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工具的合理性:思考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工具的合理性:思考实现教学目的

【摘要】:教学工具的合理性是教学主体合理性与教学目的合理性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学主体通过思考教学工具的有效性,并合理使用工具等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合理性。而教学目的的确定和实现,以教学工具等标志的客观条件为前提。教学主体对教学工具的反思主要是从这两方面进行的。反思性教学理论工具合理性的焦点是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因为只顾教学事实容易丧失教学的策略性和教育性。

教学工具的合理性是教学主体合理性与教学目的合理性的具体表现之一。教学主体通过思考教学工具的有效性,并合理使用工具等实现自身主体性的合理性。而教学目的的确定和实现,以教学工具等标志的客观条件为前提。

教学工具包括理论工具与实践工具。理论工具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表达的理性认识的结果(即理论)。实践工具同样是理性认识的结晶,但通常以物质和精神综合的形式表现,包括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等。教学主体对教学工具的反思主要是从这两方面进行的。

教学工具的理论工具,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科学理论人文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工具合理性的焦点是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

第一,反思科学教学理论功能的有限性,注意发挥人文教学理论的合理作用。科学理论是指通过自然科学方法获得的教学理论,如教学测量与评价理论等。人文理论是指主要借助思辨的方法获得的关于教学人员的本性、需要、兴趣、感情等的理论。其一,纠正注意定量而不注意定性的倾向。因为定量使人们难以恰当地分析和理解一些教学现象。也就是说,反思不仅要关注用机械的量化来呈现事物的状态,还要辅之以人文理论及应用。

比如,在课堂观察中经常看到老师使用数字或贴红花的方式给不同的学生积分。积分多,便属于好孩子;积分少,便是一般或不好的孩子。实质上,这些积分的结果可能和事实不符。因为积分少的学生之所以如此,可能教师的讲授不能满足其求知欲,或者他发现了教师讲授中的错误。可能这样的学生虽然课堂上有点小毛病,但特别有创造性;还可能他的作业做得很好,考试成绩非常突出。如果用它来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就可能更加与事实不符。因为得分低的孩子,完全可能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思想高尚的人。

其二,纠正只顾教学事实而不顾教学价值的倾向。因为只顾教学事实容易丧失教学的策略性和教育性。教学作为一种实践的活动,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体。因而坚持“价值中立”的科学教学理论,在指导教学上往往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

比如,某一个学生智商低下(如通过智力测量),导致学习成绩不好。教师应该如何做?是按照科学教学理论原则,如实告诉学生是智力不高?还是比较策略地将这种事实掩盖起来,说出其他可能的原因?

显然,后一种做法更能够激励学生。当然,此例说明的是强化科学教学理论,忽略人文教学理论的做法,现实中也存在只注重思辨的人文教学理论而忽视科学教学理论的倾向,我们应让两种理论在指导教学实践中各得其宜,最大限度地合理发挥作用。

第二,反思应用性教学理论的可操作性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基础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基础理论大多是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描述性较强,如关于教学本质的理论等。应用理论的抽象程度往往较低,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规范性较强,如关于教学模式的理论等。教师们偏好应用理论,因为可操作性强,精确、具体。但应用理论抽象程度低,对普遍规律解释不够,因而覆盖实践的面较小。长期使用这类理论,教师的视野会变窄。如课堂观察中常见的很多老师应用成型的教学模式来组织课堂,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使教师思考不能够深入,二是并不能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有的甚至导致课堂的呆板和低效。反之,抽象的教学理论,不太受教师的欢迎,感觉它离实践很远,但实质上,如果不抽象到一定程度便不能揭示规律,如果教师能够学习和运用抽象的教学理论,可以在较大范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自由。教学主体越是学习和运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越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获得自由,获得仅仅是一定范围的合理性。因此教学中要将应用型教学理论与基础型教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既保证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性,又开阔教学主体的眼界,使之纵揽全局,确保教学工具以及整个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教学的实践工具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本书仅从微观的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予以说明。

