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光朝文人戏研究:次盛之期与风流传承

道光朝文人戏研究:次盛之期与风流传承

【摘要】:首先,从道光朝曲坛实况来看,花部繁盛诚然是不争的史实,但雅部的舞台演出仍然存在,只不过演出地点更加集中于宴饮聚会,观众群以文人为主。其次,从曲家的创作意识而言,道光朝文人戏的确具有强烈的案头化特征,但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这些作品不适应演出需要,却无关文本优劣。综之,道光朝文人戏属于坚守之时,而非衰落之期,在戏曲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值得我们予以准确评定。

本书前言部分曾提到学界关于道光朝文人戏定位的两种不同观点:一为衰落期,一为次盛期。结合大量文本及史料研究,笔者以次盛期为是。

首先,从道光朝曲坛实况来看,花部繁盛诚然是不争的史实,但雅部的舞台演出仍然存在,只不过演出地点更加集中于宴饮聚会,观众群以文人为主。其实就剧本的数量和质量看,文人戏的发展水平远超花部曲艺。这是由创作群体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道光朝文人戏的题材丰富多样,风格典雅蕴藉,包含大量时代元素和社会思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就清代戏曲史的纵向比较而言,虽不及清初之风流,但远胜同光。

其次,从曲家的创作意识而言,道光朝文人戏的确具有强烈的案头化特征,但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这些作品不适应演出需要,却无关文本优劣。况且部分曲家注重音乐和表演,旨在回归舞台,并为之付出大量努力。可以看出文人曲家对雅部阵营维护坚守的积极创作意识。

最后,从文体改革的角度评价,文人戏在道光朝出现了两种曲体发展模式。一类恢复元杂剧和明传奇的结构传统,扭转曲体融合的势头。一类破除束缚,以抒情议论取代叙事,大胆颠覆了戏曲的文体传统。这种双线并存的情况使得道光朝文人戏形式多样、成果丰富,也是道光间文人作者振兴雅部曲体的客观证明。

综之,道光朝文人戏属于坚守之时,而非衰落之期,在戏曲发展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值得我们予以准确评定。在清代戏曲史分期问题上,也应当被单独拈出,自成一段,不能笼统地划分到衰落期里。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2]王炜编校:《<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35页。

[3]刘师培:《刘师培论学杂稿:清儒得失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7]赵尔巽主编:《清史稿》(第38册)卷三百七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77页。

[8]赵尔巽主编:《清史稿》(第38册)卷三百七十六《列传一百六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77页。

[9]详见本书第七章。

[10][美]费正清、刘光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11]王国维:《观堂集林》,谢维扬等主编《王国维全集》(第8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18页。

[12]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4—615页。

[13]龚自珍著、王佩铮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4页。

[14]详见本书第六章。

[15]张维屏:《三元里》,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上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16]张维屏:《三元里》,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上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17]姚燮:《闻粤警四章》其二,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47页。

[18]姚燮:《诸将五章》其三,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48页。

[19]姚燮:《诸将五章》其三,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48页。

[20]姚燮:《官家儿》,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53页。

[21]姚燮:《捉夫谣》,阿英主编《鸦片战争文学集》(下册),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855页。

[22]陈懋龄:《丹桂传·序》,载江义田《丹桂传》,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64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4页。

[23]黄以旂:《丹桂传·序》,载江义田《丹桂传》,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64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24]梁章钜:《楹联续话》卷四,道光间南浦寓斋刻本。

[25]何绍章、冯寿镜主编:《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二,《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2页。

[26]陈其泰:《帝女花传奇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52页。

[27]陈其泰:《帝女花传奇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52页。

[28][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1页。

[29]唐涤生著、赖宇翔选编:《唐涤生作品选集》,珠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30]黄燮清:《桃溪雪·自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70页。

[31]黄燮清:《桃溪雪·自序》,蔡毅主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戊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170页。

[32]管庭芬:《南唐杂剧》,道光间钞本。

[33]管庭芬:《南唐杂剧》,道光间钞本。

[34]黄治:《春灯新曲·自序》,道光二十七年(1847)椿阴轩刻本。

[35]李文瀚:《紫荆花·凡例》,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91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36][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25页。

[37][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3页。

[38]安乐山樵:《燕兰小谱》卷四,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39]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431页。

[40]蕊珠旧史:《梦华琐簿》,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41]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4页。

[42]陈森:《品花宝鉴》(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43]包澄絜:《清代曲艺史》,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8页。

[44]戴旦、李荫厚编:《滇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45]笔者注:“四柱”,即《撞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五袍”,即《青袍记》、《访赵普》(黄袍)、《访白袍》、《小红袍》、《绿袍记》;“十八本”,即《木荆钗》《幽闺记》《彩楼记》《玉簪记》《百罗帕》《百花亭》《葵花井》《放白蛇》《白鹦鹉》《上天梯》《五贵联芳》《三孝记》《聚古城》《中三元》《铁冠图》《全三节》《南关走雪》《汉贞烈》。

[46]杨宾:《柳边纪略》卷四,光绪间鹤斋丛书本。

[47]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4页。

[48][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3页。

[49]蔡希邠:《支机石·跋》,王文章主编《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104册),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页。

[50]陆萼庭:《谈昆剧的雅和俗》,载《清代戏曲与昆剧》,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9页。

[51]陆萼庭:《<乔影>作者吴藻事辑》,载《清代戏曲家丛考》,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52]杨懋建:《京尘杂录》卷一《长安看花记》,光绪间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