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埃及木乃伊的制作方法与社会阶层密切相关

古埃及木乃伊的制作方法与社会阶层密切相关

【摘要】: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对木乃伊的制作过程做了珍贵的描述。根据他的记载,木乃伊制作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很明显,分别为三种社会阶层服务。阿努比斯神釉陶高2.8厘米木乃伊的胸部需要放置一系列与葬礼仪式有关的护身符。根据埃及神话的描述,这四个儿子与阿努比斯合作一起制作奥西里斯的木乃伊,因此他们变成了内脏的守护者,这些内脏在木乃伊制作过程中被放置于瓦罐之中。

为保证逝者能够在阴间继续生活,古埃及人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充满仪式感和神秘感的祭奠方式。身体的完整是不朽的基本前提,因此他们用防腐香料保存尸体,并不断对这项技术进行改进和革新。

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木乃伊的制作过程做了珍贵的描述。根据他的记载,木乃伊制作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很明显,分别为三种社会阶层服务。其中最复杂的一种方法为:用铁钩穿过鼻孔提取一部分脑浆,剩下的脑浆通过注入药物进行处理。然后用锋利的黑曜石刀在尸体的侧腹部切开一个口,取出所有的肠,分别用棕榈酒和捣碎的香料两次洗净腹腔,接着用捣碎的纯没药中药)树脂和其他的香料(乳香除外)填充,再把切口缝合起来。其后用硝酸钾涂抹尸体,脱水处理70天后将尸体洗净,用亚麻绷带缠裹,绷带内侧涂有古埃及人日常使用的树胶。最后,逝者的亲属将尸体放入定制的人形木棺,靠墙立放在墓室中。

不过,希罗多德没有指明的是,心脏会保留在逝者体内,因为它是生命和智慧的居所,扮演着指引逝者去阴间的重要角色。再将胃、肠、肝、肺取出脱水处理后,缠上绷带放进卡诺普罐中成为陪葬品的一部分。此外,缠裹尸体的绷带之间放有各种护身符,写有祭文的纸莎草纸卷如《亡灵书》被安放在双手或双腿间,共同帮助逝者通过阴间的各种障碍。

顶部彩绘

底部彩绘

奈克心形圣甲虫

绿页岩

末朝时期(前664—前332)

长5.9厘米,宽4厘米,厚2.3 厘米

圣甲虫的作用是保护逝者的心脏。与逝者的其他器官被放入专门的器皿不同,心脏用树脂、油和绷带处理后被重新放入胸腔。圣甲虫放置在逝者胸部,底部刻有魔法咒语,以保证他能顺利通过奥西里斯的审判。

奈克圣甲虫为绿页岩材质,做工极其精细。按惯例,底部刻有《亡灵书》第30章,身上刻有代表太阳鸟的象形文字,太阳鸟是死后重生和复活的象征,可以增强护身符的法力。

伊比心

雪花石膏

长3.7厘米,宽2.6厘米,厚1.4 厘米

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储存智慧和记忆之处,因此逝者在经受奥西里斯审判时要将心脏称重。

伊比心

釉陶

第二十五王朝(前747—前656)

长5厘米,宽2.1厘米,厚3.5 厘米

一面

另一面

乌杰特眼

釉陶

末朝时期(前664—前332)

长7.7厘米,宽9.3厘米

荷鲁斯神——鹰神之眼。神话传说中,荷鲁斯在与对手塞斯争夺王位的战争中失去了眼睛,后被托特神再造。因此荷鲁斯之眼被看作重生、痊愈和健康的象征,能保证亡者身体的完整性。

阿努比斯神

釉陶

高2.8厘米

木乃伊的胸部需要放置一系列与葬礼仪式有关的护身符。阿努比斯——木乃伊之神有着豺狼的头,能够保护亡者的身体。

霍特普的卡诺普罐

雪花石膏

第二十六王朝(前664—前525)

分别高28.5厘米、30厘米、31.5厘米、34厘米

三角洲地区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制作木乃伊时需要将死者胸腔和腹腔中的内脏抽取出来。肝脏、肺、肠子和胃不能丢弃,而是经过保鲜处理后放入专门的容器(类似花瓶的罐),再放入石棺中。

这些容器被称为卡诺普罐,其形状和类型从新王国时期(前1550—前1069)开始发生了显著变化。卡诺普罐的盖子取荷鲁斯四子头部的形状:艾姆谢特,头部为人形;哈碧,头部为狒狒;多姆泰夫,头部为豺狼;凯布山纳夫,头部为鹰。这四种雪花石膏的坛子上都刻有涂成绿色的象形文字,这是一种仪式文字。

这些罐子的材质、雕刻技术及象形文字证明主人应该是第二十六王朝(前664—前525)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很有可能来自三角洲地区。

卡诺普罐通常先放入木匣或石匣中,再进行精细的涂抹和绘制。尽管丧葬习俗在埃及葬礼信仰发展中经历了巨大变化,卡诺普罐的使用却一直保留下来,至少持续到了托勒密时代(前332—前30)。

