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反思标准及操作方法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标准及操作方法研究成果

【摘要】:不管我们抛出什么样的评价表格,“教学实践合理性”应该是其能够探讨的话题之一,也即用什么样的教学实践合理性做教学反思的标准。[20]具体到观察某一节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合理性可以分解为“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工具的合理性”。这为教学反思的推进提供了可操作的反思方向。

在一次继教课后的例行研讨中,在座的课题组成员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明白了教学反思的路径,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但您能回答我,反思的方向是什么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问题吗?”大家每天都在听课、评课,手里有时会拿着一张教研部门下发的好课标准,但大多数时候,是凭着心目中好课的样子在评价别人。但真正要说出好课的样子,谁也不能完全说清楚,而且评判也各不相同。因此反思到底应该指向什么样的方向?

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反思,是反思的最佳视域,无论对于观察者还是反思者本身,“为了课堂改进、基于课堂,在课堂中”三者都是其中之意。但用什么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呢?换句话来说就是反思的方向是什么呢?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培训者、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也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标准予以指引。同时,也是教学反思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即我们依据什么标准来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就是反思的方向在哪里?各级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在实际的听评课过程中确实也出台了不同版本的听评课标准。然而,从反思者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就能够确切地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吗?

每一个标准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标准编制者对课堂教学的哲学观点、课程观点、教学观点。因此,作为标准本身的存在,其一,择取了某一个理论的向度,因此也便彰显了这一个理论的可取之处,但也保留了这一个理论的不足。也就是标准本身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课堂教学本身的一些内容,使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免存在偏颇。其二,标准本身的出台排除了情境性的东西。按照美国学者肖恩的理论,现实的教学世界中,存在的多是“沼泽地”,即问题不确定的、解决方案不确定的情况不明、结构不良的教学情境,教师深陷其中。而标准的东西是来自“高且硬”的教学情境,即问题明确、结构清晰、条件明朗的教学情境。因此,深陷“沼泽地”的教师并不能用现成的标准完全有效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并有所改进。即使有所改进,可能也处于低效状况。

为此,到底什么是一节好课?不管我们抛出什么样的评价表格,“教学实践合理性”应该是其能够探讨的话题之一,也即用什么样的教学实践合理性做教学反思的标准。

教学实践合理性,按照学者熊川武的观点,教学实践合理性是教学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教学实践合目的性是指教学实践各要素按照预期目的相互作用并实现目的的教学特性。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即教学目的要有确定的指标表征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可平衡性;第二,教学目的具有当时条件允许的最大或较大价值;第三,教学目的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实现。

教学实践合规律性是指教学实践各要素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思维规律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效益的教学特性。教学领域是自然、社会、思维规律并存且相互影响的领域。因此,教学实践合规律性至少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第一,要全面遵循规律。如学生生理与心理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规律,教学工具(包括内容、途径、方法等)的制造与作用等自然规律,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等思维规律。同时要考虑到三种规律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工具的形成与作用等虽然是自为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但也含有一定的社会性因素,教师对教学仪器的制作等要考虑学生(教学客体)的特性。第二,要发现规律。任何发展着的教学实践都是不断解决新的教学问题的实践,这些新问题蕴含着规律。因此合理地解决新问题,就会发现新规律。而且要切合实际地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发现新规律。在这种意义上,发现新规律同时是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的表现。第三,要“双向”合规律。由于规律是一种本质的关系,因此“关系”双方都有与对方处理好关系的“责任”。例如,必要的学习时间是一定学习成就的前提,这是一条学习规律。遵循这条规律,不仅要注意“学习时间”适应“学习成就”的一面,还要注意从特定学习时间确定相应学习成就的一面。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合规律性。

必须把两者统一。一方面,合目的性以合规律性为前提。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实现,都要与教学领域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等规律性相适应,与教学要素的特征及其联系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合规律性以合目的性为指导。教学主题在教学目的指示的范围内,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中探讨并遵循规律。这意味着,教学主题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而去合规律,而不是盲目地合规律。也就是“所谓遵循规律,实质上不过是利用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之所以要利用规律,就是为了控制或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20]

具体到观察某一节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合理性可以分解为“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工具的合理性”。这为教学反思的推进提供了可操作的反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