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才女们向封建家庭的妥协和付出都是女子应有的品德。文学创作成为才女们纾解压力的小天地。她们创作出乌托邦式的幻境,以此进行自我催眠。她们将婚姻的磨难作为命中劫数安然接受,看似清心寡欲、超脱红尘,实际上却是消极逃避和自我催眠。女性作家在自我疗伤外加入了自责与反省的味道,着实令人惋惜。作者清楚地认识到现实与幻想的差距。江西义宁州判沈学琳女,吏部郎中武......
2023-08-05
尽管花雅争胜过程中花部曲艺的崛起有目共睹,道光朝文人戏仍然保持着不灭的生机。此时的文人曲坛,不仅涌现出大量新作品,而且努力向舞台回归,在花部曲艺的不断冲击下坚守着最后的阵地。
(一)私人写作的常用文体
文人戏案头化以前,戏曲作者多具备相当的专业技能,如精通音律、熟悉舞台演出需要等,不谙曲律者很少从事戏曲创作。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况且,戏曲文学风格灵活多变,可以同时承载游戏消遣、盛载心曲、指摘时事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各类不同的写作需求。
古人读书治学之暇,常作咏史诗、咏史词表达观点或阐发议论,嘉道间文人则以戏曲的形式评说这些典故。有的考据历史真相,昭布于学林;有的褒贬前事,借古喻今;有的感于某事之曲折意趣,聊以消遣。总之,这些戏曲作为读书之余的衍生品,反映出文人学者治学时的不同心态。
许鸿磐的《西辽记》、胡盍朋的《滨海梦》都属于考据历史,还原真相的“另类”学术成果。他们在史地学和方志的研究中,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借戏曲的形式普惠世人。《西辽记》将学界忽视的西辽国历史、耶律大石家族几代人的统治得失编演成曲,以慰其“湮没不彰之可悲”。《滨海梦》从前人史学论著中获得给养,讲述韩信遗孤隐姓埋名、移居海岛的秘闻。两剧都是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具有史学意义。
张骞乘槎访星的传说历来为小说家追捧,道光间李文瀚、蔡荣莲等人都曾以此事为题创制戏曲。蔡荣莲之子蔡希邠在《支机石》跋文中记述:“先大夫二十三岁在西昌书院时,长夏无事,相传一昼夜脱稿而成者也。……实属一时游戏之笔。”[49]可知蔡氏以制曲为消闲游戏的方式。李文瀚的《银汉槎》则充满考据色彩,正文之前不仅附录了节选自《史记》的《张骞本传节略》《汲黯本传节略》,甚至还列出一系列考据文字。在《考据》部分,李氏详细为《通鉴纲目》《淮南子》《博物志》《星经》《考要》《皇会通考》《荆楚岁时记》等16种典籍作注,以证张骞访星之实。在一篇充满玄幻色彩的文学作品中加入如此精细的考据,可见其恭谨刻板。此剧还表现了作者对海清河晏的太平世界的憧憬与幻想,暗示出渴望国泰民安、歆羡明主能臣的政治诉求。
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由于文人群体热情高涨地参与戏曲创作,此时的作品数量、质量都很可观,故而在花部曲艺不断冲击的外部条件下依然保持着顽强坚守。
(二)名剧的继续上演
前文已述,清代中后期花部戏曲以较强的观赏性迅速占领舞台,昆曲的演出环境不容乐观。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陆萼庭在《谈昆剧的雅和俗》一文中曾指出昆腔受到文人追捧的原因:
那种舒缓纡曲的节奏,那种空灵洒脱的韵味,与明代嘉靖朝以后士大夫的生活艺术观和审美意趣完全合拍。书斋中有“传奇”,宴会上有“昆曲”,成为士大夫生活的“新潮”。家有戏班的,更可随心所欲用这种讲究的声腔曲演唱自己心爱的名家传奇,友朋交游,互相炫奇,是高层次的赏心乐事。[50]
文人士大夫的这种喜爱一直不曾衰歇:从李渔、唐英组织家班,到文人宴饮时的观剧互动,都是清代文人生活的风流韵闻。即便到了昆曲演出日益减少的道光年间,文人戏新作仍在不断上演。
