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摆脱鸡肋束缚:课堂教学反思的探索

摆脱鸡肋束缚:课堂教学反思的探索

【摘要】:课题开题后,将近2个月的时间,我把课题封存在工作的角落,它成了我的“鸡肋”。其一,关于反思本身难啃。让我一个没有任何“财商”的人感到畏难,此为第三关。鸡肋扔在墙角,课题主持人如同将头埋进沙窝的鸵鸟,不看、不听、不想……然而,“鸡肋”独自在墙角鸣唱,时刻刺激我的神经。用这样一种半行政的压力逼迫着想打退堂鼓的老师,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于是,硬着头皮,我不得不去啃那块“鸡肋”。

课题开题后,将近2个月的时间,我把课题封存在工作的角落,它成了我的“鸡肋”。食之难啃,弃之不舍。

现在回过头来看,课题难啃之处在于三处。

其一,关于反思本身难啃。这也是很多课题遇到的问题。课题研究的内容正是教师们日常工作中困惑的问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既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文献,梳理思路;又需要趴到实践的草丛中,收集现状,对症下药。教学反思,本身是一个对教学思考的过程,有一部分是对思考的思考,属于元认知的东西,人的大脑深处的探究,谈何容易。但是关于反思,充斥现实中的却是铺天盖地的相关论述,每一个教师也都在谈反思。通过艰涩难懂的文献,我隐约知道,我所要研究的反思,不是老师们说的反思,我到底要什么?因此,对有质量的文献的占有、挑选和消化还需时日,对现状中反思的状况还需通过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摸清,这些不确定性,让我回避去想课题,是我畏难的第一关。

其二,关于怎么推进课题难啃。立项之初,课题组的成员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13名成员。因为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都很忙,召集一次会议需要协调很久,团队的氛围如冷锅造饭,没有一丝热乎气。加上课题成员也是我通过不同渠道召集的志愿兵,彼此之间不是很熟悉,让我时刻觉得每一个学员都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着我:你的课题有用吗?我们挤出时间来参与你的课题研究,值得吗?这种不自信,让我回避去想课题,是我畏难的第二关。

其三,关于经费问题难啃。北京市教育学会的课题是没有经费的,如何筹措相关经费?即使所在单位朝阳分院能够支持一定经费,经费用在什么样的刀刃上?让我一个没有任何“财商”的人感到畏难,此为第三关。

鸡肋扔在墙角,课题主持人如同将头埋进沙窝的鸵鸟,不看、不听、不想……然而,“鸡肋”独自在墙角鸣唱,时刻刺激我的神经。我意识到课题为什么要走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程序,也是不无裨益的。用这样一种半行政的压力逼迫着想打退堂鼓的老师,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于是,硬着头皮,我不得不去啃那块“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