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埃及王陵与私人墓室:揭秘金字塔不朽之宫

古埃及王陵与私人墓室:揭秘金字塔不朽之宫

【摘要】:古埃及的陵墓随时代变迁及死者经济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古埃及人信奉落日之处便是阴间,而亡灵会向西方汇集,因此陵墓往往坐落于尼罗河西岸。这次展出的就是其中一块,尽管主人的名字已被抹去,但埃及文物学者仍然可以推断出它属于哈伦海布——图特摩斯王朝时期的一位高官显贵,泰伯78号墓的主人。如今埃及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私人雕像,其中很多来自泰伯陵墓群。

古埃及的陵墓随时代变迁及死者经济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古埃及人信奉落日之处便是阴间,而亡灵会向西方汇集,因此陵墓往往坐落于尼罗河西岸。

在古王国时期及中王国时期,法老们死后会被埋葬在雄伟的金字塔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屹立于吉萨平原的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及孟卡拉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旁都建有一座用于祭拜法老的神庙。而新王国时期的统治者们则更倾向于在位于泰伯地区的帝王谷建造地下陵墓。这些地下王陵拥有长长的通道及墓室,墙壁上绘满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图画、经文及被无数神灵簇拥的法老肖像。

私人墓室则建于由统治者选定的地点,这些彼此相邻的坟墓由一个个石坑组成,其上方还立有用于丧葬祭拜的厅堂。起初这些厅堂的形状为平行六面体,被称为“玛斯塔巴”,这个名字来自阿拉伯语,意为“长凳”或“板凳”。新王国时期的坟墓上方则立有一座砖坯建成的小型金字塔。私人墓室的内部装饰有浮雕与绘画,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场景、准备食物及一切亡灵在阴间生活的必需品的场面,其中描绘阴间宴席的部分最为精彩。

哈伦海布坟墓之门

石灰石,绘画

第十八王朝(前1550—前1295)

过梁: 高49厘米,宽111.5厘米,厚11 厘米

左门框: 高156.5厘米,宽21厘米,厚11 厘米

右门框: 高159厘米,宽21厘米,厚11.5厘米

Sheik Ab古纳

第十八王朝时期的高官显贵一般都会选择在古纳的sheik AB丘陵修建自己的陵墓。这里很多陵墓的壁画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当时的鲜艳颜色。陵墓前都建有庭院,走过庭院则是宏伟的入口,由巨大的石灰石建造而成,上面有雕刻的图案和绘画。这次展出的就是其中一块,尽管主人的名字已被抹去,但埃及文物学者仍然可以推断出它属于哈伦海布——图特摩斯王朝时期的一位高官显贵,泰伯78号墓的主人。

这座门由三块不同的石灰石建造而成,两边的门框和过梁上有人物形象的浮雕。过梁上部是对称状的双翼日盘。下方是背靠而坐的两个人:左面是豺狼阿努比斯神,右面是奥西里斯神,他们面前都有摆满供品的供桌。而供桌后面则是死者高举双手成行礼状。碑文记录了此处出现的神祇的名字。边框上是两行象形文字,描述了供品的内容。

壁画局部

石灰石,绘画

第十九王朝(前1295—前1186)

高36.5厘米,宽48厘米

德尔麦迪那

埃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于1905—1909年间发掘

石灰石墙壁仅残留了一小部分,墙壁上绘制着神的形象,刻有几行象形文字,其来源于德尔麦迪那某个陵墓的墓室。上部的象形文字对下方的神的形象进行了描述。在黄色的底色上,从左到右依次为戴着白色皇冠、手执两支鞭子的奥西里斯;左手握着生命之符,右手扶在奥西里斯肩上的阿努比斯;双手握着权杖的卜塔;头戴上埃及和下埃及的两顶皇冠、右手放在卜塔肩上、左手握着生命之符的女神(也许是穆特)。

女性坐像

石灰石,绘画

第十八王朝(前1550—前1295)初期

高32厘米,长19.8厘米,宽9.8 厘米

泰伯陵墓群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葬礼中的雕像具有象征意义。在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60),雕像代表亡者,是身体的替代品、灵魂的安栖之处,通常置于安灵室之内,也就是建于玛斯塔巴墓室之间的一个封闭的小室。

如今埃及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私人雕像,其中很多来自泰伯陵墓群。在那里,贵族的陵墓由在岩石上挖空建造的祭室构成,陵墓最深处的岩壁上有一个凿出的壁龛,里面摆放着逝者的雕像,并常常由妻子和孩子的雕像陪伴左右。另一种类型是逝者的坐像,正如这件石灰石材质、带有彩绘的女性雕像。逝者呈坐姿,左手张开,右手握拳,攥着一条手帕;戴着美丽的二分式假发,精心编成辫子,并染成黑色;身穿白色紧身长袍,身体曲线优美;具有黄、红、绿三色条纹图案的乌瑟克项圈十分显眼。她的手部、脚部和面部被涂成黄色,而眼睛和眉毛则使用了黑色和白色。

浅浮雕——一个手持两卷纸莎草的男人

石灰石,绘画

拉美西斯时期(前1295—前1069)

高33厘米,宽47.5厘米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埃及陵墓墙壁上装饰方式的发展,反映出丧葬行为、信仰和仪式的变化。

