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左宗棠的爱国主义胜利之路

左宗棠的爱国主义胜利之路

【摘要】:左宗棠虽然当时仅仅是湖南的一个举人,但他已经十分关注新疆形势的发展。左宗棠听到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十分愤慨,立即上奏皇帝,陈述己见,驳斥李鸿章的谬论。军机大臣、大学士文祥表示完全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主张,并以他的地位和重臣的资格保举左宗棠,要求朝廷采纳他的意见。清廷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委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军收复新疆。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和王维的《渭城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自古以来,在墨客文人的笔下,玉门不仅给人以凄凉之感,而且几乎成为人们西行的极限。然而,在爱国主义将领左宗棠的胸中,却没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而是充满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杀敌卫国豪情。1880年5月26日,年近七旬的老将左宗棠,为了抗击沙俄,亲率大军离开肃州(即酒泉),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出发前,他叫部下给他准备了一口棺材,装在车上,随军运行,以表示他不收复伊犁誓不生还的决心。这是何等悲壮的一幕啊!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12年生。他的祖先三代都是乡村知识分子,以教书为业。家中虽有薄田若干亩,但生活仍十分困难。左宗棠从小读书用功,志向远大,青年时代常以诸葛亮相比。他曾写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由于他刻苦读书,成绩优良,在20岁那年,就中了举人。但此后连续三次到京会试,都没有考中进士,只好在乡村当私塾教师,余暇时间,研究兵法和山川地理。他对研究西域(即新疆)的历史地理尤其有浓厚兴趣。西汉人张骞(qīān)两次出使西域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使他无限感慨;自公元前二世纪开始的丝绸之路的有趣传说,又使他深受启发。1833年,左宗棠赴京会试后,曾作诗抒怀道: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tuó)驼万里输官稻,砂碛(qì)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废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军队保卫西域,当时立国的皇帝非常重视边疆的开发,你看那骆驼万里迢迢运来军粮,这里的沙漠也是千秋的良田。设置行省还需要重新规划,兴办屯垦不仅能保卫边疆的安宁,而且可以节省国家银钱。将军们啊!你们可不要再愁眉不展,如果只注意中原地区的生产发展,那可实在是眼光短浅!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年仅22岁的左宗棠,对保卫边疆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1850年1月的一个夜晚,近代爱国主义者,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政治家林则徐,辞官回乡,路过长沙。热爱祖国、关心边防的左宗棠,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前往拜见。二人相会于湘江舟中,叙谈风物,议论时政,秉烛达旦。林则徐对左宗棠晓畅兵略,精通时务,十分赞赏。他们畅谈的主要话题是新疆形势。林则徐通过对西陲的三年实地考察,向清朝政府发出了“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的警告。左宗棠虽然当时仅仅是湖南的一个举人,但他已经十分关注新疆形势的发展。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秦汉以后称为“西域”,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部族叛乱后,改为新疆。新疆西部原来的边界是巴尔喀什湖,与中亚浩罕汗国相接。鸦片战争后,沙俄乘我国国力衰弱之机,侵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进而企图吞并新疆全部领土。1865年,浩罕汗国的侵略军头目阿古柏,在英、俄殖民主义者支持下,先后占领了新疆南部的喀什葛尔、英吉莎、叶儿羌、和阗(tīán)等7个城市。1867年,阿古柏称汗,建立了反动的“哲德沙尔国”(意思是七城国)。到1870年,天山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天山以北部分地区,已经为阿古柏所占领。当时,清军只在新疆哈密——巴里坤——古城子——济木萨——塔尔巴哈台狭长的一线据守,无力反攻。阿古柏称汗后,英国殖民主义者宣布承认阿古柏为“国王”,并派出使团,订立条约,供给军火。沙俄殖民主义者更是野心勃勃,1871年借保护边疆为名,突然出动重兵,强占了我国新疆西部重镇伊犁,把该地区置于沙俄行动管辖之下。为了进一步吞并新疆,沙俄与阿古柏互相勾结,建立了秘密关系,企图使新疆逐步落入自己手中。

