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本书前言部分曾提到学界关于道光朝文人戏定位的两种不同观点:一为衰落期,一为次盛期。结合大量文本及史料研究,笔者以次盛期为是。
首先,从道光朝曲坛实况来看,花部繁盛诚然是不争的史实,但雅部的舞台演出仍然存在,只不过演出地点更加集中于宴饮聚会,观众群以文人为主。其实就剧本的数量和质量看,文人戏的发展水平远超花部曲艺。这是由创作群体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道光朝文人戏的题材丰富多样,风格典雅蕴藉,包含大量时代元素和社会思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就清代戏曲史的纵向比较而言,虽不及清初之风流,但远胜同光。
其次,从曲家的创作意识而言,道光朝文人戏的确具有强烈的案头化特征,但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这些作品不适应演出需要,却无关文本优劣。况且部分曲家注重音乐和表演,旨在回归舞台,并为之付出大量努力。可以看出文人曲家对雅部阵营维护坚守的积极创作意识。
最后,从文体改革的角度评价,文人戏在道光朝出现了两种曲体发展模式。一类恢复元杂剧和明传奇的结构传统,扭转曲体融合的势头。一类破除束缚,以抒情议论取代叙事,大胆颠覆了戏曲的文体传统。这种双线并存的情况使得道光朝文人戏形式多样、成果丰富,也是道光间文人作者振兴雅部曲体的客观证明。
综之,道光朝文人戏属于坚守之时,而非衰落之期,在戏曲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值得我们予以准确评定。在清代戏曲史分期问题上,也应当被单独拈出,自成一段,不能笼统地划分到衰落期里。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2]王炜编校:《<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35页。
[3]刘师培:《刘师培论学杂稿:清儒得失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7]赵尔巽主编:《清史稿》(第38册)卷三百七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77页。
[8]赵尔巽主编:《清史稿》(第38册)卷三百七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77页。
[9]详见本书第七章。
[10][美]费正清、刘光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11]王国维:《观堂集林》,谢维扬等主编《王国维全集》(第8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18页。
[12]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4—615页。
[13]龚自珍著、王佩铮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4页。
[14]详见本书第六章。
[15]张维屏:《三元里》,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上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16]张维屏:《三元里》,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上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17]姚燮:《闻粤警四章》其二,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47页。
[18]姚燮:《诸将五章》其三,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48页。
[19]姚燮:《诸将五章》其三,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48页。
[20]姚燮:《官家儿》,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53页。
[21]姚燮:《捉夫谣》,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55页。
[22]陈懋龄:《丹桂传·序》,载江义田《丹桂传》,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64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4页。
[23]黄以旂:《丹桂传·序》,载江义田《丹桂传》,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64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24]梁章钜:《楹联续话》卷四,道光间南浦寓斋刻本。
[25]何绍章、冯寿镜主编:《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二,《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2页。
[26]陈其泰:《帝女花传奇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52页。
[27]陈其泰:《帝女花传奇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52页。
[28][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1页。
[29]唐涤生著、赖宇翔选编:《唐涤生作品选集》,珠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30]黄燮清:《桃溪雪·自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70页。
[31]黄燮清:《桃溪雪·自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70页。
[32]管庭芬:《南唐杂剧》,道光间钞本。
[33]管庭芬:《南唐杂剧》,道光间钞本。
[34]黄治:《春灯新曲·自序》,道光二十七年(1847)椿阴轩刻本。
[35]李文瀚:《紫荆花·凡例》,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36][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25页。
[37][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3页。
[38]安乐山樵:《燕兰小谱》卷四,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39]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431页。
[40]蕊珠旧史:《梦华琐簿》,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41]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4页。
[42]陈森:《品花宝鉴》(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43]包澄絜:《清代曲艺史》,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8页。
[44]戴旦、李荫厚编:《滇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45]笔者注:“四柱”,即《撞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五袍”,即《青袍记》、《访赵普》(黄袍)、《访白袍》、《小红袍》、《绿袍记》;“十八本”,即《木荆钗》《幽闺记》《彩楼记》《玉簪记》《百罗帕》《百花亭》《葵花井》《放白蛇》《白鹦鹉》《上天梯》《五贵联芳》《三孝记》《聚古城》《中三元》《铁冠图》《全三节》《南关走雪》《汉贞烈》。
[46]杨宾:《柳边纪略》卷四,光绪间鹤斋丛书本。
[47]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4页。
[48][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3页。
[49]蔡希邠:《支机石·跋》,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104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页。
[50]陆萼庭:《谈昆剧的雅和俗》,载《清代戏曲与昆剧》,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9页。
[51]陆萼庭:《<乔影>作者吴藻事辑》,载《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52]杨懋建:《京尘杂录》卷一《长安看花记》,光绪间石印本。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在正妻生病期间,王氏侍奉汤药尽心尽力,并因此积劳成疾染病身亡。梁廷枏的《昙花梦》和彭剑南的另一部悼亡戏《影梅庵》则是比较出色的悼亡戏。前人的悼亡,以追思怀人为主要目的;道光文人笔下的悼亡戏,则以歌颂妇德、宣传教化为圭臬。......
2023-08-05
文人奇谈戏的题材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作者或友人的亲身经历;二是地方见闻或前人笔记。地位的差距、家长的反对等都是他们分手的常见原因。及识余,余亦姑勿究其颠末,以诏此奇也。这固然是作者自谦的说法,但足以表明这件奇闻对作者的震撼。姚燮欲为其赎身却苦奈囊中无资,只得怅恨作别。......
2023-08-05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婚姻成为男子单方面评定的事物,女性则沦为被欣赏、被评价的客体。王氏作为深闺女子,与外界交往不多。王氏服侍生病的婆母,在侍疾的过程中劳累染病的事迹一经宣扬,立刻引起男性群体的称赞。而王氏已经从这场悼亡的主角变为追悼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成为男权意识塑造的完美偶像。太清耻其为人,未予理睬。......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