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自古以来,士人为了实现晋身官场的理想,在传统的科举之路以外,另辟“终南”“温卷”等多种捷径。唐人别集中俯拾即是的晋谒诗文,便是士人寻求出路的反映。明清之际科举制度较为成熟严格,旁门之法一度销声匿迹。道光文人却重蹈此路,以戏曲作品晋谒权贵,博取名声和利益。
《丹桂传》的作者江义田功业无名,其作不显,其行迹亦湮没无考。我们只能通过《丹桂传》传奇前朋友们的序文了解他的生平点滴。这些文字拼接在一起,为我们记述了一则完整的“都门献赋”故事:
江君晴帆,端人也。幼出蒋心余太史门下。因举业不遂,遨游京洛,献赋都门。与法时帆大司成、吴谷人学士、孙渊如观察、杨蓉裳、蒋莲友、袁兰村、黄秋舲诸君子唱和往来。[22]
序中记载,江义田举业不成,在京都游历以寻求晋身之路。因为“献赋”之举,得到了权臣法式善等人的青睐,一度与京中名人往来唱和。那么他所献之“赋”指的是什么?在另一篇《序》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江晴帆昆仲,与予同墅受业于樊轸亭先生,与余秋农同学。晴帆因举业不遂,随粮艘抵京师。在舟中谱《玉佩记》数曲,法时帆大司成见而悦之,授诸歌伶。蒋心余太史过合肥,在同年李明府署内教演。心余击节称赏,询之主人,知江晴帆义田为金陵名族。渡江后访于秦淮烟柳湖,相与讨论,传以衣钵,此乾隆辛丑年事也。[23]
原来此“赋”并非指本义上的诗歌,而是戏曲的代称,江义田得到青睐的作品乃是一篇名为《玉佩记》的剧作。这篇序文也为我们记述了更加详细的事件经过。江义田搭乘运粮船进京闯荡,在舟中制得一曲。晋谒后得到法式善的赞赏,遂扬名京师。后来,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偶闻此曲,赞赏其才华,与之深谈。
此序的作者黄以旂与江义田为同窗,对其事迹比较熟悉,他的记录可信度极高。通过这段往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江义田以曲献法式善是有意为之;二、蒋士铨、江义田之间是否存在正式的师徒名分有待商榷,即便为师徒关系,也是在江氏成年扬名以后。
这两个结论都证明了江义田借曲扬名的功利性。结交法式善自不必说,称蒋士铨为老师的行为对其彰显名望也极为有利。黄序明确指出江、蒋的结识在江氏中年以后,且“相与讨论,传以衣钵”云云并未确指其正式拜师。而其他序文中则将二者关系进化为“自幼拜师”,或直称江义田为蒋氏弟子,这种说法显然得到了江义田的认可。自幼得名家指教和中年后的攀附显然不同,通过众人的美化,江义田达到了借重名人声望的目的,功利心理显而易见。
无独有偶,严保庸在京师应试期间,也有类似的戏曲活动。严氏一生制曲数种,留传至今者仅《盂兰梦》杂剧一种。据其友人江瀚记述,严保庸的《同心言》《奇花鉴》《红楼心曲》等其他作品,都诞生于作者早年进京会试期间。梁章钜的《楹联续话》也记录了此事:
严问樵(严保庸)曰:“道光癸未、甲申间,余以会试留都。暇日辄制新曲,付梨园歌之,倾动一时,彼中人多有以师事者。”[24]
从梁章钜的记述中可知,严氏制曲扬名与江义田结交权贵的目的有所不同。其制曲付梨园演唱,主要是为了得到“倾动一时”的心理满足。“彼中人多有以师事者”等语,便可见其自得之意。
严保庸对戏曲的喜爱达到了痴狂的地步,甚至在为官期间也一如既往。《丹徒县志》云:
(严保庸)久客京师,好作狭邪游,视金钱如土芥。既之山东,以官署为词场歌榭,坐是罢官。[25]
严氏以痴迷戏曲、放浪形骸而罢官,说明其借曲扬名的行为中自我娱乐和自我满足的成分更多。尽管他与江义田一样有过京师制曲、以此知名的经历,但他们的目的不可等同视之。
除了以戏曲扬名外,也有文人以小说为晋身阶梯的。小说家陈森根据自己在北京梨园行的见闻创作了《品花宝鉴》。后来游历江南的时候,以之进献富商巨贾,博得钱财资助,其功利性与江义田完全相同。江、陈二人属于下层文人中的个别者,他们幸运地脱颖而出、赚得名利。而更多的人则一生寂寂无闻,事迹不见流传。这几起成功的晋谒故事,便是当时晋谒、扬名活动的代表和缩影。我们可以想见当时聚集在都市的下层文人奔走求告的场景,在他们为生活奔走的过程中,文学也成为晋谒的工具,沾染了功利的气息。
有关道光朝文人戏研究的文章
随着文人戏不断向案头靠拢,合乎曲律、适应舞台已不再作为创作的必然要求,戏曲创作变得易于上手。道光朝文人戏已经与诗词、小说一样,承载了私人写作的需求,俨然作为文人创作的常用文体。尽管如此,昆腔的典雅品性依然受到文人群体的青睐。而道光朝文人曲家通过不断的创作和演出努力维系昆腔最后的光辉,极大延缓了它的衰落进程。此时曲坛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来自花部阵营的外部冲击以及文人戏内部持续坚守的创作努力。......
