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问题链引导重难点突破:教学反思事件研究

问题链引导重难点突破:教学反思事件研究

【摘要】:所谓问题链就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两个原则正好应对了问题链在突破重难点过程中,解决认知问题和情感障碍的双面挑战。由于文本段落之间的并列关系,针对不同的段落,教师都依托问题链进行了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重难点突破策略,我们以第二环节教学环节进行了观察。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学习,获得提升。课堂教学要注意分散重点,搭设认知阶梯,让学生易于接受。课堂教学难点要分析学生情感、认知上的障碍,寻找解决的症结点。一般来说,很多教师采用课堂提问和追问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由于涉及教学的核心内容,又涉及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障碍,从主客观两方面都要进行有效突破,一般需要靠问题链来完成。所谓问题链就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有学者认为,问题链的设计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进程的需求,是否为学生构建了基本支架或确定了思维起点;“问题链”出现的时机和问题展示的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两个原则正好应对了问题链在突破重难点过程中,解决认知问题和情感障碍的双面挑战。前者强调问题之间的跨度和梯度,是否具有合理落差,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空间,是否由简入难形成认知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后者强调问题与学生经验的对接,措辞是否符合学生年龄,时机是否触发学生的一瞬而过的灵思,指向是否正是学生百思不解的困惑。

当然,问什么比怎么问更重要。基于重难点突破的问题链,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链条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对教学本体性知识的深度把握,对学生能力培育的方向的准确把握是教师在问题链设计背后的隐性支持。

《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野外”“慌张”“忠实”等词语的意思。难点是了解在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并理解“天然的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重难点来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言语构建与应用能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分析文本,达到深度理解。由于文本段落之间的并列关系,针对不同的段落,教师都依托问题链进行了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重难点突破策略,我们以第二环节教学环节进行了观察。教师的问题链如下,我们把问题的层级也标明在后。

(主问题)太阳是如何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分析)

(问题链)这一节中你能挑出几个重要的词语?(记忆)什么指着北方?(记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是如何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理解)有一个比喻,太阳是忠实的向导,“忠实”是什么意思?(理解)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理解)生活中还可以说忠实的是什么?(应用)向导是什么意思?(理解)和“导游”的意思一样吗?(分析)怎么理解“忠实的向导”?(理解)

从这一问题链来看,有主问题,即太阳如何帮助我们辨别方向?有序列问题,序列问题从记忆到分析,很好地分解了难点,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渐进的阶梯。从问题的功能来看,一些问题指向文本的深度解读,一些问题指向言语能力的应用与构建,很好地指向了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但我们也观察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没能够进行有效追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言语应用与构建。比如,当问到:“忠实是什么意思?”学生有的回答忠诚,有的回答诚实,三个词语在词意上是有区别的,教师应该进一步辨析。又如,当问到“生活中还可以说忠实的什么?”学生说到“忠实的朋友、忠实的小狗”,两者之间哪个更为贴切,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敏锐感知。因此,课堂中的追问是问题链的课堂生成部分,一方面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和关键点的把握了然于心;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会倾听、善于引导、善于捕捉、善于转化、善于提升,让学生在追问中思索,在追问中内化,在追问中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