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就是美剧中的创剧人中心制,也是国人通常理解的美剧是由编剧负责的问题由来。[2]从历史衍变的角度看,创剧人中心制是美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当时美剧的最高权力发生了更替,逐渐转为著名的创剧人中心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剧的创剧人中心制开始具备雏形,不过究其实质,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至此美剧的三大类别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系列剧基于创剧人中心制逐渐发展成熟。......
2023-08-12
道光时期,命题制剧与同题制剧成为文人戏创作的新时尚,戏曲也因之增加了唱和酬答的功能,与诗词一样成为文人常用的社交文体。
命题制剧,即文人们清谈交游之际,对某个事件或人物产生了兴趣,进而委托其中善于制曲者以此为题进行戏曲创作,情绪以歌颂赞扬为主。文人闲谈,海阔天空,所及之事多有奇异见闻,故而题材非常新鲜有趣。许多故事本身已经是吸引眼球的奇谈,只要作者稍加修饰便可成为一篇佳作。
以黄燮清的戏曲创作为例,其生平所制九种戏曲中便有四种是“命题制剧”的作品:《帝女花》应陈其泰之请,《鸳鸯镜》应陈用光之邀,《玉台秋》《桃溪雪》受吴康甫之托。《帝女花》《桃溪雪》皆歌颂史书中的贞烈女子,《鸳鸯镜》选自笔记《池北偶谈》中的因果报应故事,《玉台秋》为代吴康甫悼念亡妻之作。
以其中最著名的《帝女花》《桃溪雪》为例。
《帝女花》是黄燮清在寓所拙宜园与友人陈其泰“论列体制,俯仰古今”[26]时的成果。二人讲古论今,谈到明朝亡国公主的故事,陈其泰“使按云璈之谱,调瑞鸟之声”[27],黄燮清欣然从命,遂有杰作问世。剧叙明亡之际,崇祯帝屠后宫以殉国。帝女长平公主已聘驸马周世显,暂待嫁宫中。崇祯帝慌乱中斩断公主一臂,误以为公主殉国。公主后为外戚所救,上表清廷愿出家为尼。清帝怜其身世,寻得周世显,赐府第使二人婚配。公主思念先帝后,婚后不久抑郁而亡。
亡国公主的故事本身就带有神秘、凄凉的色彩,青春年华、被生父所伤的长平公主更是令人同情,再加上明清鼎革背后的民族、政治隐喻,都成为《帝女花》引人入胜的基石。《帝女花》不仅在国内引起好评,而且传扬国外。该剧一出,“日本人咸购诵之”[28]。其实,该剧之所以在道光曲坛名动一时,主要还是凭借了本事的曲折动人。后世的粤剧作家唐涤生、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也分别以长平公主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粤剧《帝女花》和小说《碧血剑》《鹿鼎记》,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就两版《帝女花》戏曲比较,粤剧鬼才唐涤生创作的《帝女花》在质量上远超黄本。首先,唐本将长平公主死于婚后的史实改为公主夫妇在新婚夜同饮毒酒、壮烈殉国。改编后的场面(第六场“香夭”)兼具了婚礼的喜悦与死亡的悲凉,大喜大悲的强烈对比刺激着观众的情绪,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这一场生离死别的《香夭》也成为粤剧的名段,至今上演不衰。其次,虽然唐本保留了黄本为主人公设定的前世身份——金童、玉女,但是这个身份并没有被反复提及,只在结尾二人死后,通过在舞台上布置的神仙道像以及清帝念白“帝女前生为玉女,金童却是驸马郎”[29]等语揭示二人身份。这种婉转的表述与《孔雀东南飞》诗尾“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的想象相似,目的在于安抚观众情绪,而非宣扬前世宿命。反观黄本在这个情节的处理上却落了“下凡历劫”的俗套,极力渲染二人终将别离的结局预判,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就创作技巧和情绪投入来讲,唐本远在黄本之上。
