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老师:观课论述和汇报课获好评

刘老师:观课论述和汇报课获好评

【摘要】:刘飒老师,教龄6年。[3]观课议课过程中的表现:刘老师上课的时候还属于新教师,对教学呈现一种敬畏但又不自信的态度。那次评课,刘老师主要就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大到每个教学环节,小到每一个课堂提问。这样静心思考,静心设计的一节汇报课,最终受到了刘老师及同学科几位老师的好评。

刘飒老师,教龄6年。

刘老师任教的是北京市朝阳区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像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一样,刘老师质朴、沉静,上进心强。在课上和刘老师交流的时候,她并不是很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说的时候会有一点小小的羞涩,但眼神中透露着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我感受到了她内心渴望有人指导,对研讨过程的享受,以及对教学无声的责任。

我很快交给了刘飒老师一个任务,做一堂课,然后进行反思。刘飒老师上的是《珍惜时间》的课,虽然有一些不足,但我看到了一些创新性活动的独具匠心,应该是同类课程当中比较优秀的课了。于是,以此堂课为契机,我指导刘飒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形成了课题研究之初我的第一个研究案例。[3]

观课议课过程中的表现:刘老师上课的时候还属于新教师,对教学呈现一种敬畏但又不自信的态度。但是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发现她并不是只频频点头、盲目接受的状态,而是会陷入沉思,提出问题。上课条理清楚,准备充分,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在反思的时候,却总是忽略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不足反复提及。这是一类自我指向归因的老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老师。但关键是要引导她全面地认识自己,尤其是教学的亮点、教学的个人风格优势,以便树立自信,并基于教学优势不断地生发教学效能感。

刘老师上了《珍惜时间》的课后,趁热打铁又代表学校参加了学区的评课活动,上了一节《孔子》的课,并获了奖。刘老师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我,听着她淡淡的语气里透露的兴奋,我着实为她高兴。是啊,作为普通的新教师,一下子就能崭露头角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老师要面临适应新环境,一切从头学的压力,一方面需要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又需要平台。能不能抓住平台,能不能用扎实的研究支撑起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新教师沉下心来,抛弃功利思想,一步一个台阶地做好自己。刘老师踏实稳重的性格,对教学的敬畏以及不投机取巧的态度,促使她提升了自己。

下面是刘老师写给我的反思:

时光荏苒,走上教育之路已有六年之久。在这六年的日子里,我脚踏实地,不忘初心,体味着作为人师的幸福,在守护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从教六年,心生了很多的感慨。我常说教师这份行业干得就是份良心活儿,责任心尤为重要。有良心的教师容不得半点虚假与不负责任,他们会觉得教育工作永无止境,更会不断努力自觉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因为他们想给学生的是更好的教育。回望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是反思给了我动力、信心和快乐。仔细想一想,除此之外,好像再也没有能值得跟他人谈论一番的法宝了。

在入职的头三年,这段对新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的时期,我参加了分院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其间也参与了很多次的听评课活动。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听评课,当时的我工作刚满半年,老实说一节课听下来真的是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说不出哪里好,也说不出哪里不好,勉强能提出的不足和亮点也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那次评课,刘老师主要就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大到每个教学环节,小到每一个课堂提问。整个过程中,老师结合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不断地反问我们:这个地方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你会怎么改?这个问题问得好吗?既定的目标达成了吗……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安静的气质、轻柔的话语,让我们感觉坐在对面的不是一位专家,我们是平等的,我们都是那节课的设计者,真的是非常成功地把我们带入了那节课的再设计过程中。渐渐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清晰了,而对于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们也有了更好的方式。正是那场润物无声的教学,触动了我,唤醒了我,我也由此萌生了反思的意识。

听完那次评课,我兴奋中带着自信,开始了自己第一次独立且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有帮助吗?选取的教学资源对目标达成有效果吗?有多大的效果?提问是否紧扣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反思中,我设计着教学活动,取舍着教学资源,思考着课堂提问。在不断地反思中,我逐步完善着教学设计。这样静心思考,静心设计的一节汇报课,最终受到了刘老师及同学科几位老师的好评。当然,问题也是有的,在讲完一个故事让学生说感受时,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都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我想当然地把原因归结于学生不爱表达、不敢表达等。在刘老师的引导下,我仔细回忆了那部分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厘清了原因。所选取故事本身的主题不太明确,有本节课珍惜时间的主题,但还指向勤劳和懒惰这一主题。我当时是有认识到这一点的,在学生回答之前也做了相关的引导,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做出我所期望的回答。为什么效果还是不好?问题就在于我缺乏有关了解学生情况的理论知识,对低年级的学生不够了解,他们的逻辑思维很不发达,很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将本节课的主题与故事中珍惜时间的主题联系在一起,自然也给不出老师理想中的答案。我将这些过程、思考、感悟及时记录下来,通过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了,也深入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内涵,知道了进行学情分析的目的及其重要性。整理成章的反思,更让我有了一种如获至宝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这样的反思伴随我一路走来。在反思中,我走出了新教师的迷茫区,跳出了习以为常的圈子。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我的反思意识更强了,反思的角度和内容更多更广了。在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我的课堂较之前变得更充实而生动,更严谨而有深度。在成长的路上,我也因此多了一份自信和成熟。

刘老师,多可爱啊!质朴的语言,质朴的想法,我想不管教师的成长之路多么艰辛,但愿所有的老师都有入职之初的像刘老师一样的初心和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