正当沙俄和他的走狗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时候,1874年发生了日本侵占台湾事件。这时,清朝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的激烈争论。当时执掌朝中大权的直隶总督、内阁大学士李鸿章上奏皇帝,主张废“塞防”、重“海防”。他大发谬论说,新疆北邻俄国,西接土耳其、波斯各国,南靠英属印度,这些国家日益强大起来,必然侵略新疆;外国侵占了,不要去收复,收复了也守不住。他还说,新疆不收复,好比一个人的元气没有损伤,而收复新疆倒会损失元气;但是,海防不防,就会造成心腹大患。他建议朝廷:放弃新疆,把边防军队和军费用作“海防”。李鸿章的主张,得到朝中一些大臣的附和。一些持反对态度的大臣,虽然不同意,却提不出正确的主张。

左宗棠听到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十分愤慨,立即上奏皇帝,陈述己见,驳斥李鸿章的谬论。他说:“自古以来,西北是我中华民族的重地。如今英俄进逼,阿古柏称凶,当务之急,应该是首先杜绝俄军,收复伊犁。”他论证道:只有保住新疆,才能保住蒙古,保住了蒙古,才能保护京都。如果新疆失地不收复,等于“自撤藩篱”,沙俄侵略者势必得寸进尺。这样,不仅新疆保不住,陕西、甘肃、山西、内外蒙古等地,也将不能防守。他指出,西北与京都的关系,是臂膀与手指的关系,如果西北有丧失之虑,直隶边关也就没有安宁之日。再者,如果沙俄侵占的伊犁不收复,其他各国就会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南疆就会遭到敌人的侵犯。总观中国形势,东为“海防”,西为“塞防”,二者并重,岂可偏废!左宗棠的奏报,表达了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使朝内一些大臣深为感动。他们连声称赞:“妙论啊!议论之精,堪称为当今中国第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文祥表示完全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正确主张,并以他的地位和重臣的资格保举左宗棠,要求朝廷采纳他的意见。清廷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委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军收复新疆。

1876年,祖国的大西北春回地暖,杨柳已经吐出了新丝。正在西北筹措军粮的左宗棠,接到朝廷的委任,心情十分激动。当时他虽已年过花甲,但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决心拼杀疆场,收复失地,为中华民族争光。这时,左宗棠和往常调动一样,仍然不带一个家属照顾,只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便率军离开兰州,沿河西走廊,向新疆进发。经过10多天的艰苦行军,左宗棠率部队到达了祁连山下的历史名城——肃州(酒泉),建立起西征总指挥部。紧接着,就召开各级将官参加的会议,研究确定收复新疆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方针。

针对沙俄和他的走狗阿古柏侵占新疆的具体情况,将官会议确定的战略部署是:先消灭阿古柏,后收复伊犁。因为阿古柏勾结外国殖民主义者和当地反动势力,占据着新疆大部分地区,所以,将消灭阿古柏入侵势力定为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收复沙俄侵占的伊犁则被定为第二阶段的作战目标。左宗棠的作战方针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清军进军新疆的最大困难是战线过长,补给不易。为此,左宗棠决定进攻前先把粮食补给安排好,尔后速战速决;同时,根据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还有清军的几个据点,可以作为进攻的出发地,加上盘踞在乌鲁木齐的叛军头目白彦虎、马人得与在南疆指挥的阿古柏联系困难等情况,决定先剿北疆,而后出兵南疆,以达到最后全歼敌人的目的。

沙俄侵略者和阿古柏的残酷统治,使新疆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渴望获得解救。因此,左宗棠正义之师入疆后,人民欢欣鼓舞,“携酮(tóng)酪”(用牛、羊、马等乳炼制成的食品),“献牛羊”,带路,运粮,挖井,进行支援。在新疆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左宗棠的部队于1876年7月至9月,先后攻克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扫清了阿古柏在北疆的反动势力。北疆收复以后,严冬将至,左宗棠命令部队进行休整,为下一步的作战积极做好准备。1877年春季到来,左宗棠不失时机地下达进攻命令,连克达坂城、吐鲁番、托克逊等地。阿古柏感到末日来临,服毒自杀。其子海古拉带着他父亲的尸体逃往南疆库车,暂时躲避,妄图继承父业。后来海古拉的哥哥伯克胡里又把海古拉杀死,将其父的尸体抢走,逃到南疆最西南的喀什噶尔(今喀什),妄图作最后挣扎。沙俄眼看利用阿古柏占领新疆的阴谋不能得逞,便让英国出面,玩弄“调停”的把戏,建议把喀什噶尔作为“保护国”。左宗棠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坚决拒绝“调停”,迅速指挥部队继续进攻。到1878年1月为止,清军先后攻克了喀什噶尔、和阗(今和田)等南疆的最后8个城市。白彦虎、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浩罕。阿古柏在新疆的反动政权已被彻底摧垮。至此,新疆除伊犁外,左宗棠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收复了阿古柏侵占的全部领土,从而彻底打破了沙俄侵略者变中国西北地区为其殖民地的迷梦。

