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提问与答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指导策略

教师提问与答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指导策略

【摘要】:在这个生成的资源里蕴含了两个指向教学目标的点,一是可以提示出关键词,让学生仿照文章中描述澳大利亚远古故事的行文,仿说一段中国远古故事,达到英语应用的目的。显然,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话题,本文只是从问题设计与理答的角度,通过一个课堂观察的实证数据分析,得到一些启示,并引发了一些策略的启示。

教师的提问与追问一直以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很多老师开始关注问题的指向层级、提出时机、叫答方式、理答指向等。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本身的解构有利于教师提升问题设计与理答能力,但笔者从众多的案例当中(包括本文所述案例)发现,问题策略的合理性需要在教与学的整体背景下来考虑,问题策略要与其他的教学策略灵活配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层级吻合。从目标我们可以基本预测课堂教学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与之相匹配,教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确定在相应的层级,且要全面考虑问题的层级递进。一般来说,教师的问题链设计呈现两个问题:其一,与环节目标不相符。比如课堂引入环节,目标一般是引起兴趣,引发思考,有的老师的问题是评判层级,不啻于给学生当头一棒,将学习动机扼杀在初始。又如,到了总结提升阶段,目标一般是归纳提升,拓展思维,有的老师的问题是记忆、理解层级,不啻于“狗尾续貂”,错失了提升的时机。其二,问题链的层级不符合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思维的发展,需经历直观感知——具体形象——抽象推理的过程,有的老师的问题层级犹如过山车,忽上忽下,或居高不下,或低阶徘徊,这些都值得注意。

其次,以问题为核心整合情境与教学任务,问题策略更有效。完美的问题链能够推进教学的发展,使学生思维或纵深或扩散发展,然而这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而已,是那部分适合进行大脑思维体操的学生。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有必要将问题嵌入更丰富的情境、活动和任务中,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不同差异的学生思维得到相应发展。

比如上述课例,教师如果针对“澳大利亚英国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一段文本,先以提问厘清段落结构和大意,接着提出请你以“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仿写一段英语的任务,并进行小组合作的任务,相信此问题与任务的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仿写动力,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分析文段关键信息、语法结构、修辞比喻以及文化视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被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也被激活了。

最后,抓住课堂契机,指向教学目标,用追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是在碰撞中激活的,在互动中发展的。课堂的生成是发展思维的转瞬即逝的时机。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抓住教学契机,运用一系列追问,点燃那个即将消失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与思维。

仍然是上述课例,当教师提出澳大利亚有远古的故事,中国有这样的故事吗?学生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学生回答出这些,仅仅是发散思维的运用。教师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资源做文章呢?在这个生成的资源里蕴含了两个指向教学目标的点,一是可以提示出关键词,让学生仿照文章中描述澳大利亚远古故事的行文,仿说一段中国远古故事,达到英语应用的目的。二是可以立意在文化上,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和远古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这些共同的文化现象甚至理解中西远古神话的区别。这样处理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审辨思维。

显然,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话题,本文只是从问题设计与理答的角度,通过一个课堂观察的实证数据分析,得到一些启示,并引发了一些策略的启示。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亦是难点。打开学生内隐的思维之门,学习思维发展的规律,诊断学生思维发展品质,改进促进思维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必然。我们有必要对此加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