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研究:现象与原因调查

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研究:现象与原因调查

【摘要】:两次调研存在相反的数据结论。第一次调研显示教师重视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日记的频率颇高。第二次调研发现教师缺乏深度反思,无效反思和低效反思普遍存在。研究进一步聚焦反思能力构成要素,探索了背后原因。实践中教师对此颇为关注,反映的课堂教学现象客观、全面,时时有上课者意想不到的发现,对于反思很有价值。工具5的教师教学反思过程,是针对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跟踪查对表,能够从一段时间内判断自身的反思水平状况。

(一)朝阳区教师反思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两次调研存在相反的数据结论。第一次调研显示教师重视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日记的频率颇高。第二次调研发现教师缺乏深度反思,无效反思和低效反思普遍存在。研究进一步聚焦反思能力构成要素,探索了背后原因。

(二)廓清课堂教学反思路径,据此构建了融“反思路径、反思策略、反思辅助工具”为一体的反思性实践对话框架,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反思提供整体思维框架。

基本说明: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不是漫无目的地开展的,要遵循一定的思维框架来进行。本研究提出“反思性实践对话框架”,包括反思路径、反思策略和反思辅助工具三部分。

(三)细化了反思性实践对话框架,从微观层面指导课堂教学反思的深入开展。

1.反思性实践对话框架流程

续表

基本说明:

反思性实践对话框架,实质上是引导教师进行深度反思的路径和步骤。其本质是引领教师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人到对话,从现象到实证,从思考到撰写,从假设到行动,从而推动其完成一次次微小的行动之旅,达到对自身教学问题的深度反思和改进。

2.反思策略

将反思性实践对话框架对接一线教师的教学课堂、对接学校常态教研组活动,贯彻了以实证观察为基础、以对话交流为核心、以叙事写作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本质的反思策略。

课堂教学视域——指向课堂教学改进,重点为实证观察与对话交流。

(1)研发课堂观察量表,分主题观察课堂,梳理实证数据;

(2)依据数据,聚焦主题之下的核心问题;

(3)借鉴六顶思维帽子理论,围绕核心问题,推进研讨进程;

(4)遵循对话问题清单,展开多角度对话;

(5)归纳提炼信息,改进教学设计;

教师专业发展视域——指向持续思索教学问题,树立反思性专业发展观,重点为叙事写作与行动研究。

(6)学习叙事性反思写作标准,明确写作目的与要求;

(7)重新审视前后改进的课堂教学实践,撰写叙事性反思,达到深度理解;

(8)进行新的教学改进实验;

(9)借助反思过程监控表格,清晰自身反思状况。

(四)开发了系列反思辅助工具,助推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持续开展。

1.系列工具

工具1:传统听课记录表

工具2:课堂教学增值评价的观察量表

续表

工具3:“教学反思对话问题清单”

续表

工具4:叙事式反思评价标准

工具5:教师教学反思过程(自我判断表)

2.工具运用说明

以上呈现了原创开发的系列用表中的一部分,基本代表了应用的范畴。借鉴的文献综述工具和六顶思维帽子工具在这里不做阐释。

(1)观课工具:工具1的传统听课记录表,是针对部分教师愿意遵循传统的听课模式设计的听课表格,引导其对所看到的教学现象进一步思考,并能够参与讨论。工具2的课堂教学增值评价的观察量表,是本研究研发的一系列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主题的课堂观察量表,从更聚焦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证性收集信息。实践中教师对此颇为关注,反映的课堂教学现象客观、全面,时时有上课者意想不到的发现,对于反思很有价值。

(2)对话工具:工具3的“教学反思对话问题清单”,与反思的进程匹配使用,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提问者与回答者之间的互动,助推对话深入,达到深度反思。

(3)评价工具:工具4的叙事式反思评价标准,能够很好地从文本角度判断教师的反思水平现状,也能很好地引导教师反思的撰写。工具5的教师教学反思过程(自我判断表),是针对教师的自我反思的跟踪查对表,能够从一段时间内判断自身的反思水平状况。

(五)基于反思性实践对话框架引领教师开展大量课堂研究实践。聚焦课堂教学主要问题,结合教师需求,择取主题方向(问题设计与理答、资源开发与设计、学生学习增值评价、教师自主支持行为与学生学习等),开发课堂观察工具,逐渐引导教师从教的中心转向学的中心,开展了30余节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课堂教学反思对话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过程性教学设计改进、反思分析研讨的案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