荷鲁斯之子

木头

末朝时期 (前664—前332)

分别高 28.5厘米、30厘米、31.5厘米、34厘米

三角洲地区 (?)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粉刷并经过绘制的四尊木质小雕像被制作成木乃伊的形状且头部呈动物形,代表了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作为葬礼之神置放于棺材四周。根据埃及神话的描述,这四个儿子与阿努比斯合作一起制作奥西里斯的木乃伊,因此他们变成了内脏的守护者,这些内脏在木乃伊制作过程中被放置于瓦罐之中。他们的顺序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着基本方位和由此延伸的整个世界。艾姆谢特长着人头,负责守护肝脏;哈碧长着猿头,负责守护肺;多姆泰夫长着豺狼的头,负责守护胃;凯布山纳夫长着鹰头,负责守护肠子。

他们被置于一个长方形底座上,身体被绘制成白色,一条多彩的镶边纵向伸展,与其他三条环绕在塑像身上的多彩镶边交织,胸前佩戴黄色的乌瑟克项圈。

荷露蒂亚沙比提

釉陶

末朝时期(前664—前332)

高17.2 厘米

在第三中间期(前1069—前664)和末期时期(前664—前332),沙比提的质量与规格急剧下降,尤其与第十八王朝(前1550—前1295)相比相差甚远。然而最富有的贵族仍然能负担起制作比较大且做工精巧的小雕像,尽管它们通常是由模具制成的。

荷露蒂亚沙比提为釉陶材质,头戴三分式发套,木乃伊形。手臂只突出了手肘部分,略宽于身体,只有紧握劳作工具的双手从绷带中露出放于胸前。最奇特的元素就是象征着君权的假胡子。小雕像的身体由9条绷带缠绕,绷带上用象形文字刻着《亡灵书》第6章的内容。

内克塔蒙沙比提

雪花石膏,绘画

第十八王朝(前1550—前1295)

高32厘米

第十八王朝时期的小雕像经常因其精致的做工、规模及雪花石膏、石头或木头等珍贵的材质让人印象深刻,正如这件沙比提。

内克塔蒙沙比提是一尊用细雪花石膏雕刻的葬礼小雕像,巧妙地使用了浮雕工艺。它呈现了最经典的木乃伊形象,双臂交叉于胸前,劳作工具摆于双手之间,一条用浮雕方式雕刻的薄薄的带子穿梭于发套之中。雕像的身体被6条绷带所环绕,上面用象形文字刻着《亡灵书》第6章的内容。如今这尊小雕像似乎缺少了一些装饰,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颜料的痕迹,证明它的原始面貌应该是被修饰过的,特别是右内侧眼角处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痕迹。

珠宝商人孔苏蒙沙比提

釉陶

第二十王朝(前1186—前1069)

分别高13厘米、13.1厘米、12.9厘米、13厘米

根据埃及人对葬礼的认知,逝者去阴间以后会继续在田野里劳作。而贵族和祭司一生中从未做过这些工作,他们很快想出一个办法减轻自己的义务:在陵墓中放上有魔法的小雕像,需要履行职责时,它们可以代替逝者劳动。这些小雕像被称为“沙比提”,埃及文意为“应答者”。小雕像的使用持续了很长时间,从第十一王朝(前2055—前1985)一直到托勒密王朝(前332—前30)初期。沙比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身上写有《亡灵书》的第6章,这些有魔法的咒语给予了它们生命。

这组沙比提用蓝色的釉陶制成,釉陶从拉美西斯时代(前1295—前1069)开始成为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形状同木乃伊,用象形文字装饰。双手紧握生产工具,身体上有一列很简单的文字,写着逝者的职位和名字。

缇耶那沙比提

滑石

拉美西斯时期(前1295—前1069)

高18.6厘米,宽6 厘米,厚4 厘米

塞加拉 (?)

所有沙比提小雕像的共同特点是其双手都是交叉放在胸前的。但是,从新王国时期 (前1550—前1069 )开始盛行另一种小雕像,它们的特征是身着逝者在世时的服装。缇耶那沙比提就属于这一类,是非常高级的手工制品。

这件沙比提选用较小的灰色滑石雕制而成,工艺精细。身着长衣,宽袖子,腰上束有压褶的长带,从正面看呈现梯形的翻边。头戴二分式发套,编满了小辫子。双臂紧扣于胸前,怀抱一只羽毛精细的鸟,狮身羊面相,收起的双翼下露出两只小臂:这就是“巴”,逝者灵魂的象征。

沙比提全身很整齐地书写了一些象形文字:在不规则四边形的翻边上有一行写着逝者的头衔和名字——阅读祭祀首领书吏;长衣其余部分书写了《亡灵书》第6章的内容。

Mery石棺小模型

木头,绘画

第十八王朝(前1550—前1295)