这件浮雕残块上有一部分象形文字和一个男人的头部。这个男人头戴二分式布发套,以管状元素和红色元素装饰编好的辫子,手捧纸莎草。

整个表面呈现出彩色绘画的痕迹:男人肤色为红赭色,头套为黑色,纸莎草以及莲花用不同色调的绿色来表现,象形文字是蓝色的,而分割线则是红色的。

象形文字描述了逝者给埃及神殿的神祇献祭品的情景。在拉美西斯时期(第十九王朝至二十王朝),这一主题非常流行,而在第十八王朝期间,更受欢迎的主题则是家庭场景或是葬礼宴席场景。

巴基的假门石碑

花岗岩

第十八王朝(前1550—前1295)

高78厘米,宽50厘米,厚22.5厘米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收藏

埃及坟墓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就是被称为假门的石碑,通常为石制。它由一系列错落排列的门框组成,上方有卷起的门帘和记录着墓葬品的石碑。

门框的装饰一般呈现逝者的形象或者其亲属送葬的情景,也就是堆满陪葬品的桌子或搬运陪葬品的人。假门石碑为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建立一种联系,并通过魔法为阴间的生活召唤出足够的食物,通常位于坟墓东边的墙壁上。

这件假门石碑具备了所有的最基本因素:门框、卷起的门帘以及柱顶过梁上的石碑。其表面被一条凹陷的线条环绕,突出的部分俗称“凹槽框”。石碑以浮雕方式刻画了逝者与妻子美娜坐在一张供桌旁边的形象。其余部分全部被象形文字的碑文覆盖,重复书写着逝者的头衔,也就是“会计书吏”。

阿布考石碑

石灰石

第十二王朝(前1985—前1773)

高138厘米,宽77.5厘米,厚16厘米

阿拜杜斯 (?)

这件珍贵的石碑为石灰石材质,上方刻着11行象形文字。下方刻画了葬礼的情景:石碑的主人阿布考和他的妻子一起坐在供桌前,对面是他们的六个子女,每人手里拿着一只鹅;下方一块凸起的长方形被分成多个小正方形,上面刻着供品的名字和数量,长方形的一侧有一列手握纸莎草的人物;最后是一列送葬的人,有男有女共12人,每个人的姿势都不同,大部分人都持有供品篮。尽管阿布考的碑文上并没有标明他的官职头衔,但这个石碑很可能是由皇室的艺术家们所制。

石碑是中王朝时期 (前2055—前1650)奥西里斯神信仰盛行的鉴证。在这个石碑上,奥西里斯神被看作是神的统治者,被称为“奥古斯托神”“伟大的神”“神的上帝”。

迈吉蒙托墓碑

石灰石,绘画

第十八王朝(前1550—前1295)

高28.5厘米,宽20厘米,厚4 厘米

德尔麦迪那

埃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于1909年发掘

墓碑是墓葬品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经证实古王国时期(前2686—前2160)就开始出现在陵墓中,直到托勒密时代(前332—前30)。通常,墓碑上会有一系列的描述(大部分为逝者与家人的图像),并登记陪葬品目录,有时还刻有墓主人的生平。

这块墓碑上部正中有一只乌杰特眼,之下描绘了端坐的墓主人将一枝花贴近脸颊嗅闻香气,而他的妻子则从后面抱住他的场景。二人面前的桌上放满了陪葬品,献祭者正从一件鸟嘴型花瓶中向外倾倒液体。最下方只有两行凹刻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并被涂成蓝色。

蒙图埃姆哈特的供桌

石灰石

第二十五王朝(前747—前656)

高33.5厘米,直径74厘米

TT 34,Asasif,泰伯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这个供桌属于蒙图埃姆哈特,他是塔哈尔卡法老时期(前690—前664)的高官,其陵墓位于在泰伯的阿萨西夫 (TT 34)丘陵地区,规模相当宏大。根据当时的建筑风格,地下陵墓中用生砖砌成一个巨大的桥墩状门,这也是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之一。

供桌似乎出自这个陵墓,石灰石十分坚固,加工难度之大增强了它的价值,也令它有幸保存至今。供桌令人联想到食物祭品,这是一种延续亡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日常生活的连续性。面包旁边为供品的象形文字,埃及语是Hetep。鸭嘴状壶嘴的水壶呈倒水状,可惜已损坏,水壶上面是七位身体涂过圣油的神灵。供桌的边缘上雕刻了描述净化仪式和祭祀仪式的象形文字。

木乃伊与Padiamenemope木棺

木头,粉刷,绘画,有机材料,绷带,釉陶

第十五王朝(前747—前656)

高28厘米,长166厘米,宽41厘米

德尔麦迪娜

贝尔纳尔迪·德罗韦蒂于1824年购买

Padiamenemope木乃伊保存完好。整个身体用绷带小心缠绕,并使用了一些重要的魔法元素进行保护,包括这件网罩——一个真正的魔法盔甲,它由一些管状的釉陶组成,把逝者的身体完好地遮盖住,为的是保护好他不被魔鬼或者一些邪恶的灵魂所侵犯。另外,由于网罩上放着一只长有翅膀的巨大圣甲虫以及陶制的荷鲁斯四子,它的能量得以进一步增强。

若在这些保护措施下木乃伊仍有损伤,逝者的身体可以由内部的人形木棺代替。棺材由粉刷过油漆的木头制成,形状与尸体相符,内部有复杂的彩绘装饰:打开双翼成双膝跪地状的努特女神佩戴着乌瑟克项圈;在拉哈拉提鹰头神、奥西里斯以及爱切丝女神的面前,荷鲁斯神的孩子们跟随着逝者,还有一些其他的场景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如节德柱。表面部分记录了供品的内容,这用来保证逝者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