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经验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没有经验的教师很难立足于教育。由于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理论不能作为通用方案解决事件中的具体问题,所以要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通过教师在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来提高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自我理解取向的教师发展的实质,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而获致个人成长。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学反思是关键环节。......
2023-08-05
在一次继教课后的例行研讨中,在座的课题组成员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明白了教学反思的路径,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但您能回答我,反思的方向是什么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问题吗?”大家每天都在听课、评课,手里有时会拿着一张教研部门下发的好课标准,但大多数时候,是凭着心目中好课的样子在评价别人。但真正要说出好课的样子,谁也不能完全说清楚,而且评判也各不相同。因此反思到底应该指向什么样的方向?
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反思,是反思的最佳视域,无论对于观察者还是反思者本身,“为了课堂改进、基于课堂,在课堂中”三者都是其中之意。但用什么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呢?换句话来说就是反思的方向是什么呢?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培训者、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也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标准予以指引。同时,也是教学反思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即我们依据什么标准来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就是反思的方向在哪里?各级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在实际的听评课过程中确实也出台了不同版本的听评课标准。然而,从反思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就能够确切地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吗?
每一个标准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标准编制者对课堂教学的哲学观点、课程观点、教学观点。因此,作为标准本身的存在,其一,择取了某一个理论的向度,因此也便彰显了这一个理论的可取之处,但也保留了这一个理论的不足。也就是标准本身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课堂教学本身的一些内容,使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免存在偏颇。其二,标准本身的出台排除了情境性的东西。按照美国学者肖恩的理论,现实的教学世界中,存在的多是“沼泽地”,即问题不确定的、解决方案不确定的情况不明、结构不良的教学情境,教师深陷其中。而标准的东西是来自“高且硬”的教学情境,即问题明确、结构清晰、条件明朗的教学情境。因此,深陷“沼泽地”的教师并不能用现成的标准完全有效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并有所改进。即使有所改进,可能也处于低效状况。
为此,到底什么是一节好课?不管我们抛出什么样的评价表格,“教学实践合理性”应该是其能够探讨的话题之一,也即用什么样的教学实践合理性做教学反思的标准。
教学实践合理性,按照学者熊川武的观点,教学实践合理性是教学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教学实践合目的性是指教学实践各要素按照预期目的相互作用并实现目的的教学特性。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即教学目的要有确定的指标表征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可平衡性;第二,教学目的具有当时条件允许的最大或较大价值;第三,教学目的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实现。
教学实践合规律性是指教学实践各要素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思维规律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效益的教学特性。教学领域是自然、社会、思维规律并存且相互影响的领域。因此,教学实践合规律性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第一,要全面遵循规律。如学生生理与心理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规律,教学工具(包括内容、途径、方法等)的制造与作用等自然规律,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等思维规律。同时要考虑到三种规律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工具的形成与作用等虽然是自为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但也含有一定的社会性因素,教师对教学仪器的制作等要考虑学生(教学客体)的特性。第二,要发现规律。任何发展着的教学实践都是不断解决新的教学问题的实践,这些新问题蕴含着规律。因此合理地解决新问题,就会发现新规律。而且要切合实际地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发现新规律。在这种意义上,发现新规律同时是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的表现。第三,要“双向”合规律。由于规律是一种本质的关系,因此“关系”双方都有与对方处理好关系的“责任”。例如,必要的学习时间是一定学习成就的前提,这是一条学习规律。遵循这条规律,不仅要注意“学习时间”适应“学习成就”的一面,还要注意从特定学习时间确定相应学习成就的一面。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合规律性。
必须把两者统一。一方面,合目的性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实现,都要与教学领域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等规律性相适应,与教学要素的特征及其联系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合规律性以合目的性为指导。教学主题在教学目的指示的范围内,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探讨并遵循规律。这意味着,教学主题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而去合规律,而不是盲目地合规律。也就是“所谓遵循规律,实质上不过是利用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之所以要利用规律,就是为了控制或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20]
具体到观察某一节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合理性可以分解为“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工具的合理性”。这为教学反思的推进提供了可操作的反思方向。
有关踏上反思之路:课堂教学反思事件研究的文章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经验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没有经验的教师很难立足于教育。由于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理论不能作为通用方案解决事件中的具体问题,所以要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通过教师在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来提高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自我理解取向的教师发展的实质,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而获致个人成长。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学反思是关键环节。......
2023-08-05
但反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反思者会逐步走向深入。我怎么以不同的方式做,对应的是反思的行动检验阶段。这一阶段,在经过诠释分析之后,反思者针对前期出现的因果联系,假设出新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验,看是否能够使结果呈现好的转变。......
2023-08-05
但初期的问卷调研结果却出乎意料。为此,如何通过进一步的调研摸清教师真实的反思水平,是研究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因此,也有了下文笔者不厌其烦地从多个角度对教师反思水平现状的调研。通过更为深刻的情境题目、水平测试卷等内容的分析,教师的一般的反思水平状况呈现出来。......
2023-08-05
“结伴而行,终身学习”正是我想对教师同仁们所说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洪流中,在学生核心素养指引下,在各种教育理念主导下的各种学习变革的场域中,教师保持镇定和初心的绝招,便是结伴而行,终身学习。[1]马永红老师,现为北京市朝阳区八十中管庄分校副校长。[2]本案例来源于笔者继续教育课上,华中一师附中马永红老师的课后反思。......
2023-08-05
以上三个问题的调研结果充分表明高中教师教学反思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反思的质量处于低下状态。即一半以上的教师很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去反思自己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所思所想,很少或不去思考适当的反映形式,差不多反射性地处理这种事件,仅仅是在制止事件,把简单“反应”付诸行动,是几乎没有反思意识的。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稍有反思意识,能够在处理事件过程中有一个辨别的过程。只有十分之一的教师具有高度反思性。......
2023-08-05
(二)反思性对话问题清单的内容在前文中提出过反思的四个步骤,即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改进(如下图)。但在实际引导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仅仅给出了如此一个步骤流程和注意事项,并不能促使教师走入深度反思。......
2023-08-05
反思主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反思课例:“一带一路”史地政文综专题课初中八年级教学设计:[3]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应用的观察量表:教师课堂资源利用课堂观察量表课例反思:在本课例的研究过程中,课堂观察团队先后2次深入课堂,授课教师也在跟进过程中,进行了先后2次的课堂教学改进过程。......
2023-08-05
实践性知识不是指导教师某一个具体行为的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在实践中经过确认有效并以整体性教学信念的形式发挥作用。教师的信念是一种为人有用的信念,并包含批判反思的维度。本研究一直使用使用理论这个概念,便于和宣称理念对称,但需明了和有的专家所说的缄默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信念有相通之处。最理想的状态是宣称理论和使用理论一致,以及人的思想和行为是......
2023-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