高15.8厘米,长42.2厘米,宽10厘米

经初步考证,石棺小模型通常用来放置小雕像,最早的证据可追溯到中王国时期(前2055—前1650)。从新王国时期(前1550—前1069)至末朝时期(前664—前332),它们被盒子所代替,在形状、装饰和尺寸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件石棺小模型为人形木棺状,从盖子到底座均有象形文字,清晰地呈现了第十八王朝时期(前1550—前1295)棺材的形态。

Amennakht石棺小模型局部

石灰石,绘画

拉美西斯时期(前1259—前1069)

长34厘米

德尔麦迪那

这是一件石灰石石棺的局部,或为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人形石棺小模型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的是脸部和上半身。脖子上戴有色彩丰富的乌瑟克项圈,其下以白色为背景的地方用蓝色写有几行象形文字。

索卡尔小雕像

木头,金箔

末朝时期 (前664—前332)

高8 厘米

这件木质小雕像表面覆有金箔。雄鹰的形象通常代表鹰神索卡尔——孟菲斯的葬礼之神。根据它的尺寸判断,应该与一副石棺有关。实际上,在末朝时期(前664—前332),石棺的盖子通常被称为“戈雷苏”,四角有四根柱子,上面有代表索卡尔的雄鹰和代表阿努比斯的豺狼小雕像。

尤范塔哈特小雕像

木头,绘画

末朝时期(前664—前332)

高17厘米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收藏

古埃及人相信每个人都由三种灵魂元素组成:阿赫、卡、巴,其中“巴”与现代社会中灵魂的概念最为接近。古埃及人认为巴是人类头脑中的一只小鸟,人面兽身,能自由翱翔。

从第十八王朝法老时期(前1550—前1295)开始出现这种立体小雕像,材质有木头、石头、金属等;小雕像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也可以与其他墓葬品有关,如石棺、卜塔—索卡尔—奥西里斯小雕像或墓碑。

这两件尤范塔哈特小雕像为粉刷木材,上面绘有图案,底座上有一些小柱子,应该与以上提到的元素有所关联。它们非常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躯干部分为鸟,翅膀折起来与尾部交错;人形头部,假发为三分式,用一条红色的带子和日轮束起。长方形底座上都刻有逝者的名字,用黑色墨水以古埃及通俗文字写就。

送贡品的人

木头,粉刷,绘画

中王国时期(前2055—前1650)

高54厘米

艾斯尤特(?)

埃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于1900—1901年间购买陪葬品对于逝者在阴间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正如在人间,身体的各个部位都需要营养,埃及人挖空心思想出各种方式来保证这一丧葬仪式,比如通过制造小模型来重现食物的生产过程。

这件模型呈现的是逝者的亲属正在运送陪葬品。一个女人头戴短发套,发带束在额头上,衣长至脚面,衣服的两根肩带只遮住一部分乳房。她将一只篮子顶在头顶上,左手扶住篮子,右手应该握着一根拐杖,但现已遗失。小雕像的整个表面都被粉刷过,并进行了绘制,如今面部的细节和身上的部分颜色仍清晰可见:皮肤为黄色、衣衫为白色、发套为黑色。

卜塔—索卡尔—奥西里斯小雕像

木头,粉刷,绘画

托勒密时代(前332—前30)

高57厘米,长44厘米,宽16.5厘米

埃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捐赠

卜塔—索卡尔—奥西里斯雕像在新王国时期(前1550—前1069)末期开始成为非常普遍的陪葬品,并一直流行至罗马时期(前30—395)。这座神像是一个复杂的融合过程的成果,最初卜塔神和索卡尔神合二为一,之后奥西里斯神也被融合进来。

这座小雕像是托勒密时代的代表作品,通常与木乃伊一起出现。整个表面都经过细致的粉刷,并绘有丰富的图案:精美的面庞以金箔覆盖以显尊贵,戴有三分式发套,胸部盖着乌瑟克大项圈,足部踏在木底座上。内部是一种四角有柱的棺材,边缘以安卡结和瓦斯权杖交替出现的纹样装饰。棺材顶盖上伸出一支短桩,用以固定索卡尔神的化身——雄鹰。很可惜,通过雕像上的象形文字已难以辨认拥有者的名字,不过根据其精巧程度来看,它应该属于一位达官贵人。

人类木乃伊

有机体,亚麻,釉陶

第三中间期(前1069—前664)

高28厘米,长166厘米,宽41 厘米

古埃及人发明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制作木乃伊的技术,能在多种情况下保存整个身体。可惜完整的配方已失传,而希罗多德曾在埃及千年历史的尾声时期踏上这片土地。尽管他的讲述不一定完全可靠,但据这位希腊历史学家记录,木乃伊制作有三种不同的方法,很明显,分别为三种社会阶层服务。当然,木乃伊制作在第三中间期(前1069—前664)达到了最高水平。

这件木乃伊经过了非常复杂的处理,质量上乘。将内脏掏空后,用精油处理尸体,然后用绷带包裹,放入裹尸布中以保持完整无缺。外部罩有葬礼专用的釉陶法网,并放置圣甲虫,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