教学策略,从英语的意义看,“strategy”既指战略又指策略,为教学主体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和调控。微观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学方法和技能。一般来说,各个学科通用的教学策略有:发展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讲授、讨论、自学、实践等方法)、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类比、期待定势、讨论等方法)、运用知识的教学策略(探究训练、两难选择、模仿、角色扮演等方法)、要求分析的教学策略(讨论、逻辑系统图、思维导图等方法)、综合的教学策略(语言综合、绘画、模拟活动、设计实验等方法)、评价的教学策略(辩论、制作标准等方法)、反思强化策略、时间控制策略等。

总而言之,教学策略的应用是因“势”制宜的,“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考查其合理性主要关注策略是否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策略间的一致性以及教学策略的价值和效率方面。

综上所述,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反思时,所凭借的标准或者说是反思指向的方向,我们可以借由已经成形的实用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或者“生态课堂”“有效课堂”“创新课堂”等作为参照,但这些标准的产生,某种意义上已经选定了一定的理论倾向,是从特定的某一个角度树立了标杆。真正使课堂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社会发展,我们还是要从教学实践合理性出发反思课堂教学。

【注释】

[1]李子健、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陈惠邦:《教育行动研究》,台湾师大书苑1998年版。

[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9期,第44页。

[6]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9期。

[8]曾拓:《教师思维语教学问题意识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刘继玲:《唤醒自觉——培训的灵魂与本质,蒋秀云老师书中所举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0]反思问卷调研数据显示如下:对反思重要性的认识:56.1%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重要”;33.5%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非常重要”;5.2%的教师认为“说不准”;5.2%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不重要”。即超过90%的教师认为反思是重要的。对反思内容的认识:如果要进行教学反思,73.6%的教师选择记录“课上发生的事情及自己的疑问”;73.3%的教师选择“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原因”;68.7%的教师选择“通过思考,逐渐聚焦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37.9%的教师选择“清晰完整地叙述事情发生经过,并提炼出主题”;28.3%的教师选择“开始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1.4%的教师选择“其他”。对教学反思的目的的认识:首先是选择“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教师人数最多;其次是“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理念”;最后是“梳理缄默知识,澄清自己的教学理论”。

[11]季苹:《学校文化诊断》。

[12]Germaine L.Taggart,Alfred P.Wilson.提高教师反思力50个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3]关于反思的水平层级,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如文中提到的提法,也有分为技术、理解、批判层级的说法,大概核心内容一致。后文将予以阐述。

[14]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9期。

[15]关于教师的态度方面有的学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归结为以下三点:(1)开放的头脑。是指一个人愿意聆听不同方面的意见,能主动地思考其他状况,尤其重要的是,能开放地接受“自己目前所相信的或许是错误的”可能性。(2)责任感。是指一个人能注意并且评估自己的任何一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对其后果负责。另外,“责任感”也代表一个人能卸下对情境的一般公式化描述,愿意深入地审视情境的真实状况。(3)专心致志。“专心致志”与个人对事物的兴趣密切相关,只有当人们沉溺于某些事物时,他们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一心一意。通常人们认为,在实际工作和道德方面,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和倾向是重要的,实际上在智慧(思维)发展中,这种态度和倾向同样重要,他的养成对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非常重要。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

[16]陈向明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学机智);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的批判性反思知识等。

[17]申继亮提出了描述、澄清、面质、重构四步骤。赵明仁提出识别问题、描述情境、诠释分析、行动四步骤。学者们提出不同的反思步骤。笔者吸收各方观点,总结以上四个步骤。

[18]此表在本书现阶段能够解释反思的步骤,但笔者在研究中其实对此表进行了不断的修正,书中后续会谈及和呈现。

[19]内容选自笔者撰写论文《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与思考——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为例》,本文获得市级二等奖。

[20]沈晓阳:《规律·趋势·人的活动》,《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