《桃溪雪》讲述了清初烈妇吴绛雪的事迹。据黄燮清《自序》称,该剧的创作动机为:“予友吴康甫二尹,至诚君子也。嗜善好古,……凡忠孝义烈之未经表著者,必阐扬其隐,以为世风。……绛雪者,永康才媛也。……康甫丞永康,……惧其久而泯焉,故亟为予言。”[30]吴康甫对烈女吴绛雪钦佩不已,为了催请黄燮清制剧,甚至“一岁四至”[31],极力向黄氏赞扬绛雪的才华与贞烈品格。黄燮清便在好友的盛情邀请下创作了《桃溪雪》传奇。吴绛雪乃康熙间世家女,才貌双全,孀居乡里。时逢耿精忠叛乱,麾下总兵徐尚朝闻绛雪美貌,以全城百姓性命逼其就范。绛雪假意应允,骗贼军出城后跳崖牺牲。
吴绛雪才貌双全,却红颜薄命,文君新寡,为贼觊觎。弱质女子,能保全乡梓而不伤名节,可谓聪慧之极,其后的跳崖之举更令人钦敬。在《桃溪雪》问世之前,吴绛雪的美名仅在史书中和永康当地流传。借着戏曲的演出,这位智勇双全的烈女和这段动人的故事被更多人所知晓,这也正是吴康甫“命题”的初衷。
可见,文人间的清谈交流催生了大量命题之作。这种交流扩大了素材来源渠道,增加了戏曲创作题材,对作者和观众都大有裨益。但文学创作必须发自内心,而“命题”却是一种被动的感受。很多时候作者在创作中并没有投入足够的个人情感,只是应付他人的邀请,使得作品流于平庸,反而浪费了这些优秀的素材。
随着文人戏社交功能的不断完善,“一人一作”的命题制剧已经无法满足文人们的唱和需求,“多人同题”的创作形式开始出现,笔者名之为“同题制剧”。
同题制剧与文人雅集时的拈题作诗活动相似,即数人聚会时将某一话题作为限定题材,众人各制剧本一种,相互品评,一较高下。同题制剧虽然也属于“命题”,但作者参与了“命题”的过程,还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同时,多人从不同角度切入同一题材,也展示了作者之间不同的创作观点和审美理想,能够对素材进行更全面的挖掘。
管庭芬所作的《南唐杂剧》就属于同题制剧的作品。该剧又名《李后主欢悼旧周后》,为一折短剧,现仅存钞本。剧后跋云:
今年春,余受别下斋主人督梓丛书之聘,安砚峡川。主人数精声律之学,修箫擪笛,殆无虚日,因得微窥。同人分填后主逸事,拟作传奇。余拈得《欢悼》一出,翌日乃成。吴中词友谬以此阕尚为协律,细加拍正,入之线索。古人云:不作无益之事,安知有限之工。录存其稿以候倚声家采择焉。[32]
这段记述说明:该剧的题目来自一次文人雅会;同时参与李后主题材创作的作者并非管氏一人;众人对作品进行了集体讨论,并为优秀作品订谱。这三点概括了同题制剧的完整过程,证明了戏曲文体已经与诗词一样,开始应用于唱和、展示才艺等文人活动。
文中提到的“别下斋主人”,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蒋光煦的别号。蒋光煦(1813—1860)为浙江海宁人,喜爱收藏古籍字画,所筑藏书楼别下斋闻名于世。其人热情好客,管庭芬、张廷济、许光治等学者常应邀至别下斋,与之畅谈古今、校勘典籍。从“数精声律之学”的评价看,这次雅集蒋光煦极有可能参与了创作。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他的戏曲文本传世,很可能已经散佚了。
实际上,现存的道光朝文人戏文本中除了《南唐杂剧》之外,尚未发现其他同题作品,那么这次宴会的其他作品流向何处?就目前的证据来看,《南唐杂剧》很可能是此次宴会唯一留下的作品。原因有二:首先,该剧落款为“海昌芷湘居士戏填”,芷湘居士即管庭芬,“戏填”二字可见作品创作的动机并不严肃,而是属于宴会上的即兴之作,那么其他的作品也是一样。管剧得以留存是因为“尚为协律”,其他不协律的作品可能被作者自行处理销毁,偶有存下者也未必珍藏,因此散佚的概率极高。其次,在《南唐杂剧》钞本后附有工尺谱一套,标记了剧中的【十样锦】套曲。说明作者的初稿是与音乐脱离的纯文字创作,因为得到了众人的称赞才补订了曲谱。而其他质量较差的作品既不协于宫谱又未曾得到修正,难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戏曲,而且也不能作为诗词收入个人文集,故而难以留存。因此,管庭芬的《南唐杂剧》作为此次同题制剧活动仅存的硕果,让后世了解到道光间文人雅集的聚会内容,也记录了他们脱离音乐、僵化案头的创作陋习。
