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五名五恭:吴子 尉缭子 司马法 孙膑兵法全鉴(典藏版)

五名五恭:吴子 尉缭子 司马法 孙膑兵法全鉴(典藏版)

【摘要】:《五名》《五恭》原为两段,在竹简上,标题分别写在段末,今据文例、字体合为一篇。《五名》论述用不同方法对阵五种不同的敌军。兵有五恭、五暴。入境而恭,军失其常。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军队有五种谦卑恭敬的表现,也有五种表现凶暴的情况。

【题解】

《五名》《五恭》原为两段,在竹简上,标题分别写在段末,今据文例、字体合为一篇。

《五名》论述用不同方法对阵五种不同的敌军。具体讲述了两军对垒时,对待不同敌军的相应态度和有效方法。孙膑把敌军分为五种类型进行阐述:即威武强大、高傲骄横、刚愎自用、贪婪猜忌、优柔寡断。当然,文章的重点在于论述对付这五种敌军的具体策略,可以说,在那个战争不断的时代非常实用,以至于能够盛传持久。《五恭》在论述军队进入敌军境内时,强调了“恭”“暴”两种手段要交替使用,才能达到势不可当的威力,文中对于战略观点述说的针对性很强,因而孙膑的战略曾得到一度推广。

【原文】

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轩骄,三曰刚至,四曰,五曰重柔。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侍之;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忌之兵,则薄其前,譟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譟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之。

兵有五恭、五暴。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粮。三举而恭,军失其事。四举而恭,军无所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士见诈。五举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

二百五十六。

【注释】

①轩骄:高傲骄横之意。

②刚至:“至”疑借为“忄至”。刚愎自用之意。

忌:下文作忌。,皆从目声,疑当读为“冒”。冒:贪。忌:疑忌,猜忌。

④重柔:极其软弱。

⑤侍:同“待”,等待。

⑥回:围,回转,此指撤军。

⑦失其事:误事。

⑧见诈:遇见欺诈之人。此指受骗。

⑨相错:交替使用。

【译文】

根据军队的整体表现可划分为五种名称:第一种叫作威武强大,第二种叫作高傲骄横,第三种叫作刚愎自用,第四种叫作贪婪猜忌,第五种叫作优柔寡断。面对那种威武强大的军队要故意示弱,假装屈服的样子以便等待时机;面对那种高傲骄横的军队,可以装出恭敬的样子,以便能够长期麻痹他们然后就可以伺机而动;面对那种刚愎自用的军队,可以用诱敌之计而设法战胜他们;面对那种贪婪又相互猜忌的军队,可以直接迅速迫近其前锋,同时在其侧翼虚张声势加以骚扰,然后再挖掘深沟、砌筑高垒,从而使其难于运送粮草补给军需;面对那种极度软弱而优柔寡断的军队,就可以虚张声势地加以恐吓,同时派遣小股军队进行试探性地攻击,如果敌军出战就加以猛烈攻击,如果敌军不出战就逼迫他们向后撤退。

军队有五种谦卑恭敬的表现,也有五种表现凶暴的情况。那么什么才是五种表示谦卑恭敬的情况呢?第一次在进入对方国境时,就立即表现出谦卑恭敬的样子,这样一来,军队就会失去其正常威严的状态;第二次表现出谦卑恭敬,军队就会无从得到粮食补给;第三次行动时依然向敌方表现出谦卑恭敬,军队就会因贻误战机而作战失利;第四次向敌方表现出谦卑恭敬,那么军队就会因为没有食物与草料而挨饿了;第五次向敌方表现出谦卑恭敬,军队就无法完成征讨之事了。那么,表现凶暴又会是哪五种情况呢?比如,刚一进入敌方国境就表现出凶暴的样子来,定会被该国人称作是可恶的入侵者;第二次行动表现出凶暴的样子来,就会被认为是残暴而喧哗的军队;第三次行动表现出凶暴的样子来,就会引起该国百姓的恐惧;第四次行动表现出凶暴的样子来,那么该国的人民就会用虚假的情报欺骗入境之人;第五次行动依旧表现出凶暴的样子,那么自家军队必然将会大受损耗。所以说,五谦恭和五凶暴,一定要视当时的情况而交替使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