代话题,却始终停留在隔靴搔痒的阶段。
以江义田的《丹桂传》和谢堃的《黄河远》为例,两部作品都写到了鸦片之害,但都未能触及本质。
《丹桂传》描写了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父子两代忠孝节义的事迹,虽讲述明朝之事,却在科诨间加入了清代禁烟情节。第三十三出,余姚县典史迎接王守仁衣锦还乡,上场自陈公务,其中就包含禁烟内容:
下官余姚县典史田福禄是也。到任以来出息无多,怎得不想方打算。前日送了堂上刑钱先生袍褂二副,方才得了查小钱委牌,并禁摇贪雅片烟等委。[42]
又对手下门子云:
你可记得编查烟户门牌的使费还有那几甲未清?趁他们在此,我好当面追比。[43]
设立烟片门牌征收税款是清代流行的禁烟手段,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项日常公务。作者将其加入明人故事中,或是一时之笔误,或是隐喻清代之事,无论如何,都反映出清政府对鸦片的反对态度。统治者已经了解到鸦片来者不善,却没有采取严厉的措施将其真正禁止,而是通过征收高额税款的方式进行限制。这种暧昧的态度不仅无法遏制鸦片流毒,反而容易被地方官吏利用、滋生腐败。
这段描写中,禁烟话题只是一段科诨过场,与主线关系不大,因此作者只写了寥寥数笔,并没有深入展开。《黄河远》传奇则以一个整出的篇幅探讨鸦片问题,并且对以鸦片为药、吸鸦片成瘾等不同情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在“烟忏”一出中,主人公王之涣因受瘴厉之气,向严道姑求得鸦片及吸烟器具,与聂隐娘一起吸食。在他们看来,鸦片烟并非毒品,而是治病的良药。罂粟本身的确具有镇痛提神的药用功效,从剧本内容看,王、聂二人吸烟也确实是将其作为药品使用。
(生欠伸介)舒畅呀舒畅。妙哉,烟也!掉转身来还要吃几口。(生、贴换睡介)
【夜雨打梧桐】精神爽,血脉通,骨节响玲珑。顿使身体灵动。(立起步介)这腰脚全无疼痛。(贴随起介)老爷请从容些。(生)说甚从容,连宵累伊双眼红。向神前拜祝,拜祝时多祷诵,苍天也懵总无功。到是这相思草,与灵丹妙药同。[44]
其后,二人又解释了鸦片由药成毒的发展过程:
(贴)据老爷说来,这鸦片烟到是一种好药材了。何苦官府只般严禁呢?(生)唉,隐娘,一言难尽。此物产自西洋,蔓延南澥。南澥地方,最多潮淫瘴厉之患,天生此草,拯救贫民。凡民多登山涉澥,借力滋生,易染瘴湿,赖此以活。间有一二迁客,水土未伏,非此何安?然则偶一为之,病愈则捐,与药无异。所怪者,近日游荡子弟与土倡流伎,地非岭峤,人无瘴湿,专以此为房帷耍药,甚至骈肩叠股,宵食昼眠。初食则三分一钱,继食则三钱一两,夸多斗胜,较时扣刻,博局淫场,无恶不作。因此市侩则蛊愚惑懦,商贾则瞒关眇法,使那些耸肩削颊、堕涕垂涎之辈,轻则破产倾家,重则戕生丧命。恋瘴乡而久已忘归,迷鬼方而永无后嗣。所以那些地方州县,上体天心,下怜民隐,往往出示告谕劝惩。其奈斯风日炽,何地无之?[45]
王之涣的这番言论说出了作者对鸦片流毒的态度。罂粟本身只是一种药用植物,但滥用之后危害无穷。世人在贪欲(贩卖鸦片)、色欲(制作春药)的驱使下,将其变成谋财害命的毒品,其罪不在鸦片,而在人心也!西方侵略者以鸦片为突破口,将魔掌伸向中华大地,正是利用了人们的欲望。作者不仅借王之涣之口揭示了鸦片流毒的经过和本质,还让众烟鬼现身说法,使读者引以为戒。
剧情写到王、聂二人吸烟后,引来五六个鬼魂上场讨要鸦片烟。王之涣审问众鬼的吸烟经历,表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
【尹令】当头耍、无关痒痛,吃几口、有何轻重。借聪明换它懵懂,朝贪暮贪,尽把衣裳典当空。
【品令】抛妻撇娘在千水万山中,天涯困顿它犹自论英雄。说烟花闹哄,此是香闺宠。形骸憔悴,此是气清神涌。慢友疏亲,此又是孤高不与人同。
隐娘,我还记得有人在南澥县旅店壁上题诗一首,说:
【窣地锦裆】深宵锦帐一灯红,截得天南断竹筒。花针莺粟露华浓,换取精神入彀中。[46]
这段振聋发聩、一针见血的见解堪称瘾君子们的诛心之论。自作聪明、贪图享受之心是导致他们受鸦片诱惑,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作者对鸦片流毒的揭露不仅在于宣传禁烟,更在于揭露世人颓废堕落的心理困局。但是,这样的深入描写在道光朝文人戏中并不多见。即便在《黄河远》一剧中,这段精彩的禁烟宏论也被大段功名利禄的庸俗文字所掩盖。与晚清文人的专题性禁烟戏,如钟祖芬的《招隐居》、杨子元的《阿芙蓉》、袁祖光的《暗藏莺》等相比,这些浅尝辄止的片段显然无法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尽管如此,道光文人能够将鸦片流毒现象作为时代元素添加到作品中,已经表明他们对此产生了隐忧之感。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更重要的是,梁廷枏通过《粤海关志》表达了自己对禁烟的态度和对夷商的看法。现复严立规条,除恶务尽,此实海关要务。尤其以黄爵滋、林则徐的禁烟奏折作为例证,大量引用他们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禁烟运动的支持。这两篇文章表明了梁廷枏对鸦片危害的清醒认识和对西方侵略者的警惕。他搜罗了大量例证披露英国侵略者的真实意图和险恶目的。梁廷枏作为林则徐得力的助手和支持者,亲身参与了这场战斗。......
2023-08-05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