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突破反思障碍:课堂观察诊断工具应用实践

突破反思障碍:课堂观察诊断工具应用实践

【摘要】:如果说最开始的反思,是针对整堂课的,后面的反思,则是聚焦了主题。文献综述下的理论切分吗?熊川武教授也对反思的合理性标准做了论述,然而理论的艰深和难以区分成了一线教师的拦路虎,吸收消化需要时日,转化应用也需要时日。笔者在最近的课堂反思历程中,尝试了应用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工具作为课堂观察的诊断工具。

如果说最开始的反思,是针对整堂课的,后面的反思,则是聚焦了主题。先后选择了目标制定、资源利用、提问追问、反馈收集、增值评价、自主支持等主题。这些主题中,涉及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两个阶段。因此反思至少要做两轮,第一轮选好主题,针对教学设计做规范性、科学性的要求,也就是基于教什么的反思;第二轮,围绕主题,主要针对教学实施的适切性、效果性做课堂观察和诊断,也就是基于怎么教的反思。

然而,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多么深博的问题,反思的合理性标准到底是什么呢?自圆其说吗?文献综述下的理论切分吗?政策的导向吗?资深教师的评价吗?学生的学习绩效吗?也许需要综合考虑后四者。然而,学生的学习绩效又如何来诊断呢?资深教师的评价如何体系化呢?政策的导向如何找到核心的理念呢?文献综述下的理论又选择哪一个呢?是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汗牛充栋,需要有敏锐的洞悉力来择取关键的要素和理论框架,作为一堂具体的学科教学课例的观察工具和标准。熊川武教授也对反思的合理性标准做了论述,然而理论的艰深和难以区分成了一线教师的拦路虎,吸收消化需要时日,转化应用也需要时日。

笔者在最近的课堂反思历程中,尝试了应用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工具作为课堂观察的诊断工具。比如,上下位关系工具用于针对概念课的观察;焦点访谈法运用于发散性的文科课程的课堂观察;布鲁诺的认知层级工具应用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的课堂观察;问题连续体工作应用于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却是一个深切的经验: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的研究主题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比较成熟的工具作为课堂观察的框架工具,再结合主题有针对性地研发课堂观察的标准工具。这种合理的匹配一定程度上又见森林,又见树木,比较好地框定了反思的边界和逻辑线,指向反思的合理性,确保反思的方向不偏离主航道,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