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提问类型与教学目标达成:反思课堂教学事件研究

提问类型与教学目标达成:反思课堂教学事件研究

【摘要】:一般来说记忆性问题为事实性、概念性目标服务,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问题为程序性学习目标服务,评价性问题为学生元认知学习目标服务。同时,核心问题的认知水平由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决定。从教学目标的第32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设定的目标最高层级是“分析”层级,考虑到是二年级的学生,结合文本特点及课标要求,我们认为目标设计是合理的。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核心与灵魂。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喻成目的地灯塔上的明灯,问题就是教师放置在各个路口的指路牌等,它指引、伴随着学生最终到达目的地。

布鲁姆从认知领域把问题由低到高分为五大类: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根据知识维度将目标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一般来说记忆性问题为事实性、概念性目标服务,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问题为程序性学习目标服务,评价性问题为学生元认知学习目标服务。同时,核心问题的认知水平由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决定。

因此,教学目标的指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提问的层级水平,两者之间体现一致性。目前一些课堂教学提问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偏多,导致学生反复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等事实性知识上徘徊不前。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提问层级的关注不够,更深层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出了问题,没有指向更高阶的思维能力提升,没有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制定得比较合理之后,也并不是说教学目标的设定完全框住了课堂教学提问层级攀升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情做出相应的问题层级指向的调整,提出更高层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在随后的教学目标重新设计中予以调整。

在《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中,教学目标是:(1)复习“辨”“慌”等13个生字,会写“碰”“帮”等4个字,理解“野外”“忠实”“沟渠”等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3)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集中“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细心观察、多多思考的好习惯。

从教学目标的第32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设定的目标最高层级是“分析”层级,考虑到是二年级的学生,结合文本特点及课标要求,我们认为目标设计是合理的。教师在前后的教学改进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也进行了系列的调整。改进情况如下:

改进前后课堂教学问题数量及层级统计

从改进前后版的问题可以看出,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最高层级相符,教师的提问层级在两次教学过程中“理解”和“分析”层级居多,但改进后的教学中,应用层级的问题增多了2个,出现了1个评价层级和1个创造层级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出现的超越目标层级的问题进行了诊断。

设计当中增多的2个应用层级问题是:结合语境猜一猜“稠”的意思?你能说一说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而成功解决问题的事例吗?设计增多的1个评价的问题是:汉字书写的标准是正确美观、没有涂改,你给这位同学的书写打几分?设计增多的1个创造的问题是:还有其他方法辨别方向吗?能不能试着编一编儿歌?

从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在第一个应用层面的问题回答稍显吃力,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理解黏稠的粥和稠密的人口,也就是拓展“稠”的语用功能,加深了对“稠”字的进一步理解。但是第二个问题老师并没有问出。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也并没有开展此方面的教学进程。

学生在评价层级的问题上,能够针对同学书写的“导”字,评价其写得好,只是上面有点大,虽然说的是“白话”,但基本符合教师提供的书写规则,但也显现出二年级的学生在评价能力上,还是不能够非常自如地运用评价标准进行准确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创造层级的问题上,能够举例观察蚂蚁、年轮的方法用以辨别方向,但在后续的学生互动中,其他学生并不能很清晰地进行辨别,提供方法的学生也似乎不能很清楚地进行解释。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有可能只是听说有其他的辨别方向的方法,但也许是从网上查到的,或者家长告诉的,并没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因此只是知道,并没有理解,更没有创造的能力。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没有问出“能不能试着编一编儿歌?”而且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并没有涉及儿歌文体内容。

综上分析,本节课的应用层级的第一个问题和评价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属于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恰恰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语文言语运用和建构能力,以及思维中的分析能力是很好的磨炼机会。但创造性的问题,属于学生目前“够不到”的问题。因此,通过教学实践反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可以对教学目标的层级指向上调到“分析”层级,教学实施当中学生学习状况反馈的合理的教学问题予以保留,暂时删掉学生够不着,或者教学进程并不涉及的教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