从剧本上看,《南唐杂剧》以李后主、小周后二人悼念大周后所唱的【十样锦】套曲贯穿始终,并没有情节的波澜变化。同时,作品虽以悼亡为主题,却全不见悲情,甚至有些歌颂升平的意味。如【第六段】:
瑞烟飘,漏声传花际。上琼筵,玉液添香气。听笙歌,心荡神移。愿圣寿并天高,升平无既。[33]
琼楼玉宴,笙歌缥缈,整个内廷充满了安乐和谐的气氛,丝毫看不出是在进行大周后的三周年祭奠。因此,该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甚高。尽管作为宴会消遣之作,显示了作者的临兴急才;但与其他斟酌之曲相比,还是显得粗糙。同题制剧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催生大量作品,但难出佳作,最后又几乎全部散佚,并不能真正促进戏曲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由于文人应试、赴任的经历较多,这些客旅时光组成了他们生命的重要部分。在枯燥的旅途中,文人雅士经常与同伴吟咏消遣。随着文人戏的案头化发展,制曲已经不再成为专业人士的秘技。不谙曲谱者也可以进行创作,这为文人制曲提供了便利。因此,同题制剧的行为也经常出现在旅途消遣中。
比如黄治的《玉簪记》《雁书记》合刊一集,题名《春灯新曲》。为何以“春灯”命名?我们可在黄氏的“自序”中找到原因:
此编乃予于乙未岁暮偕伯兄壶舟旅泊维扬时所作也。客中无冗,各拈二事为灯剧八折。兄得萧史、柳毅事,予得苏子卿、明武宗事。既成,彼此欣赏过即弃诸箧中,不复省览久矣。兹由塞外回都,就椿阴轩故榻与梅修、湘雨两阮论曲学,因出此稿相示。梅修喜甚,且以为可传,即付剞劂。嘻!其真可传耶?一时狡狯之作,将勿令知音者齿冷耶?[34]
原来此二剧作于岁暮,时近灯节,而黄治与兄长旅次舟中,不能归家。客中无聊,遂以制曲为戏。从序文来看,这次制灯剧活动完全符合同题制曲的特征。首先,在旅途消遣中拈题制曲,与常见的拈韵作诗类似。其次,剧成之后二人互相欣赏即罢,未尝做刻印之想。最后,即使得到友人“可传”的鼓励后,作者依然自谦为“狡狯之作”,可见其制曲时的随意游戏心态。这些都与《南唐杂剧》的创作动机极其相似。同样的,除了黄治的作品侥幸流传外,其兄长同时创作的两部作品都没有留下踪迹。
李文瀚的《紫荆花》传奇也创作于舟中。剧首“凡例”云:“六月买舟,偕金吟香明府出都。蓬窗对月,谈及‘悔亲’一段故事,始拟稿为之。”[35]可知作者在舟中寂寞、对月清谈之时产生了创作冲动,才制成此剧。而此次写作只完成了剧本的上半部分,直到七年后,李文瀚闲暇无事,才重拾旧稿,完成了整本作品。此剧并非命题或同题之作,却同样来源于文人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互动。在闲适、自由的氛围中,作者与友人畅谈心曲,碰撞出灵感火花,将奇闻逸事传于世人,也记录下文人群体的风雅情怀。
总之,命题制剧和同题制剧是文人戏高度书面化的产物,代表了道光朝文人戏创作的新风尚。在增加了戏曲社交功能的同时,也削弱了戏曲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1]这就是美剧中的创剧人中心制,也是国人通常理解的美剧是由编剧负责的问题由来。[2]从历史衍变的角度看,创剧人中心制是美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当时美剧的最高权力发生了更替,逐渐转为著名的创剧人中心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剧的创剧人中心制开始具备雏形,不过究其实质,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至此美剧的三大类别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系列剧基于创剧人中心制逐渐发展成熟。......
