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教师教你提高孩子的习惯和智力

幼儿教师教你提高孩子的习惯和智力

【摘要】: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父母对幼儿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老师和乐乐的妈妈再次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乐乐在家的带养情况。面对缺乏正确教育观念的家长,老师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如邀请乐乐奶奶和妈妈走进班级,旁观孩子们的三餐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营养膳食标准;理解均衡营养对幼儿发展的益处等。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点,是个体发展最关键的基础阶段,而家长作为贯穿幼儿一生教育的重要他人,在这一阶段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

幼儿主要靠模仿成人来学习和掌握经验,父母的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父母对幼儿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理学研究证明,学前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尤其是出生后几年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大脑和感觉器官迅速发展,而幼儿期最初几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教育的影响将在幼儿的一生发展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乐乐是个爱挑食的孩子,老师希望通过与家长沟通,帮助乐乐改掉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老师同乐乐奶奶多次沟通无果,乐乐奶奶常说:“我们家人都不爱吃青菜,所以孩子也不爱吃,您就别管他了。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多给他点肉吃就行了。”于是老师和乐乐的妈妈再次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乐乐在家的带养情况。了解到奶奶很娇惯孙子,认为“挑食没什么大不了”。面对缺乏正确教育观念的家长,老师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如邀请乐乐奶奶和妈妈走进班级,旁观孩子们的三餐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营养膳食标准;理解均衡营养对幼儿发展的益处等。乐乐妈妈和奶奶最终接受了老师的合理建议,帮助乐乐改掉偏食的不良习惯,慢慢养成了认真吃饭不挑食的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多方合力,家园合作能够让家长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要求保持一致。首先,幼儿园可以教给幼儿一些养成好习惯的方式方法,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改变习惯。其次,生活也是幼儿的课堂。家长可以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在家中按照幼儿园的要求进行练习,并且以身作则,幼儿就能在父母言行的影响下逐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2.帮助幼儿形成良好性格

父母影响幼儿的生活态度,从物质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风、家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生活,如读书、娱乐、谈心、聊天等,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大。婴幼儿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加之其在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存在依赖和爱慕,使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初步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的各种观念、行为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对子女产生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忧愁,怎样对待别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宁宁爱发脾气。一天,他又发脾气了,一脚把小椅子踢翻,妈妈让他扶起小椅子,宁宁不扶,妈妈就开始大声呵斥,宁宁听到后放声大哭。爸爸听到后从书房里出来,问清楚缘由以后,对宁宁妈妈说:“不就是一把小椅子嘛,至于这样对孩子吗?你顺手扶起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让孩子哭成这样?”爸爸妈妈吵了起来,宁宁哭得更厉害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而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传导作用。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父母的情绪状况主导着家庭的情绪气氛,并通过行为影响幼儿的情绪,在其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是性格形成的作用。在幼儿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父母粗暴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导致幼儿出现愤怒的情绪,也是固执、违拗、任性等性格产生的原因;父母以友好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幼儿,往往使他们富于同情心、与人为善,呈现出亲切、天真、善于交际的性格特征;父母对幼儿过分保护和照顾,他们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被动性格明显;父母对幼儿冷漠,便会使他们形成孤独的性格。

三是行为规范作用。对幼儿来说,最初的生活经验来自家庭,他们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最简单的动作,并直接接受父母对他们行为准则的灌输和控制。父母对幼儿的教化,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来的。拒绝什么、允许什么,对哪些行为或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表明了父母的道德判断以及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状况,从而规范幼儿的思想认识及言谈举止,使他们懂得哪些是善良的、美好的,哪些是罪恶的、丑陋的。而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同,约束的严厉程度不同,孩子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逐步建成以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德育课老师为主体,专家学者和优秀家长共同参与,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幼儿的个性倾向形成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密切配合,遵循教育规律,从生活细节入手,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