2023-08-05
准确来说,中国悲剧文学体现出的是一种婉转隐晦的“感伤风格”。感伤主义作品体现的敏感、哀伤的色彩与道光朝文人戏感时伤事的情绪非常相似。这种文学自觉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深远责任。感伤风格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特征,在乱世背景下的道光朝文人戏中日益突显,成为其主流风格之一,显示了文人群体先进的觉悟和细腻的情思。......
2023-08-05
第二条线索恰好与之相反,一部分道光文人曲家希望从传统曲体中汲养,以实现文人戏的重振。综上,道光朝文人戏的文体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复古并存的双线索路径,这在戏曲文体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23-08-05
另有沈起凤的《文星榜》,借用《胭脂》故事桥段,亦列入聊斋戏中,共计15种。比如黄燮清有《脊令原》《绛绡记》2种,陈烺的《玉狮堂传奇十种》、刘清韵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都包含3种聊斋戏。黄燮清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密切关注时局,将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投射到戏曲创作中。......
2023-08-05
但是戏曲的题材独创性却逐渐落后于小说——多见改编之曲而少见原创之作。道光朝戏曲对原著小说的依附性,反映出当时戏曲题材单方面向小说借鉴的特征。戏曲题材创作性衰弱主要受到当时曲坛竞争的影响。花雅争胜以花部戏曲成为舞台主流、文人戏案头自娱为结果。但从文学性上看,这些作品囿于原著的藩篱,使古典戏曲的独创性日渐萎缩。宋元以后,则统称戏曲艺人为“优伶”,或称“优人”“伶人”“伶工”等。......
2023-08-05
道光年间,许多汉学家身兼朝中职务,有的官至学政、巡抚。总之,考据学风对道光朝文人造成了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道光文人也不例外,生逢国祚衰微,一些学者率先将深厚的考据功底运用到时务研究中,以精准细致的考察和科学先进的结论为执政者提供参考,确立了专注时务、经世致用的新学风。边疆史地学自乾隆学者祁韵士开始起意,经过道光文人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
2023-08-05
周乐清以父荫得到嘉庆皇帝的抚恤,留在军营补用,时年12岁。“忠君爱国”对周乐清而言,不是一种普通的士人情操,而是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是家族传承的血液,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在30年的官场生涯中,周乐清处处以先人为楷模,忠于君主、兢兢业业。在吏治中,他爱民如子;在沙场上,他运筹驰骋。平瑶一役,他忠义两全,上对君主、下对黎庶乃至俘虏皆无私无愧。胸怀忠君爱国之志,无缘重振朝纲,此其憾恨之一也。......
2023-08-05
周乐清虽然在父辈的荫蔽下顺利走上仕途,但因性格耿介正直、为官清廉,不仅官职上没有较大的升迁,就连日常生活也捉襟见肘。夜航船价廉、多载贫贱之流,周乐清出身富贵,却自负行装、夜航来往,因此遭到贺三的讥笑。在赤裸裸的丑恶世俗面前,周乐清内心所受的煎熬与折磨至今读来依旧令人心寒。患积履霜,变生肘腋,危乱已在呼吸。养家的压力迫使周乐清晚年陷入借债、卖婢的窘境,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