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反思步骤:发现-识别-诠释-行动

教学反思步骤:发现-识别-诠释-行动

【摘要】:教学反思的步骤一般包括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改进四个步骤。下面以一次“与学员现场研讨”举例说明有效反思四个步骤的过程。从以上案例可见,反思起因于感性,阶段结束于对观念之间的差距的初步认识。教师反思的步骤是达到有效反思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定要尝试遵从这一路径,真正做到深刻和有效的反思。

教学反思的步骤一般包括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改进四个步骤。(如图所示)[17]

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表所示。

表1:反思步骤流程说明表[18]

以上四个步骤是交替进行的,每一步骤都包含着其他层面。其中第三个步骤是难点,也是有效反思的关键。下面以一次“与学员现场研讨”举例说明有效反思四个步骤的过程。

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年之计在于春》,教师设计如下:

——布谷鸟的故事,让同学们初步感受要珍惜时间;

——一分钟时间的流逝活动(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秒针的声音),让同学们初步体验时间的宝贵;

——一分钟大收获活动(一分钟时间内,看看能写多少个生字、算几道题目、画几朵小花),让同学们感悟一分钟的用处,不要浪费一分一秒。

教师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初步感受、初步感悟、活动体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增强珍惜时间的观念。

应该说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体验逐步深入,符合学习认知规律。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布谷鸟的故事”体验后说感受时,举手发言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都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反思正是从这一“不舒服”处开始的。

识别问题阶段:

教师:你认为现象背后是什么问题?

学员: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有点说不准,可能是学生的感知薄弱。

教师:反思的起因就是教师课后觉得矛盾的地方、不舒服的地方、别扭的地方、效果不好的地方。识别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思考的深入会逐步清晰。

描述情境阶段:

教师:你的设计和预期是什么?

学员:我的设计是展示完“布谷鸟的故事”之后,期望学生回答:“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要珍惜时间。”

教师:现实情况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学员:结果是有三个学生举手,回答的是“这个人很懒”。

教师: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学员:我又叫了一个没举手的好一点的,他回答上来了。我接着就往下讲了。

教师:你再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大家看故事视频的时候情绪怎样?你问了什么问题?

学员:同学们看故事视频时非常认真,我当时讲完故事后,提问:“你有什么要对这个年轻人说的?”因为怕学生们回答不上来,其实在故事讲解的时候,自己也总结了一句,“看来真得珍惜时间啊”。但没想到同学们还是答偏了,也没有几个举手的。

教师:你补充的这些细节,是关键细节,对后续反思有一定意义。因此,描述阶段要尽可能逼真地还原当时的现场,抓住关键细节,比如关键的问话、关键的引导,学生的回答、语气甚至是表情。

诠释分析阶段:

教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出于什么样的观念和想法?

学员:同学们爱听故事,我这样设计也是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初步感知。

教师:出于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观念呢?

学员:(一再启发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也可见,学员对宣称理念的生疏。注:宣称理念能够很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有时是正式的语言宣称,有时是格言警句来表达。比如课改提倡的一些理念。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就是一个宣称理念。)

教师:没有达到预期的原因你认为是什么?

学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原来觉得是学生感知薄弱,或者是有老师听课不敢发言,现在看来好像是因为我设计的故事不太好。

教师:故事设计得哪儿不好呢?

学员:故事的内容是有一个年轻人偷懒,最后饿死,变成布谷鸟提醒人们不要学他偷懒,到了春天就要播种,否则颗粒无收。这个故事一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比较远,二年级的城市的孩子不知道春天要播种,也不明白布谷是什么节气;二是夹杂了一个别人勤劳他偷懒的对比,因此冲淡了珍惜时间的主题。

教师:假如还想用这个例子,要怎么做呢?

学员:沉默。

教师:其他学员认为要怎么做呢?

其他学员1:可以改变一下问题设计,更有针对性。比如这个年轻人在春天别人播种的时候他睡觉,错过了什么,浪费了什么?

其他学员2:或者可以把故事视频,加一些教师自己的配音或者字幕,使主题更加鲜明。其实,品生、品社课程的资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予以改编。

教师:有启发吗?

学员:有。

教师:大家都没有再对其他原因进行深究,有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原因是否需要调查?原因能否补充?原因之下是否还要进行细致分析?

学员:是啊!我们还是在主观臆断。

教师:你觉得我们需要你达到一种什么状态?遵从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你个人认识到在这个问题上你的观念是什么?你能否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

学员:(沉默之后)说不太好,感觉我在学情了解上有点问题,你希望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去做调查。我对学生关注不太多,而且也是凭主观臆断。

教师:你能试着总结你的原有思想观念在学情这块的不自觉认识(使用理论)和新课改要求对学情的认识和观念(宣称理论)的差距吗?

学员:我模模糊糊认识到了,但还要学习。总之以前关注学生不太够,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感知薄弱或有老师听课不敢,也许不是,需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

教师:时间有限,其实还可以继续对话下去。诠释与分析阶段是漫长的,伴随着困惑、学习、自问、调查、分析、挖掘,目的是要搞清楚在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情境当中,是什么样的不自知的观念导致了教学行为的选择?新课改是如何提倡的?两者之间的差距是什么?能够找到差距,就找准了问题和研究的目标,下一步就是去学习和改进了。

付诸行动阶段:

教师:下一步,你的改进措施是什么?

学员:我想去学习一些与学情分析相关的理论,也看看别人是如何结合学情选择故事,如何提问的?

教师:非常好。对于这节课“布谷鸟的故事”的内容或以后类似的内容,你打算如何处理?

学员:我尝试去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故事设计之前,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一下调研,精心设计问题,或改变现有的资源。

教师:对,要积极去尝试、验证。

从以上案例可见,反思起因于感性,阶段结束于对观念之间的差距的初步认识。因此,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化过程和某种教学行为的稳定过程,是教师通过反思使个人成长的过程。教师反思的步骤是达到有效反思的必经之路,教师一定要尝试遵从这一路径,真正做到深刻和有效的反思。[19](附录4)关于本部分内容在本书后续部分还会结合“反思性对话问题清单”工具的使用予以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