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妈祖祭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妈祖祭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沿海地区的人为了纪念她,尊她为“妈祖”“海神娘娘”,并逐渐形成祭祀妈祖的习俗。妈祖本是一位民间海神,经过皇帝们的累累加封,又成为官方海神,最终确立了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海路的拓展,妈祖又成为国际神祇,有了世界性影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妈祖祭典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时间:2009年

传说宋代时,福建莆田湄洲有个女子,名叫林默,生于农历二月二十三。林默生长在海边,熟悉水性,懂得天象,还能医病。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很多礁石,许多船只都在此遇难,林默经常予以救助。时间长了,人们一提起林默,就充满感激和依赖,把她盛赞成通天神女,说她不仅能乘席渡海,还能预测出海的吉凶。不幸的是,林默28岁时因为救助一场海难而去世。沿海地区的人为了纪念她,尊她为“妈祖”“海神娘娘”,并逐渐形成祭祀妈祖的习俗。

中国的海神

第一次妈祖祭典出现在宋代,皇帝册封妈祖13次,一直从“夫人”封到“妃”;元代,皇帝册封妈祖7次,封为“天妃”,一下上了天;清代,皇帝册封妈祖为“天后”,不仅上了天,还有了领导地位,爵位达到最高规格,皇帝还下令,要向妈祖行三跪九叩礼,就此形成典章制度。

妈祖本是一位民间海神,经过皇帝们的累累加封,又成为官方海神,最终确立了唯一海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海路的拓展,妈祖又成为国际神祇,有了世界性影响。

妈祖救难图

最高规格的文舞

经过近千年的浸润,妈祖祭典已经非常规范,典雅肃穆,礼仪周全,共有十几个环节,甚至舞备“八佾(yì) ”(古代最高规格的文舞)。

孔子就有一个关于八佾的故事:鲁国大臣季孙氏目无天子,在祭祀时使用八佾——8列64个人的舞蹈团队,而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孔子便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来表达愤慨。不过,用天子的艺术团给妈祖配舞,却没人有意见,还大为支持,显示了人类探索海洋祈求平安的愿望。

明代妈祖木雕

有趣的传说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记录了一个有趣的传说:如果船只在海上遇险,只要呼叫“妈祖”,妈祖就会不施脂粉地赶来救助;如果呼叫“天妃”,妈祖就要花时间盛装打扮,很晚才能到。所以,古人出海都不敢叫“天妃”,而叫“妈祖”。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妈祖祭典

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选时间: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