清军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失地的胜利喜讯飞快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而身负重任的左宗棠却心事重重。他正在考虑下一步的作战目标:收复沙俄侵占的伊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立刻向清廷上书,建议先通过外交途径向沙俄交涉,将伊犁收回。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任命崇厚为全权代表出使沙俄,进行谈判。谁知昏庸无能的崇厚,在沙俄威迫下,竟擅自答应沙俄的领土、赔款要求,而换回的只是伊犁等几座空城。消息传来,左宗棠万分愤慨,他再次上书,慷慨陈词,坚决反对崇厚的卖国行径。他这样写道:“自俄人窃据伊犁后,蚕食我领土不已,照此下去,新疆迟早要被沙俄吞并。现在我要索回伊犁,它则要我赔款500万卢布,而崇厚还答应把伊犁西南之地归俄。这岂不是割地求和!我一矢未发,随便给俄人土地,此万万不可允许之事。为今之计,应先以理力争,如不行,就决以战阵,必以坚忍而求胜。臣虽年衰才庸,敢不为国奋勉!”朝廷接到他的报告,对他的忠心和勇气称赞不已,下令嘉奖。同时撤销崇厚的职务,任命驻法公使曾纪泽为使臣,重新与沙俄谈判。

左宗棠清醒地认识到,沙俄是不会轻易地将伊犁交还的,在进行外交谈判的同时必须作好充分的军事准备。为此,他请求清廷批准他三路进兵伊犁的作战部署。可是由于长期的军事斗争和边塞的艰苦生活,他的身体终于不能支持了。一天早晨,左宗棠刚刚披衣起床,就胃病复发,口吐鲜血不止。这时,年近七旬的左宗棠,很担心自己完不成收复新疆的使命。为了争取时间,他叫部属为自己做了一口棺材,装在车上,随军运行,不惜埋骨于高原黄沙之中,来实现他“不收复伊犁,决不生还”的决心。全军将士为自己统帅的大忠、大义的壮举所感动,为了捍卫祖国,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旺盛。1880年5月,左宗棠亲率大军出关,经过20天的行军,到达哈密,大本营就设在这里。沙俄听说左宗棠亲临前线指挥,十分惊慌,急忙向伊犁调兵遣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左宗棠突然被奉调回京,原来这是卖国贼李鸿章玩弄的花招。他担心左宗棠收复伊犁,同沙俄打仗,把事闹大,影响他委曲求全的外交谈判,便威逼清廷下令将左宗棠调回。左宗棠接到回京的谕旨后,眼看收复伊犁的大计就要付之东流,壮志未酬,感到十分苦恼,但对朝廷的圣旨又不能不遵从。他在给家中和下级的信中写道:“我之此行,本不得已”,“计抵京时,错将铸成矣,为之奈何!”当时沙皇政府对左宗棠奉调进京的真实意图也摸不清,以为是为了商讨出兵大计,有些惊慌。俄国驻华公使格尔斯·毕左夫向曾纪泽表示:“皇帝谓有传闻左相奉令入京,务须及早定议,免生枝节。”于是在1881年2月24日,也正是左宗棠到达北京的当天,《中俄伊犁条约》签订了。虽然这个条约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与崇厚签订的条约相比,中国毕竟争回了许多主权,收复了伊犁地区,结束了沙俄对伊犁地区长达十年之久的军事血腥统治。沙俄之所以把伊犁交还中国,绝非它的本意,是左宗棠坚决进兵伊犁斗争的结果。当时一个英国外交官评论说:“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新疆收复后,为了防御沙俄侵略,左宗棠又及时上奏皇帝,建议在新疆设省,实行屯垦。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决定以迪化(今乌鲁木齐)为省会,在新疆正式建省。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行政管理,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对巩固西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福建督办军务。1885年7月病死于福州,终年73岁。

左宗棠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青年时代,他是一个爱国的进步青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在湘阴办团练,被湖南巡抚张亮基、骆宾章邀请入幕。后来曾国藩在湖南组织湘军,他又被请去督办军务。从此以后,他青云直上,被清政府破格提拔,先后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等职。左宗棠在任职期间,曾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回民起义。但在他的晚年,在反对沙俄侵略、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他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又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