2023-08-12
因此,动画剧是儿童课外知识的补充库。再次,动画剧参与建构了儿童成长的记忆。动画剧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最后,动画剧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然,不可否认,在动画剧中也有一些血腥暴力的画面,这些画面对于还不具备足够识别能力的儿童而言,有很大的害处。由于儿童处于心智的成长过程中,这些负面的影响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2023-08-16
“红色经典”电视剧符合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了他们忆苦思甜,了解革命年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心理。整体而言,21世纪的“红色经典”电视剧具有不同以往的一些倾向:一是英雄形象的转变。而现在的“红色经典”作品中有了更多在战争中的爱情故事。抗战剧是“红色经典”电视剧的一种延续。自从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走红以来,与过去的“红色经典”不尽相同的新革命题材电视剧渐成气候,抗战剧是其中的代表。......
2023-08-16
2012年播出的《甄嬛传》轰动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的同名小说。《甄嬛传》这部电视剧是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的。《甄嬛传》如同他之前的《金婚》等电视剧一样有着很高的口碑和很大的影响力。《甄嬛传》的成功当然是与郑晓龙这位电视剧创作思想和技术都非常成熟的导演有着很大的关系。《甄嬛传》这部电视剧最后赢得了美国主流电视机构的青睐,被重新剪辑、压缩之后,在美国播出。......
2023-08-16
在中国电视剧类型中,婚恋剧、家庭伦理剧、婆媳剧都与家庭、婚姻有关。在《金婚》中,怀孕生育之后出现的就是婆媳关系问题。不是中国家庭的婚外情多么普遍,而是对于一部电视剧,总是需要将这样一些内容作为话题来加以呈现,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总而言之,这部关于金婚的电视剧,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婚姻、家庭的社会变迁史,是考察中国人几十年来婚姻生活的重要电视剧文本。......
2023-08-16
一种分析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基层管理是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发展转变过程[20]。单位制在发挥政治动员、经济发展和社会控制的过程中产生了总体性社会和依赖性人格等制度性后果。这样,社区制作为对单位制和街居制的超越和重整浮出水面。因此,需要面向单位社区、街居制和城市社区的本体,将其置于中国的历时性语境中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其组织结构、管理结构、居民角色等关键问题。......
2023-07-22
美剧是美国的影视文化产品,中国观众会从中国文化角度做出一些中国式的阐释,并不会原原本本地接受美国文化,对美剧的阐释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剧流行文化的改造。在美剧迷聚集的网络社区中,与美剧相关的符号制造是青年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对美剧文化的衍生发展。美剧网络社区,体现了网络一代电视剧观众注重互动和分享的特点。由此可见,美剧网络社区为“迷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023-08-16
在丹尼尔·齐勃拉特的《构建国家》一书中,他用地区性制度和联邦主义意识形态两个因素构建其理论,探讨国家最终是构建成为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他发现只有具备强地区制度和强联邦主义意识,才能够构建联邦主义国家,反之则会成为单一制国家。再次是通过重点察看作为正面案例的德国联邦制国家构建过程,齐勃拉特的因果机制总结如下:国家构建时刻的联邦主义需求→联邦制度供给→谈判形成联邦制国家。......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