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反思之路:课堂教学事件研究

教师反思之路:课堂教学事件研究

【摘要】:第二类理解,关注教师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为教师是主动成长的。研究者在批评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无效后,认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具有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特征,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与其工作情景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不仅是其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地方。教师专业发展不应与教学实践分离,“从做中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教师自主发展范式的转向,无疑又一次从理论研究上对反思予以了无声的支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西方教育研究中的显学,研究非常活跃。综合来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理解,将教师发展视为教师掌握教学知识技能、认识教育科学规律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例如,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与意识的深化。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技能转化为权威的人”。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教师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弥补这些缺陷。因此,特别强调外部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发挥教师教育制度与政策的作用,但它忽视了教师个人的成长规律和特征,特别是忽略了教师自身的能动作用。

第二类理解,关注教师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为教师是主动成长的。例如利普曼(lieberman,1994)指出:“教师发展的概念是对过去的在职教育或教师培训做了重新界定,他关注教师对实践的持续探究本身,把教师看成一个成人学习者。教师发展的概念还将教师看作一个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的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再评价的人。教师发展代表着一种更为广阔的思想,它不仅是教师与儿童一起改进其实践的途径,而且还意味着教师更主动的发展。”

第二类理解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发展研究转向导致的。研究者在批评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无效后,认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具有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特征,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与其工作情景紧密联系起来,学校不仅是其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地方。教师专业发展不应与教学实践分离,“从做中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他者的帮助虽然不可或缺,但却不能越俎代庖,本末倒置,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该更为主动,以探究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在“工作情景”中,通过“对教学的探究”而进行的“教师自主”发展是新范式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教师自主发展范式的转向,无疑又一次从理论研究上对反思予以了无声的支撑。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必经路径。没有自主,即不需要反思,有自主则一定需要教师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是教学的,也将是对教师生命个体的探究,将促使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思想、有尊严的个体行走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主宰或者部分主宰自己的航向与节奏。诚如赵明仁所说,教学反思是教师培育职业感情、构建专业思想、改善教学技能的赋权增能过程,从而帮助教师走向自觉、自主与探究的专业发展之路。只有经过反思的教学生活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找到自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