周乐清的《补天石传奇》、吴藻的《乔影》都留存下文人观演赞颂的诗词作品。周氏之曲不仅在其山东任所到处传唱,还传播到东亚地区。吴氏之作一经传播,数次搬演,名满江浙:“吴载功得此剧传钞本时,适吴门歌者顾兰洲旅沪,善奏缠绵激楚之曲,因以是剧授之,演于广场。”[51]可见此剧在当时相当知名。
前文提到江义田结交蒋士铨的契机,也源于文人宴饮中经常出现的昆腔演出。江氏的《玉佩记》作为时令新曲在李明府署内上演,偶为蒋氏所见,才得到赏识。可知,当时的官员富商家中仍豢养着歌姬乐师,随时为宴饮助兴。上述搬演情况零星记述在作品的相关序跋题咏中,而那些未曾留下文字记载的演出情况今天已无法考证。从文人群体的喜爱程度来看,雅部昆腔至少在文人圈子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道光朝的诸种史料还记录了市井间昆腔演出的情况。尤其是“红楼戏”和前代名剧中抽选的折子戏,不仅经常上演,还能引起观众的热捧,流行程度不亚于花部曲艺。
自《红楼梦》问世后,续写、改编不断。借助小说的流行,“红楼戏”也受到广泛关注,嘉道间一度引发“红楼戏”的改编热潮。其中以钟振奎改版的《红楼梦传奇》最受欢迎,《长安看花记》载“仲云涧(钟振奎)传习最多”[52]。剧中提出的穿关、砌末要求,至今仍在舞台上沿用。
为了适应商业演出的需要,长篇传奇很少全本上演,而是以折子戏的形式向观众呈现经典片段。比如《牡丹亭》的《惊梦》《拾画》《叫画》作为昆曲名段,在整个清代中后期一直活跃于舞台,成为花部繁盛时期昆腔坚守的一道孤光。
总之,面对花部势不可挡的发展状态,雅部昆腔日渐退出舞台。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这种现象反映了文人戏由盛转衰的渐进过程,其间夹杂着文体自身的蜕变与作家群体的坚守。其蜕变过程充满矛盾和挣扎,与花部作品形成了竞争效应,对文学的繁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在他们看来,才女们向封建家庭的妥协和付出都是女子应有的品德。文学创作成为才女们纾解压力的小天地。她们创作出乌托邦式的幻境,以此进行自我催眠。她们将婚姻的磨难作为命中劫数安然接受,看似清心寡欲、超脱红尘,实际上却是消极逃避和自我催眠。女性作家在自我疗伤外加入了自责与反省的味道,着实令人惋惜。作者清楚地认识到现实与幻想的差距。江西义宁州判沈学琳女,吏部郎中武......
2023-08-05
比如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都在书中予以详细介绍并大加赞许。他在“反入城”运动中,直接到英国领事馆谈判,以渊博的西学知识引经据典、慷慨陈词,最终喝退英夷,取得胜利。梁廷枏在金石、书画、戏曲、西学、洋务、书院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堪称全能型学术大家。......
2023-08-05
自明中叶以来,为了适应实际演出的需要,传奇体出现压缩的趋势。笔者对道光朝文人戏的篇幅进行了统计。相反,传统体式的4折杂剧与21出以上的传奇数量可观。在这一结论的引导下,我们发掘出道光时期一条被忽略的曲体发展线索——传统曲体的复归。道光文人的复归式创作以许鸿磐的《六观楼北曲六种》最为典型。许鸿磐不顾语境的生搬硬套,没有出展现红楼男女的风月幽情,反而造成了适......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周乐清以父荫得到嘉庆皇帝的抚恤,留在军营补用,时年12岁。“忠君爱国”对周乐清而言,不是一种普通的士人情操,而是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是家族传承的血液,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在30年的官场生涯中,周乐清处处以先人为楷模,忠于君主、兢兢业业。在吏治中,他爱民如子;在沙场上,他运筹驰骋。平瑶一役,他忠义两全,上对君主、下对黎庶乃至俘虏皆无私无愧。胸怀忠君爱国之志,无缘重振朝纲,此其憾恨之一也。......
2023-08-05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